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笔者实施历史有效教学的体会是:正确认识教材,合理使用教材;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用心设计问题情境;合理设计初中历史课堂讨论的问题;对课堂一定要有创新。
关键词:教材;情境;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33-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受学生欢迎,且效果明显。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现象成为一些教师的心头之痛,如何进行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初中历史老师的关注。那么,如何实施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呢?
一、正确认识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课堂普遍存在着教师死教教材,学生死读教材,考试死背教材的现象。教师把教材奉为“圣经”,教师只能扮演“传声筒”的角色,在教学中按照课程的严格规定,亦步亦趋,很少发挥教师自主性,使教学缺少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想学,不愿学。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对教材内容的进行整合。教师应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识欲望;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体验之间的联系。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营造能够给所有的学生以尊严的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自己有信心,让他们感觉到师生是平等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如果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希望、很笨,那就没有效率可言了。
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在课堂里,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到轻松、活跃、精力充沛,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活力,甚至消沉、忧虑紧张,有效的课堂是无从建立的。这里的轻松不是说让他们随心所欲,而是能够轻松地掌握知识和学习的内容。
三、用心设计问题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寻求问题结论等一系列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
例如:在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疑难问题,笔者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化难为易:①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个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②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及其实质是什么?③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出现?不杀蒋呢?④可见,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基于什么原因?这样,通过巧妙设计一些过渡性和递进式问题,架设思维的铺垫,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圆满解决疑难问题。
四、合理设计初中历史课堂讨论的问题
在课堂讨论时,如果问题设计得好,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能收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果问题设计得不好,则会降低讨论的质量,甚至窒息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讨论的问题要紧扣教材,有利于解决教材的重点或难点。课堂讨论的题目要受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制约,讨论题目如果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即使题目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也是不足取的。课堂讨论的问题首先应服从教学的需要,紧扣教材。其次,教师应深入钻研和熟悉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重点、疑点,设计成课堂讨论的问题,并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
2.讨论的问题要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倡导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是多元开放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如在学习《春秋争霸》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越王勾践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同学们积极讨论后总结出了许多新的结论。
3.问题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总体水平,难易适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总体水平。问题太容易,学生不需要熟读深思,就可以轻易地从书中找到答案,便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相反,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无法回答,也会挫伤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所以课堂讨论的问题应注意难易适中。一般来说,提出问题的难易度应略高于全班的中等平均水平。
4.问题可以尝试由学生提出。目前大多数的课堂讨论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讨论,这样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讨论一些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比如,在讲述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牺牲时,有同学不禁叫道:“好傻呀,干吗要死?以后可以报仇嘛!”有同学立即反驳:“他的军舰沉了,士兵死了,当然要选择死了。”面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笔者立即组织讨论。经过激烈的辩论,同学们既知道了生命的可贵,也理解了古代军人那种“战死疆场,马革裹尸”的理想,更有许多同学表示要学习和继承邓世昌那种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师对课堂一定要有创新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太多,时间少,讲不完,讲不透,原因很多的。教师如果能够正确、合理地调控教学节奏的变化,就能有效掌握教学过程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激发学生兴趣因素很多,如: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课堂中插入电教媒体等手段,改变学习形式等。
在怀疑中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怀疑,常常是创造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我们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fr/articles/detail/pyc7ft01omcw.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