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外语教学的简史,简要阐述了从京师同文馆成立至今的14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外语教育出现六次高潮,分析了曾经影响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教学法流派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关键词】外语教育 教学法 语言能力
一、我国的近代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简介
我国的外语教学历史源远流长,这源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开创的辉煌文明。
第一次高潮从1862年至19世纪末。在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官之后,1863 年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广方言馆,1864 年广州设立了广州广方言馆,1893 年在武昌设立自强学堂,这4 所外语学府设立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昌四座中心城市形成一种甚具气势的外语教育格局。这类学堂大多聘请外籍人员用外语授课,学生入学后均需先学外语;在正式上课时,外语也是重要的课目。我国大中学普遍开设外语课应以1903 年为起点。当时正处于清廷濒临崩溃的转折时期。
第二次高潮在1919年前后。这次高潮的形成和出国留学有密切的关系。1911 年清华学堂的成立是个重要的标志,清华的方针是“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以便学生熟悉课程,到美入学可无扦格”。清华学堂成立之前,相当多的教会大学已经是“根在国外、权在教会、西人为主、外国方式”。俄语学习也由于1920年上海外国语学社的成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当时留学热是在的推动下,中国青年通过留学到世界各国去寻求救国图强,报效祖国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次高潮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1948年这时全国大陆即将解放,在大陆的统治将告结束。甚至到1948年12月,政府还公布了一份《初、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在解放区也是在1948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外事学校,由中央外事组领导。在东北,1946 年6月,延安外国语学校经中共北满分局书记陈云等同志讨论决定在哈尔滨复校,定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
第四次高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俄语热”。这是俄语一支独秀的学习外语的高潮,是由当时“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政策所决定,当时中苏关系的实际发展也确有需要。1951年1月华东上海、江苏、山|、安徽、福建等地参加抗美援朝军事干部学校英文学员达500 人。这批学生中不少人成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和外语教育事业的骨干,成为驻外使节和著名外语专家、学者。
第五次高潮出现在1964年,具体标志是《语教育七年计划纲要》制定。这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之后,我国的国内外形式好转,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所有领域中,铺设中外交往的语言通道,外语教育则正如张奚若所说的“外语教育就是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
二、我国外语教学法的主要流派
1.认知教学法。第二语言教学法中的认知流派,始于在教学法中一度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古老的外语教学法――语法翻译法。这种教学法源于中世纪教士和上流社会子弟对拉丁语的学习。语法翻译法注重语言规则的掌握,注重学习者智力的提高,是理性教学的典范。这种教学法满足了当时学习者对外语能力的要求,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认知法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认知法产生于六十年代的美国,其语言学基础来自当时掀起“语言学革命”的乔姆斯基。乔氏认为语言是一个规则系统,而人生来大脑中就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所以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得到强调。从源头上讲,认知法来源于语法翻译法,但已远远走出了语法翻译法的局限,成为新时代第二语言教学法中认知流派的代表。
2.经验教学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欧各国工业发达,各个领域内的交往十分频繁,需要一大批口语娴熟的外语人才,显然传统的学法的先河。情景法继承了直接法口语为先、用目的语授课、归纳法教授语法和重结构轻语义的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强调教学中情景的运用,这是其创新之处,但同时情景法过于强调口语而在实际中很难操作。到了四十年代,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即听说法。听说法是出于战争需要产生的,目的是使接受培训的人员迅速掌握外语听说能力,带有很强的实用性。它第一次自觉地把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作为教学法理论基础的第二语言教学法,作为其心理学基础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映理论强调任何行为都是习惯的养成,学习则是在反复模仿、机械记忆的基础上养成的习惯。大众传播工具的迅速发展使得视听法的产生成为了可能。
3.人本主义教学法。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时代的教学法理论,不管是认知派还是经验派都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强调外语学习过程中“教”的因素,忽视了“学”的因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促使更多的人开始考虑外语教学中人文的因素,曾经风靡一时的各种教学法也受到严峻的挑战和质疑。由此一系列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法开始被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发展,这就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人本主义教学法,主要有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全身反应法、暗示法、自然法等。这些教学法尽管不尽相同,但在注重学习者人文因素方面存在一致的观点,都重视学习者潜质和主动性的发挥,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因此我们把它们都列入人本主义的教学法流派。
参考文献:
[1]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2]周流溪等.中国中学英语教育百科全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同冰,丁俊华.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1-12).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fr/articles/detail/pyvkr904d7tk.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