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的探究-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的探究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的探究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的开展,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教师应该把握好开展这一模式的前提条件,同r加强对小组合作进程的引导,以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 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129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开始在部分课堂广泛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沟通技能的锻炼、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改下“学生本位”理念的一种体现。因此,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探索,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为各小组设立明确的目标和分工,引进趣味化元素,本身便是一项具有价值的课题。目前看来,多数课堂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因此,笔者本次论述将从科学分组、确立目标、趣味化教学以及教师引导等层面出发,对当前小学数学中的“小组合作”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一、科学分组

小组合作模式开展的前提,便是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按照学生的位置座次来对其进行临时分组,这种随意性的组合不利于小组学习的有效开展。

因此,相关教师应该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搭配,总体而言,即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分配法则,每组成员数量可以控制在3至6个。一方面,教师可以参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性别属性等要素,对不同学习层级和特质的学生,按照相应的比例组合成一个小组;另一方面,不同小组的总体水平不能差异过大,以此才能实现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以及各组间的公平竞争。

二、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组内分工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便要求教师对小组合作的“前提”进行考量,即何种情况适合开展小组教学;同时明确小组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分工,以保证这一模式的效率和秩序。

(一)开展“小组合作”模式的前提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数学教学情况,它的开展需要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前提。比如:某一项知识点具备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思维碰撞;某一项知识点存在争议或者具有开放性答案,需要小组合作模式来拓展学生思维;某一项目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需要小组合作模式来调动氛围等。因此,相关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模式开展的前提情形加以判断,思考其是否具有开展的意义。

(二)明确学习目标

小学生群体,是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群体,在缺乏教师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小组学习容易出现方向偏离、纪律散漫、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便要求教师为其设置明确的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目标的讨论和思考。

比如,在讲授“平均数”章节知识时,面对“学校去年下半年前3个月平均每月节约用电20度,后3个月平均每月节约用电25度,学校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月节约用电多少度?”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有人认为这一题的正确解法是‘(20+25)÷2’,你们认为呢,正确的解法应该是什么?”。在笔者的教学经验当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一题的正确解法只限于“(20×3+25×3)÷6”,然而经过小组讨论后,也有不少小组赞成“(20+25)÷2”的解法,同时,这些小组还说出了前提条件:只有当前后两档“月数”相同时,这种解法才成立。如此,在具体问题的引导下,小组讨论便具备了有效性。

(三)明确的任务分工

引导小组进行明确的任务分工,可以明确每一位成员的职责,避免部分学生的“和稀泥”现象。

一方面,教师应该确立起“小组长责任制”。选取具有组织能力或者有表现欲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辅助教师调控课堂进程、带领组员进行分工协作:比如细心的学生可以负责数据记录,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报告总结等等,以帮助学生各司其职。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重视小组成员的记录和反馈,这也是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的基础和依据,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三、引进趣味化元素

在小组合作模式中融入趣味化教学元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高效获取知识。为此,相关教师可以从游戏元素以及“实践性”等角度出发,增添小组合作的趣味性。

先以“游戏元素”为例,教师在对“元角分”货币知识进行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对铅笔、本子、橡皮、尺子等文具明码标价,引导相应小组利用“5元”“1元”“5角”“1角”等纸币道具进行虚拟的出售或者购买,以帮助学生掌握对不同面额货币的换算与计算知识。

再以“实践性”元素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小组的组员利用与教材配套的学习工具,分工拼凑“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进而对不同图形的稳定性加以验证,以体会“三角形”特有的稳定性,同时节省拼凑图形的时间。此外,笔者曾引导相关小组动手测量几个塑料圆环的周长,有的小组利用绳子比划圆环,进而通过测量绳子的长度求得圆环大致的周长;有的小组在圆环边上涂上墨水,通过测量圆环在地上滚动一圈的直线痕迹来求得周长――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实践的方式,学生们得知了“圆形的周长约为直径的3倍”这一信息,进而为笔者开始圆周率“π≈3.14”的讲解奠定了基础。

四、必要的教师引导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放松管理;相反,它需要教师进行更加系统而全面的统筹。

这便要求教师走下讲台,深入了解小组的学习状况和进程,调控好学生的讨论方向和学习进度,对小组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答疑和纠正。比如,在小组意见繁杂难以达成共识时、在小组遭遇讨论瓶颈难以突破时、在小组讨论氛围不足需要鼓励时、在遇到相关教学重点要点需要强调时,教师皆应该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干预,以保证小组讨论环节的正常进度和有效性。

总之,关于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的探究,其实是一场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适度调控之间的平衡。引导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是对教师的一种“减负”,然而实际上,这种模式对教师“台前幕后”需要做的工夫有着更深层次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前期的分组分工、过程中的引导和调控、以及结尾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探索,进而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fr/articles/detail/pwuf1h04dflp.html

(81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