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试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试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谈到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时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1];与此同时,同志还进一步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同志的这些论断和论述,既揭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行动方向。

一、政治文明:当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所谓文明,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指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有益成果与进步状态。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状态即为社会文明,而人类改造社会和完善自身所获得的积极有益的政治成果和政治进步状态便是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主体、政治意识、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传统、政治秩序,等等。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民主,是政治民主的有益成果与进步状态的反映和体现。[2]

翻开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文明的进化发展,总是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种文明形式。马克思主义也把社会看成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人类意识形态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和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邓小平同志在讲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时,都非常强调政治文明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价值,同志十六大报告在勾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时,也将政治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由此可见,政治文明是人类整个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

关于政治文明的涵义和内容及其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文献中就已经提出并被论证过了。但政治文明这个概念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种提法,在我们党的历史文献或在我们党的领导人的讲话中,都是从未有过的;而过去20多年来在讲到关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问题时,我们也一直是只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并没有将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文明类型并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一道进行阐发。所以我们说,在我们党的历史中,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命题,当首推同志。在2001年1月10日举行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同志第一次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他明确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同志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政治文明的理论,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联系起来,从社会主义社会是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的视角,进而将政治文明建设提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的高度来认识,这样就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总体全局和战略高度,揭示了社会主义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从而使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更加走向成熟和日益完善。

由此可见,我们认为,将政治文明这个概念正式提到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加以阐述和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命题,是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同时也可以说,在执政党的文献中正式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二、政治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文明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有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是不能被随意删除或被刻意回避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为在新世纪中叶领导各族人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所规划的一幅宏伟蓝图,是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所要实现的一个总的宏伟的发展目标,它包括了经济、政治、精神、生态等四个方面的子目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者缺一不可,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全面”的,都不能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总的宏伟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一个重要目标。如果没有政治文明这一重要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作为任何一个文明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地位,三者之间既相辅相成、彼此互动,各自又在其不同的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首先,政治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导。任何一种社会的文明结构都必然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构成和协调发展。相应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和整体推进的进程。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各自所体现的内容不同。政治文明所体现的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化与发展过程,是人类在改造社会和完善自身过程中所获得的积极有益的政治成果和政治进步状态,它在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政治文明作为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它要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制度规范和方向指导。可见,只有这三种文明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才能全面推动社会的进步。

其次,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和良好的政治环境。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无论是进行经济建设,还是进行文化建设,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因为政治环境会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巨大的制约和影响。当代中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而与这个变化相伴随的则是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复杂化、利益要求的多样化,这些现象的出现必然要求有一个与此相适应的良好的政治环境。因此,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和良好的法律保障,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环境,就显得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

再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赖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都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互动的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这是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讲的,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有的政治体制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要求,于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如果我们不适时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进行政治文明的建设,那么,经济体制改革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应该说,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能够取得巨大成功,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政治文明建设丰硕成果的推动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赖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有益政治成果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和政治发展程度的标志。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影响或制约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乃至整个文明的发展进程。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更高类型的政治文明,既是对人类发展史上已经成为历史的政治文明的扬弃和质的飞跃,同时它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和异常重要。由此也就更加突显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地位的重要性。

三、改革政治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向

在十六大报告中,同志深入系统地论述了通过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为我们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方向。概括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关于通过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系统论述,主要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指导思想、本质要求、战略目标、基本内容、关键环节等方面的内容。

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指导思想。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谈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之后,紧接着就开宗明义地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指导思想问题。他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下进行。这是因为,我们所建设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因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领导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而另一方面,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和全部目的,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本质要求就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是以人民民主为核心的法治文明。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如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两个方面,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广泛涉及到了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与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司法改革的许多内容,包括: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自由政策、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不断完善公开办事程序、加强法制建设和保证公正执法、推进依法行政和司法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各级决策机关的决策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等等。因此我们说,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就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目标。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目标,或者说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任务,就是要着重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也即是说,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法制化。

政治民主既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也是我们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标,也就是同志所讲的,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实现政治民主的法制化,则是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和在21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问题,[3]邓小平同志生前曾经多次强调发展民主和加强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曾经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讲到加强民主制度化建设问题时,他更是多次强调指出,制度建设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4]针对过去我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才能解决这些问题。[5]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非常明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目标,在于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就在于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核心,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既非常全面而又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改革政治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内容,共包括九个方面,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这九个方面的内容涉及政治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既是对邓小平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时展变化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也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我们在新世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指明了行动方向和具体思路,必将极大地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去为之勇于实践,努力奋斗,从而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前进步伐。

5.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环节。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还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环节,就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是领导也是关键。同志指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全局性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领导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工程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在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既要充分发挥其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也要努力发挥先进示范作用,即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宪法原则。因此,就必须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坚持依法执政,依法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具体地讲,就是党要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通过为国家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来实现党的执政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面对现阶段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必须增强法制观念,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严格依法办事;同时要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党的组织和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

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过去经常讲的和被现行宪法所确认了的“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坚持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提出了党要坚持“依法执政”的思想,并且要求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6]这就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指明了行动的方向,深化和创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进而也就从实践上科学地解决了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如何领导、怎样执政”这样一个长期令人困惑的重大课题。

由此可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政治文明的概念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论述,是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进行理论创新的又一具体成果表现,是对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前景的精心规划和科学部署,其内容博大精深,意义重大深远,为我们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基本路向,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努力实践。

【参考文献】

[1][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02,11.

[2]金冲及等: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C].人民出版社2002,476.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人民出版社1982.11.

[4][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333.348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fr/articles/detail/pzqf3c05uj2r.html

(81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