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柜上有一本文集《永存的功勋》,我时常拿着翻看。作者傅宗哲是一位新四军老战士,在他的笔下有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也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战地英雄。其笔触所涉及的军队先进人物和感人故事,篇篇激动人心,引人入胜。
经过几次联系,我终于找到傅老并与他约定好采访时间。2013年2月24日,春光明媚,我来到南京苜蓿园干休所,在会议室里见到了傅宗哲老人。老人身材魁梧,虽已是满头白发,但神采不逊当年。他的声音洪亮高亢,谈起战时的经历,仍是激动不已。
1945年5月,年仅16岁的傅宗哲在家乡江苏如东参加了新四军。不久,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为迎接抗日战争胜利后新的斗争,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及华中斗争形势,傅宗哲所在的苏中一分区特务三团,在团长彭桂卿、政委周特夫的率领下,于1945年11月进驻距南通30公里的白蒲及林梓地区,守卫着华中东南地区的大门。
1946年1月13日晚12时,是国共1月10日签订的《停战协议》生效之时。谁知就在此时,第一绥靖区司令汤恩伯指挥下的军九十一师二七一团、二七二团派出部分部队,沿公路及运河线向白蒲方向挑衅进攻,与我特务三团一营、三营派出担任警戒任务的前哨分队接火,战斗随即打响。在停战令生效时公然违背《停战协定》,打响了向苏中解放区进攻的第一枪。
此时的傅宗哲还是一名见习医务员,背着从如皋警卫团一连时就随身带着的红十字包直接上了战场抢救伤员。在激烈的战斗中,数名战士伤亡。尤其令傅老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八班一个战士“小胖子”,“小胖子”因身材矮小敦实而得名。当时连队使用的套筒枪对他来说都太大,他因此背上了全连队唯一的一支步马枪。战斗中,他下肢上下两处开放性骨折,当时医疗条件差设备短缺,无固定夹板,临时给他包扎后只能将他受伤的腿和他的步马枪绑在一起固定。傅宗哲首次在作战中抢救伤员,就看到“小胖子”在剧痛下强忍坚持的坚强,这个情景至今还在他的脑海里留存着。
1946年7月中旬,汤恩伯指挥军5个整编师15个旅12万兵力,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犯。粟裕分析了敌我双方态势,认为战争初期在苏中解放区的前部作战完全有取胜的条件,对战争全局应起战略侦察作用。于是下决心在苏中前部地区作战。
华中军区卫生部按军区关于战争动员的指示,对各级卫生部门普遍作了动员教育,抓了战伤救治各项准备,各参战部队按卫生部副部长李振湘提出的《改进今后战伤救治工作意见》,从前线到后方,展开了长距离的伤员阶梯救治。战役发起前,各部队建立健全了第一线抢救组织,连配见习医务员或卫生员,成立连抢救队,营配医务员、卫生员2~3名,成立营包扎所;团配正副卫生队长、医保干事、医务员、司药、卫生员及战士等20余人,组成团救护所,负责由营后送伤员的止血、固定、抢救小手术,负责登记、挂标志、填伤票,并配担架连,负责组织后送等工作。
7月13日,新四军一师各团到达宣家堡一带。宣家堡是泰兴以北的一个小镇,三面环水,镇中有大河横贯,四周有土圩和高堡。我三旅八团按作战部署首先打响。一师和六师的六个团担任歼灭中路敌八十三师十九旅两个团的任务;三旅七团、八团担任攻歼宣家堡守敌的任务。
作为医务员,傅宗哲参加了这场激烈战斗的战场救治。他不仅看到了将士们的伤病与牺牲,也看到了参战各团卫生人员在炎热夏天饥渴情况下,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全力抢救伤员的景象。“七团医务员吴世杰,15岁就参加新四军当卫生员,抗日战争中参加过多次战斗,英勇救治伤员。师卫生部考虑他在连队工作九年了,决定调他到后方工作。此时宣家堡作战命令已下达,吴世杰便去师卫生部请求:‘再让我随连队参加一次战斗吧!’结果他在随主攻连冲进宣家堡抢救伤员时中弹牺牲,倒下时身上背着红十字包,手里还拿着急救包。”
“七团还有一位医务员李正修,1940年黄桥战役解放过来,在营里当了六年医务员,在宣家堡战斗中,因抢救伤员腹部中弹。大家用担架把他送到卫生部,卫生部长陈耀汉考虑到他伤情重,要送他到军区开刀,他坚决不肯:‘大家都在这里开刀,我又何必特殊呢!’后他因伤情重抢救无效而牺牲。”
宣泰战斗于14日下午结束,当天来电指示在南线须准备连续作战。粟裕决心选敌整编第四十九师为歼灭目标。一旅旅长张震东命二团阻击北援之敌,由一分区特务三团、特务一团上升合编组成的一团攻击林梓,三团则配合友邻攻击鬼头街,形成了一个大包围圈。“这一次,在激战中七连连长周斌受重伤,当两名战士抬他下来时,我喊他:‘连长,连长……’可此时他已经停止了呼吸。还有一位战士在战场上受伤,抬下来时我一看,是开放性气胸!仅用肉眼就能看到心脏在跳动,他疼得直喊:‘卫生员,你救救我吧,救救我吧……’这样的情况,别说是在战争中,就是现在的一般医院也未必能抢救回来。我只能利用手头的急救包帮他简单地处理了一下,他最后还是牺牲了。后来得知,当时我连的正副连长、正副指导员先后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后任指导员郭可嘉率本连继续战斗,郭可嘉后来任营教导员,在淮海战役中也牺牲了。”
说到这里,傅老长叹一口气:“长期以来,我为在革命战争中作出牺牲和在医疗战线上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们而感动,我写这本书的最初动因,就是为了纪念那些在战场上离开我们的同志。”
战争年代,傅宗哲先后在苏中如皋(今如东)警卫团一连、苏中一分区特务三团五连和华中野战军一师一旅一团等单位任职。和平年代,他又先后在苏南军区苏州军分区卫生处、苏南军区卫生部、后勤部卫生部这三个机关和总医院、第八一医院、第一二一医院这三所医院工作。“我与‘三’非常有缘,简单说来就是‘三个团’、‘三个机关’与‘三个医院’啊!”
长期在部队工作生活的傅宗哲,不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而且热心于文学创作。如何写好这些文章,更好地反映这些人和事,傅宗哲下了不少功夫。他平时经常关注、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并且不定期地参加文学创作方面的培训班。1982年至1985年,他参加了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中文专业的三年函授,讲座教材多达39本;后又参加了南京市文学讲习所一年的函授。这些都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创作实践中,傅宗哲经常搜集阅读文学创作的各种指导文本,如《报告文学的艺术》和《中国优秀报告文学选评》等;在题材选择、文章结构、语言描写、人物刻画、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傅宗哲长期在部队从事卫生工作,参加过多次战役战斗,担负了伤员救治的任务,他所写的多篇反映战争时期的文章,就是他战争生活的一部分。多年来,傅宗哲利用大部分业余时间,汇集典型人物素材,按主题要求写成不同的段落,再不断修改,以求写好每一篇文章。
为适应技术发展的要求,减少手写文章“爬格子”的时间,傅宗哲在离休后辗转了多个电脑学习班,学习使用电脑。整本《永存的功勋》都是傅老在电脑上打出来的!
离休后的傅宗哲还在金陵老年大学书法系学习了10年的楷、行、草、隶、篆书及金文、甲骨文等多种书法,并在2008年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书法一等奖。“学习和练习书法,其实是对气的练习,时间久了对人的身体很有好处啊!”
《永存的功勋》一书中的多篇文章,被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人物传记》学术期刊数据库和中国近现代史军事论文数据库收藏。这一篇篇文章,就是一首首铿锵嘹亮的军歌,傅宗哲讴歌的英勇战斗群体、为军民服务的卫生人员的革命精神为此得以永远留存并发扬光大,这不仅圆了他最初的愿望,也能让后来人从中领悟到:人民战争胜利来之不易!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fr/articles/detail/pug7o702l6tg.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