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注重图表对文字资料的辅助作用。古文有云:“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相对文字记载而言,历史图片以其独特的形象、生动、直接、简明的特点,在空间转换与时间进程上能更好地体现历史不断前进、不断演变的重要历程。特别是在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当遇到疆域、重大历史事件和战役等方面的内容时图片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时空状态,正所谓“即图而求易”。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以历史图片为依托,以教材为资源,在以图叙史的基础上依图求义,就能有效地落实新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以图激情,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历史图画或以浓墨重彩渲染激烈的战争场景,或以简洁的线条勾勒人物的神貌,或以严谨的构图描摹器物的形态,是最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因为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教学“西周的宗法制”时,如果单单通过文字来要求学生对宗法制有足够的了解是很难实现教学目的的。如果我们运用“宗法制示意图”,设计几个简洁明了的人物肖像、指示性的箭头、适当的文字搭配,就很容易将那些深奥的、乏味的历史知识以一种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现给每个学生。可见,课文中的插图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对文字系统的内容起解释、论证、充实、延伸等作用。因此合理运用历史教科书上的生动图片,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弥补单调的文字不能很好表达的缺陷,让学生过目不忘。
二、以图叙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现在的历史书中许多图片都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触摸到久远的历史信息。这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因为我们知道历史是不能复制的,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就需要充分利用那些具有直观性、鲜明性、形象性等特点的历史图片,通过一系列的感觉、知觉、表象等心理活动,让学生在大脑中展现历史面貌,从而形成对历史的一种新认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达到了解问题和再思考的目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的合作精神,把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如华师版中国史中的 “红军长征示意图”路线和过程比较复杂,此时教师不妨设计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让学生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并参照示意图绘制一幅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线图,再把与长征有关的重要地点、战役、会议及重要历史事件写下来。如果只停留在此,只是完成了以图叙史的任务。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凭借历史地图设问,进一步深化历史教学,提出“长征途中工农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如何克服困难变被动为主动,并最终取得胜利的?现在长征精神过时了吗?现代化建设还需不需要长征精神?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在历史现象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升华思想情感,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
三、因图设景,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使学生的道德品格得到提升,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历史教科书提供给我们的图片素材,能够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容易引起情感共鸣,自觉接受熏陶,达到培养情感价值观的目的。例如,中国历史第三册《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这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呈现左宗棠收复新疆和邓世昌投海自杀殉国的相关组图,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左宗棠和邓世昌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精神,今天我们该怎么做?”讨论使学生化爱国热情为奋发学习的强大动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关“邓世昌是否应该自杀殉国”,学生有争论:一部分学生认为邓世昌的自杀殉国是爱国的;一部分学生认为邓世昌的生命意识太淡薄,不值得提倡。如果人人都像邓世昌那样,谁来继续斗争?针对“突发”情况,我及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邓世昌该不该自杀殉国”进行辩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辩论中学生不仅能够主动接受历史知识,更是用心灵去感悟,探究与体验历史,历史教学所应当承担的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实现。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要注意合理使用历史图片,充分发挥历史图片形象、生动、直观的作用,把教材内容与历史图片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就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fr/articles/detail/pymstp02iwbs.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