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数学文本 营造生命课堂-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解读数学文本 营造生命课堂

解读数学文本 营造生命课堂

我们说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通过本人参与了我校《解压缩文本 还鲜活知识——对小学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实验教材挖掘与开发研究》的省级课题,知道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应该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新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对课本知识结论,以及例题的解读,重新审视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重构,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课堂生命力,营造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氛围。现在本人就三年来参加课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问题一:我们的教师为何解读教材?

作为一名教师,学会解读是必备的素养,我们除了对自身的知识能力的解读以外,还要学会解读学生,教师要经常思考,我为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真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学会解读文本,体会教材编排的意图,各例习题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读文本这一环节中,我们最能看出一个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驾御能力。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似乎经常发现不少教师自己对文本理解有误,只是根据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照本宣科地灌输给学生,或让学生自己阅读,蜻蜓点水般地一带而过,既而代之的是大题量的演练,以达到所谓的“熟能生巧”,而忽视了数学文本(教材)的指导作用。

重新阅读审视我们的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旧教材在知识的引入,数学方法思想的提炼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新教材在安排中,充分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它具有以下特点:

1、“新和力”:新教材中数学知识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选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和力,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

2、“问题性”:以恰时恰当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科学性”与“思想性”:教材文本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理性精神。

我们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文本,才能真正体会新教材的这些特色,才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数学素质,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问题二:我们的教师怎样解读教材?

一、“解压缩”文本,调整和丰厚教学例题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供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

例如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这节课,按照教科书的编排是:首先呈现的是一幅“游泳池”情境图,让学生通过对“游泳池口”周围边线的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口的周长;接着让学生沿树叶的边用绳围一围,并把相应的长度量一量,说明量得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最后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可是“游泳池”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更没看见过,基于此,选择了校园中的花坛作为教学情境主题图。这样就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又能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触景生思,并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把生活中的现实现象转化成数学问题,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产生更多的数学联想,比较容易呼唤学生内部正在休眠的已有知识、经验、策略、感受和兴趣的情境,初步建立周长概念的表象。

2、根据学生的思维空间,精心加工教材的内容呈现。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而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设计的教学过程。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所以,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揣磨上课思路,选择恰当教法和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

二、“解压缩”文本,理解和重构习题素材

习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平台,也是沟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因此,习题不是与例题孤立封闭的个体,而是数学课程资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习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1、化静为动,丰富想象

教材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呈现给我们的都是静态的信息,若能恰当地化静为动,数学习题的趣味性及数学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呈现给学生的也是更具探究性和更开放的练习空间。

2、超越文本,激发思维

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大都是一些条件充足、问题明确的标准问题,虽然有简洁的特点,但教材的问题并未完全凸现其应有的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教材内容作必要处理与适当延伸,充分挖掘这些练习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价值。把封闭的形式变成灵活的、开放的形式,教学内容的呈现要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教材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枷锁”和“桎梏者”,而是“跳板”和“促进者”。作为数学课程“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在从事数学教学活动时,要依据《标准》理念,对数学教材悉心揣摩,精心设计,有效重组和完善整合。为学生创设亲历探究过程的、富有个性的和主动发展的学习平台,使我们的课堂因“用好、用活教材”而活力无限。

【作者单位: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 江苏】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fr/articles/detail/pxfj1n01rhaf.html

(81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