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层理论是我们进行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社会阶层问题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是社会阶层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们通过对阶级产生、发展和消亡规律的研究创立了崭新的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列宁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阶级理论最精华的部分,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基础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发展了社会阶层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阶层变化的客观实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层理论。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奠基人,他们一生都在对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阶级现象进行研究,揭示了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1.阶级的产生和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关。人类在原始社会生产能力非常低下,生产的不足使得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依赖才能维持生存。起初,人与人只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天然分工,后来才逐渐根据体力、需要和偶然性等因素形成了自然的分工。只有当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的时候,真正的社会分工才出现。伴随着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一部分人可以支配另一部分人的劳动力和产品,私有制便产生和发展起来。“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1](P84)分工和私有制产生之后,必然也同时出现阶级和奴役。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详细论述过最初的奴役,也就是最初的阶级产生的两条路径。一方面,在有着共同利益的原始氏族或者公社中,极度贫困使得氏族成员之间维持着普遍的平等,但是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依然存在着简单的分工。为了对外维护氏族利益,对内调节成员争端和对有限资源的分配,以及为了执行某种宗教职能,少部分人不得不独立出来执行这些权力。氏族之间的联合和兼并以及氏族生产能力的提高带来的人口增长都使得氏族不断扩大,原来小范围内执行监督和管理的权力也随之扩大,形成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集团,直到后来这些集团和机构越来越独立并最终演变为统治阶级。另一方面,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能够生产出多于维持现有劳动力所需要的数量,大量的剩余劳动资料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战争恰好能够提供劳动力,大量的战俘因而变成奴隶。[2]
2.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失去的关系是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在人类历史上,除原始状态以外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2](P365)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掌握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绝对权力,而且直接占有奴隶本身。奴隶主成为管理奴隶、经营商业、掌握国家事务以及从事艺术和科学的阶级,而奴隶成为单纯的劳动阶级,为整个社会提供劳动产品。封建社会,贵族享有贵族特权,享有长子继承权、出卖领地的权利,封建领主通过订立契约实际上掌握着对封地内附庸者的控制权力。同样,封建的行会师傅在帮工和学徒之上建立起特权。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通过占有资本,攫取利润而建立起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资产阶级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无产阶级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维持基本生存。每个时代由于经济结构不同,阶级的划分也有很大区别。“正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阶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代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阶级的消灭也是由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的。阶级的产生、存在和消亡都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阶级产生于社会生产力开始发展但是又严重发展不足的生产状况,它也最终随着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而走向消亡。当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时候,阶级的存在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阶级的消亡在大的趋势上是由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因素决定的,但是与阶级产生的自发性不同,阶级的消亡必须通过人们自觉地进行斗争。资本主义使社会阶级结构简单化,与资产阶级相比,被压迫的无产阶级不代表任何特殊阶级的利益,它代表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它的目的不仅是消灭它的对立阶级,而且是为了消灭包括它自身的所有阶级。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无产阶级斗争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走向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特征就是要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废除阶级和阶级对立。到那个时候整个社会将是一个全新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二、列宁的阶级阶层理论
列宁带领下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列宁认真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阶级学说,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客观实践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发展。
1.列宁界定了阶级的科学内涵和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列宁吸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阶级理论中最精华的部分,对阶级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3](P13)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是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这在俄国表现得十分明显。无产阶级无论在民主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中都是领导力量。
2.应当妥善处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不同,俄国的资产阶级同其他被剥削阶级一样,受到沙皇专制制度的压迫而难以发展。俄国的劳动人民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资产阶级有反对专制,争取政治自由的主张。但是,俄国资产阶级并没有走上革命的道路,而是为了眼前的自私狭隘的利益同专制政府联合起来。资产阶级从根本上来说是懦弱、胆怯和反动的。“只要资产阶级的自私的狭隘利益得到满足,只要它‘离开’彻底的民主主义(而它现在已经在离开彻底的民主主义了),它就不可避免地会大批转到反革命方面,转到专制制度方面去反对革命,反对人民。”[4](P81)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政府逐步实现了大工业和中小资本家企业的国有化,用社会主义国有制代替了具有发动性质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更为理性,他正确评价了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指出,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里,资本主义与小生产相比显然是进步的。而俄国的现实状况决定了直接从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列宁指出作为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应该把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过渡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力。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对资产阶级的认识,是符合经济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的,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3.在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外还存在广大的中间阶级和阶层。中间阶级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他们摇摆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无产阶级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都应该努力争取中间阶级和阶层。无产阶级同小资产阶级、小业主、农民、知识分子等不是根本对立的阶级,同他们结成联盟也是可行的,这些阶级和阶层都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的拥护者。其中,最重要的中间阶级就是广大的农民。农民阶级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他们长期遭受大地主的剥削和压迫,经济上极端贫困,社会地位上极端无权和卑微。他们有强烈的摆脱压迫和剥削的愿望,希望获得自由和土地,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讲,农民是拥护革命的。另一方面,农民也是小私有者,他们彼此之间没有强烈的依赖性,因此更为分散;他们获得一点利益就会对革命的远大目标抱怀疑态度,革命的信念不够坚定;长期的贫困,使他们具有愚昧和落后的特点。根据农民的这一特点,列宁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农民革命积极性的方面,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农民都是无产阶级联合的最主要的阶级力量。
4.阶级的消灭只有到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只有当全体社会成员同生产资料的关系没有差别的时候,只有当私有制被消灭的时候,人剥削人的现象,阶级的现象才能被消灭。“为了完全消灭阶级,不仅要剥削者即地主和资本家,不仅要废除他们的所有制,而且要废除任何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消灭城乡之间、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这是很长时期才能实现的事业。要完成这一事业,必须大大发展生产力,必须克服无数小生产残余的反抗(往往是特别顽强特别难于克服的消极反抗),必须克服与这些残余相联系的巨大的习惯势力和保守势力。”[3](P13)当然,消灭阶级不是一次运动、一次革命就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同时,消灭阶级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需要大量的时间。
三、的阶级阶层理论
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研究的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这篇伟大的著作中分析了当时中国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为无产阶级正确处理同各阶级的关系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无产阶级是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认为中国由于资本主义不发达,工业无产阶级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无产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却代表着中国新的生产力,具有远大的前途。与无产阶级完全对立的是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特别是大地主和大买办阶级,他们附属于帝国主义,阻碍革命的步伐,他们是中国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在无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之间,还存在多个革命主张模糊的阶级。首先是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产阶级,他们受到外资和军阀的打压而渴望反帝斗争,但又害怕无产阶级的壮大威胁自身发展而又怀疑革命,所以要对其进行区别对待,其右翼与无产阶级敌对,左翼是需要联合的力量;其次是以手工业者,小知识阶层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这个阶级内部非常复杂,又可以分为左、中、右三个不同的阶层。他们对待革命的态度具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革命高潮时期都是革命需要团结的力量;再次是以半自耕农和贫农为主要代表的半无产阶级;最后是以失地农民和失业的手工业工人为主要代表的游民无产阶级,他们既勇敢又具有破坏性,需要正确的引导。因而得出结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革命的敌人;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朋友;中产阶级的右翼有可能是敌人,而其左翼有可能变成朋友。[5](PP3~9)对中国阶级的正确分析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建国后,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新中国的阶级和阶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分析。认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因为它最大限度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所有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而少部分反抗社会主义革命、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属于敌人的范畴,是的对象。认为只有敌我矛盾才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阶级之间、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6](P205)针对不同阶级的性质不同,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每个阶级都需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需要改造,只是改造的性质是不同的,进而对如何正确对待各阶级、阶层的态度和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的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今天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各阶层关系,进而实施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四、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阶层理论的最新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秉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承认社会阶层的客观存在,强调要科学分析当代中国阶层结构发生的变化,积极实现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重新承认社会阶层的客观存在。阶级和阶层的现象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在英文中,阶级和阶层这两个概念虽然有区别,但是区别不明显。而在中文中,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来理解阶级,就是根据生产关系来划分的具有直接对立和冲突的社会集团。在经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惨痛教训之后,为了避免引起误解,我们一般不用阶级的概念来对人民群众内部的等级进行划分,而采用“阶层”这个不具有根本对抗性的概念来描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存在的带有等级性质的社会群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首次重新使用了“社会阶层”的概念,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7](P1916)党的十六大报告也肯定了“阶层”这一提法,合理地分析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客观存在的社会分化现象,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8](P11)由此可见,社会阶层的客观存在和产生的新变化是中国共产党不能回避的问题。
2.各阶层虽然利益多元、诉求多样,但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要全面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改革开放后原有的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主体多样化,新的利益格局取代原有的利益格局,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资本所有者、中介组织人员以及民营经济、“三资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新的经济利益主体大量出现。指出:“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9]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加以引导和调节,兼顾各阶层群众的利益,才能化解冲突和矛盾,才能使各阶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作用。
3.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其他劳动群众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基本力量的作用,同时也要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首先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在革命和战争年代,工人阶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作出了伟大贡献。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人阶级始终保持着先进性,引领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坚定力量,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中坚力量。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0]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阶级同样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他们同工人阶级一样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同时也应该是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者。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产生新兴的社会阶层,必须尊重社会新兴阶层的劳动创造和创新成果,积极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fr/articles/detail/pxha0s04vzw6.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