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仰慕已久,拜读时往往先是感叹,继而佩服。但读到《对自然美的科学解释――解读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内心响起的却是不同的声音。
首先来自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文章体裁的认定。
孙教授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论说文”,通篇分析也始终不离这是一篇议论文的基本定位:“文章开头,并没有把论点亮出来”,“这就是议论文追求的层层深化的模式”,“这倒是有点符合传统的议论文三要素的说法”。但是,这篇文章在中学课本中一直是作为说明文来看待的,被认为是事理说明文。有趣的是,孙教授同时又认为它是一篇科学普及小品:“而这篇科学普及小品,不但满足了科学的要求,还具备了科普小品的特点――很有趣味。”而科普小品在中学教材中一般认为是典型说明文的一种。是孙教授自相矛盾了,还是中学教师的语言环境和大学教授的语言环境有差异?抑或如孙教授所言,中学语文教学中“流行的文学和语言学的概念,在根本上是落伍的,远远落在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成就之后”。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值得我们注意、研究。按照中学语文教学的习惯,本文姑且先把它认作是说明文。
不同的声音还来自于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评价。贾祖璋先生的这篇文章的确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就整体而言,却是一篇需要梳理修改的说明文教材。
首先,是关于题目。对于题目,孙教授是充分肯定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本是20世纪60年代著名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是一首爱情歌曲。本文是科学通俗小品,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和文本内容毫不相干的题目呢?字面上的巧合,内涵上的反差,既统一又矛盾,就有一定的趣味性。”
但是文章写的既不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也不是“花儿为什么红”,而是介绍花儿之所以有各种颜色(甚至各种形态)的原因,所以原题其实是“题不对文”。孙教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个借用来的题目,其实并不确切,实际的意思应该是:花儿为什么有多种多样的(不仅是红色)色彩?”
一个“并不确切”的题目是好题目吗?虽然借用歌名做题目也许更能吸引一些眼球或更具亲和力。但若以传递错误信息为代价,就有点因小失大了,因为这样一来,违背的是说明文最基本的原则:说明必须准确明白。所以,这是一个需要修改的题目,需改得能够全面准确地体现文章的内容。当然,最好是同时又具有吸引力:趣味性。例如:《姹紫嫣红为哪般》或《万紫千红的秘密》。
其次,涉及文章的层次。对于文章的层次安排,孙教授也给予了充分肯定:“文章把很分散、很无序的现象,一下子变得集中而有序了……特别是把原来很自然,似乎没有道理的现象,一下子变得很有系统,有道理了。这一切激起了我们的兴趣,不是因为其中包含着多少情感,而是因为其中包含的智慧。”
那么是否“有序”呢?这是一个需要仔细辨析的问题。纵观全文,局部有序,但整体次序却需要调整。例如:文章的2~4自然段,从化学方面来解释原因,先说明花儿“万紫千红,红蓝交辉”是因为花青素处于不同的酸碱环境;再说明之所以有黄色、橙色的花,是因为有胡萝卜素;最后说明白花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层次清晰合理。但是否作为第一层面的原因首先介绍却需要再斟酌。
关于花儿为什么有各种色彩,文章从五个方面(形式上是六个方面)加以介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问句作为局部的总起句出现了六次,给人的感觉是,这五个(或六个)方面是并列关系。表面上,也是平面铺开,先从化学方面阐释,再从物理方面阐释。但实际上这五个(或六个)方面并不在同一层面上。孙教授也认为:“文章把五个学科方面(化学、物理、生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转化为五个逻辑层次,使观念和知趣经历了五度深化。”这就出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单看形式读者会以为这几个方面是“平面铺开”的、并列的,而实际上这几个方面在逻辑上有层层深入的关系。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很可能会形成误导,影响读者的理解。
所以,原文看似有序,实则模糊。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为每一部分的总起提示句,在内容上易形成误解,在形式上易引发误导,需要修改为能体现逐层深入关系的过渡句。例如:“我们为什么能看见花的各种颜色呢?这首先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花儿有各种颜色的内部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在它们体内有不同的色素。”“花儿一开始就如此多姿多彩吗?不,这有个进化发展的过程。”“在花儿的颜色变得越来越鲜艳的过程中,昆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类似于这样的过渡句,是否能在前后文的层次关系和内容方面,给读者以更明确的提示?
文章层次方面的修改可能还不止于此,因为本文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是简单的层层深入。首先,从内容上辨别,前后对花色成因的说明应该是不同层面的。具体而言,第2至第5自然段介绍的是花儿呈现为各种颜色的原因,第6至第10自然段介绍的是花儿呈现各种颜色的生理机制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首先要让读者明白这一点。
再细加辨析比较,会发现先从物理学原理方面解释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表及里的规律:人们为什么会看到五彩缤纷的花儿呢?是因为光的反射,红花是因为它能反射红色光波,黄花是因为它能反射黄色光波……那么,为什么有的花反射红色光波,有的花反射黄色光波呢?内在原因是什么呢?再进一层从化学方面加以解释:因为它们体内的色素不同(或没有),颜色的多种多样则是由细胞液中的色素种类及酸碱度决定的。所以,这里层次的先后似乎需要做个调整: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对调一下。
第六至第十自然段的层次关系,梳理一下则会更清楚一些。这几段的说明,按照的是逻辑和时间相结合的顺序。呈现各种颜色的生理机制不是先天就有的,首先它是环境选择的结果。花儿要在不同环境下生存,就需要适应不同的冷热环境,于是形成了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色彩(文章第6、7自然段)。其次是昆虫选择的结果。昆虫不同的习性、偏好,选择并固定了花的某些特征,形成了不同色彩的花(文章第8、9自然段)。最后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人的喜好使人们培育出了自然选择无法形成的品种(文章第10自然段)。这三种选择,都是后一种以前一种为基础,于是花的品种逐渐增多,颜色日益丰富。梳理调整之后的文章整体呈现为先果后因、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层次关系示意如下: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如果只是课外阅读的一般选文,我们不妨读得随意一些,满足一下好奇,补充一些知识即可。但是当它作为语文课本的课文时,就不得不苛刻一点,因为它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钻研的对象,它应该经得起广大师生的反复推敲。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fr/articles/detail/pwxag802qov0.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