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使得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都不能忽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能忽视学生是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重要一半。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上下功夫。
1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充满对人的理解、尊重,体现出民主与平等。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更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古希腊思想家普罗塔戈拉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灯。教师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主体思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加以适度宽容,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气氛中充分展开认识活动,充分激发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种民主平等的人文气息和氛围,有利于学生自由个性和健全人的养成与发展,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寻样:"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考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学生一般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老师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直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电视、投影、录音、电影录像剪辑、微机等多媒体手段,由无声变有声,由无色变有色,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教材在表述红军长征的内容时较为简略,大部分学生看过课文后,觉得只有红军失利的第五次反"围剿",却没有前四次反"围剿"的内容;遵义会议后,恢复在军事上的指挥权后,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几次重要的战事本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书中却写得非常简单,这让学生感到很没意思,兴趣全无。如果就照着书本内容上课,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此时,教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大量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彩图片放映出来,在讲到强渡大渡河之时,播放一小段视频,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空间,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如在讲授"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时,结合上一课的内容提出:、等在易守难攻的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并得到不断的巩固和扩大,那为什么要离开井冈山进行长征呢?在敌人优势兵力和装备的围追堵截下又是如何跳出包围圈的?工农红军又是如何斩断敌人的"尾巴",取得三大主力的会合?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要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4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其结果由已知导致未知,发现新事物和新理论。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陈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如讲"西安事变"时,有学生说:如果当时杀了,不是更利于中国的发展吗。老师就以这个话题把学生分成两组来讨论"杀"与不"杀",结果学生们提出来很多课本中没有的观点。这一系列的讨论都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5帮助学生掌握历史方法,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美国尽管历史最短,缺乏内涵,但历史教育却十二分重视能力培养。强调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考方式,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洞察力,使其政治方面的才智得到发展,能有效处理那些在生活中所面临的不可避免的争端。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立身处事,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学生通过这样完整的历史教育掌握的决不仅仅是美国那100多年的历史和历史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一双"历史"的眼睛,并且会用它来观察整个世界、处理现实的生活,可以说,美国已经将历史融在了自己的"血液"之中。从这个角度说,历史的方法其实比历史知识来的更为重要,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许会忘记许多历史知识,但他们如果掌握了历史的方法,会用历史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了解生活,那时,谁还会说学习历史没有用处吗?
总之,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讲究的就是人文精神的养成。教师的教学,必须目中有"人",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作为教育的归属,将"人"培养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始终。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fr/articles/detail/pwqzp202ueov.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