浅谈新课改历史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宋立新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已全面展开,通过了这些年教学实践,简单谈一点自己在新课改中的体会:
一、理顺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1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课标要求,通过教材中提供的信息和观点,进行有效教学。教材注重知识的连贯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所以,我们要结合课标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整合以便有效的完成对专题的探究。在整合、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知识内部的亲缘关系,二是知识内部的类同关系。我们讲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节时,我认为应该先讲第七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因为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又有一定的类同关系。教材内容的重新整理、整合对课标的有效教学和实现三维目标以及满足学生的需要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和补充。例如在必修《从“战时共产主义”斯大林模式》一课中,对于背景、评价、特点以及从中得到启示,都说的很少,有的甚至不说。所欠缺的这些东西,补充起来都要占了半节课的时间,而现在都要压缩到一节课。针对这种问题我们一要紧扣课标,发挥课标的指导性,在课标的指引下,那些内容该补的则补,该删的则删,一定要补删有度;二要对衔接知识而学生又不知道的,可以帮助学生做点课前准备,要让学生在通史的宏观环境下解决我们的专题教学。
3 对照课标,研究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我们在教学时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对认知水平低的学生来说,用教材,把课标要求完成就好;对基础较好认知水平高的学生来说,我们要把“海鲜”端上他们课堂,例如在教学《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对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的概念、原因、目的、性质和影响进行分析。
二、模块单元体专题与章节体通史的关系
1 专题史与通史的侧重点不同,专题史是对通史在某个方面的深化与发展。在讲到《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他是美国成立的一部分。我们知道世界历史在这个时期的主流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所以,我们的教材在这一节课中在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运用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对于宪法内容教材中也占用了大量空间,极力的避免美国走上专制主义的道路。作到了对历史发展主流的深化。
2 我们还要通史的这条隐线,要为专题的这条明线而服务。假如没有通史的隐线,始终不能把学习的历史知识放在宏观历史环境中,总有一种“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感觉,所以,我要把专题史的研究放在通史之下,要让学生明白这一课的学习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路沿着专题逐层深入。
总之,通过一年来的新课程实践,我自己也受益非浅,总是在不断的挫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真可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今后我们将在不断的探索与学习中深化课程改革,真正体会课程改革的优越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提高学生素质。
感受形象魅力 培养想象能力
索伟才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培养目标之一。而诗歌教学是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往的诗歌教学只片面强调对语句的死记硬背,而轻视诗歌形象对学生的感染,从而助长了只知皮毛、不求甚解的浮躁学风。因而在教学中往往会产生“听其书声朗朗,问其一无所知”的不良后果。
如何借助诗歌的形象魅力,搭建培养想象能力的平台呢?笔者提出以下四步做法可供磋商。
一、着手表象感其形
诗歌的表象指的是诗句字面所描写的事物,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山”、“鸟”、“人”、“径”等,通过抓住这些富有表象特征的静态事物,使学生感受事物的各种属性,如形态、大小、色彩等形象特征。然后再抓住“飞绝”、“踪灭”等这些富有动态表象特征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其情态与变化,从而使事物的形象更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表象是最具体、最可感的东西,是理解诗句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只有紧扣事物的表象,从此入手,才能顺利自然地打开学生形象思维之门。
二、描述形象绘其形
诗歌的形象常常隐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需要读者去仔细地剖析、挖掘才能悟其精神,这是认识过程由表及里的阶段。对学生来说是认识过程的转折段和难点,教者须循循善诱引导才是。如“天门中断楚江开”句中的“中断”,可做如下描述:“山势直立峻峭,仿佛刀削斧劈一般,两峰兀突相对,中间江水浪涛滚滚,奔流不息”。通过描述,使诗歌形象具体化、生动化、镜头化,很自然地将诗的神韵挖掘出来,使之变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事物形象。这样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并融入其内,受之感染,与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从而收到知识内化的良好效果。
三、生发想象品其韵
学生经过对诗歌形象的描绘,使想象的展开变为水到渠成,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启其智,发其想,这是知识由内化向外拓展的教学环节。教师不妨紧扣诗句中的重点词,让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绝”和“灭”,让学生去联想鸟迹罕至、荒芜人烟的情境,从而体会冰天雪地、奇寒无比的意境。
四、概括形象记其魂
“诗魂”或为诗之主旨,或为诗之意境,或为诗之中心形象。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诗歌的印象,使诗中的“诗歌形象”根植于学生之心,教师必须在教学的终结环节对所学诗歌中的“诗歌形象”加以概括、整理和总结,使其突显于脑海之中。如《江雪》中“山间鸟绝”、“径中人灭”、“独钓江雪”。又如《望天门山》中“天门断”、“碧流回”、“青山对”、“孤帆来”,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有线索,想象有空间,回想有余味。
当然,古诗浩如烟海,且风情万种。教学时当应诗而议,不可循规蹈矩。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fr/articles/detail/pzw4tt00kf6p.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