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不可缺失的文化资源。每座城市都有属于它独特的历史建筑,这是城市精神的表现,有的历史建筑甚至成为了城市的标志,诉说着城市的发展演变。历史建筑与文物艺术品一样,同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优秀历史建筑体现了城市和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理想、信仰、制度、技术、伦理和价值观。在现代都市中,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耐人寻味、富有魅力,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性与时代性。遗憾的是,这些优秀的历史建筑要么当做是落后的代表被拆除;要么是当做“文物”被保护;要么就是制作“假古董”,完全与当今城市生活没有互动。今天“旧城改造”“大拆大建”的对待历史建筑的方式方法,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近年来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学者和设计师都认识到作为民族文化代表的历史建筑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财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历史建筑大拆大建、拆旧建新、毁真造假这种方式设计界已经普遍质疑。然而对待历史建筑,设计师的责任和使命又是什么?我们又能为千年的民族传统做些什么?
一、历史建筑的再生与设计师的时代使命
历史建筑的更新是指在社会发展中,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对历史建筑空间的改造。历史建筑的更新不仅是对于建筑和空间的讨论,同时也反映着环境人文再造的重要命题。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一直是跨越文化艺术与城市风貌政策的重要议题。多年来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实践,各国出现了形形的历史建筑更新理论,历史建筑的更新也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更新历史建筑就需要设计,设计不仅要结合建筑的历史风貌,更多的是要关注城市和市民对历史建筑的理解,在新时代对历史建筑的认识。设计与历史建筑的保护成为很重要的一对话题,空间上的维度、社会思潮的深度都在对历史建筑的更新设计得到体现。历史建筑的再生,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命题,因为这项工作不仅意味着要探究历史,而且要为历史环境中注入新的生命,历史建筑的更新和再生是设计的基础,对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的尊重才是设计的本质。建筑是有生命的,历史建筑可以在新的文化形式中演绎文化与传统,在新的文化形式下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如果说对历史建筑的更新设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和责任,而守望历史建筑传承民族文化就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历史建筑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它们延续了城市的文脉,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有些还结合外来文化;因此,历史建筑的形式、色彩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历史、科学、艺术、文化、审美、情感等价值。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史为鉴,反思现代城市建筑风貌中的不足,协调新老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城市历史风貌。因此,我们必须让发展的城市与历史建筑进行有意义的对话,这种对话是空间性的、时间性的,当然也是地方文化生活与记忆认同的对话。我们应当提出这么一个呼声,这就是当代每一位设计师都应有的使命感:“在设计中守望历史建筑,在守望中传承民族文化”。
二、历史建筑更新的探索
新需求,新功能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都对历史建筑的去留有很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新时代自然有新的生活方式和对建筑功能上的要求。为了能使历史建筑有延续性,能够在时展中,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承载内容而保留历史建筑;因此,历史建筑的再生,首先要通过历史建筑使用功能的更新。历史建筑功能更新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功能置换。将原有历史建筑的个人住宅、小型办公等功能置换成以商业主导的酒店、餐厅、宾馆等餐饮住宿功能,或是以文化传播为主导的展览展示功能。对历史建筑的妥善保护与科学更新,不仅有助于散发其本身的文化魅力,更能在盘活房产、旅游观光等市场层面上带来经济收益。对于历史建筑,在不破坏城市文脉和环境肌理的条件下,进行改造再生,可以有效地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发展历史的厚重感,体现对城市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第二,历史建筑再生的一系列活动要围绕建筑与自身历史文化背景的关联性,不管是以商业为主导的餐饮住宿功能,还是以文化传播为主导的展览展示功能,都要安排让具体的使用功能尽可能接近历史建筑原来的使用功能。通过对历史建筑功能的更新,使历史建筑重新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人文资源和建设发展动力,这也就是使历史建筑复活、再生、继续生长的过程。
王靖国公馆历史建筑(图1),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西华门。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这座四合院,最初为阎锡山十三高干之一李冠洋先生所建,后成阎军高级军官王靖国的公馆。1936年红军东征时,前锋曾到达太原附近,阎锡山遂命腾出公馆作为临时指挥部。太原解放后,王靖国公馆作为敌伪产业被收归国有,成为机关单位办公用房,其中正院、东院和西院由太原市百货公司使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旧城改造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太原市老城区传统民居被大片拆除,这座昔日占地面积约5亩的大院,亦在一些使用单位的拆除改建工程之后,仅留存百货公司所占正院及东西两个跨院,长达50多年的使用中,百货公司除将东院部分房屋拆除改建了一座锅炉房外,再未对院内其余建筑动过“大手术”。因而虽有地基下沉、墙面裂缝、屋顶塌陷等问题,但整个四合院的房屋建筑、原有格局和建筑风格并无大的改变。这座四合院虽然不无破败之态,但其高大敞阔的架构和建筑细节的考究,以及跨院内幽暗的防空洞和不知其所向的地道,无一不在讲述着昔日主人非同一般的权势和地位。在王公馆历史建筑更新之前,它孤立在高楼大厦的空隙间,艰难地承载着那段战火时代的历史记忆。王公馆是非文物保护的历史建筑。对王公馆的更新在于其功能上的调整。王公馆通过功能置换,将以商业为主导的餐饮住宿功能引入到历史建筑的空间中去。作为设计师,在设计之前项目策划讨论时,我们安排建筑具体的使用功能尽可能接近历史建筑原来的使用功能,将餐饮和住宿功能安排在原作为私人住宅的历史建筑。原来是住宿的,就安排了高级客房,原来是餐厅的,就安排豪华包间;这样一来,保证了历史建筑的功能和空间布局上的整体性。通过王公馆历史建筑功能的更新,使这座历经一个世纪风雨的历史建筑在新时代中继续向人们展示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让新材料穿越历史的记忆
材料是一个时代的科技产物,也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产物,因而在历史建筑空间再生中,新材料的使用是必然的。合理地使用现代技术与材料,展现建筑的历史个性,让历史建筑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用途。非传统的建筑、装饰材料在历史建筑中的使用,可以让历史建筑更好地在新时代中再生,延续它的历史使命。在历史建筑的再生中,材料是很重要的一个技术手段。历史建筑原本的材料类型如木材、砖材、石材等,要么容易陈旧、腐朽、变形,要么长度、宽度受到局限,要么自重大,在技术上难以处理等等,总是有着诸多的局限性。凡是历史建筑的再生改造,都注定在更新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到新材料。在历史建筑的更新中运用新材料如使用不恰当的话,会造成对历史建筑的破坏,会让历史建筑的历史信息形成断裂;而新材料如使用恰当的话,则会让历史建筑的空间形成一种时空的对话,真正将历史建筑的历史信息成为空间中的主体。历史建筑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在开间尺度和结构的耐久性上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例如木结构的历史建筑,其主材木材就会受到材料尺度、耐久性的影响,历经几百年保存到如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弯曲变形、腐烂、蛀虫;而通过历史建筑材料的更新,例如使用钢、水泥、玻璃等材料,就会有很好的建筑尺度、建筑耐久性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通过对历史建筑材料的更新,不仅将历史建筑的形式保留下来,而且把历史建筑的文化留住。
在王公馆历史建筑(图2)的更新中,我们对材料的使用是十分悉心的。由于功能的调整,必然有许多新材料的使用。正是有了这些新材料的才使历史建筑空间实现功能上的更新。材料的更新和新材料的使用,得以实现功能的更新、空间的重新使用,同时赋予历史建筑空间以时代的意义,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得以传承延续。在王公馆的设计中,我将原来古院落的入口改做景观长廊,这样的设计不仅满足了连接古院落和大厅的功能,更加增添了空间重点单元与入口的时序感,强调了空间的序列。在这里,我的设计使用了非传统的建筑材料,比如玻璃的长廊顶棚,包括支撑顶棚的木材结构;虽然木材是传统建筑材料,但是结构和灯具的设计是一种新时代的设计;我作为设计师,希望这种设计能够很好地与历史形成对话,以一种对话的形式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传承下来。
位于山西灵石县静升镇的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五堡”的院落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崇宁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既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崇宁堡与红门堡、高家崖三组建筑群比肩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在保持窑洞瓦房的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各自卓越的个性风采。崇宁堡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继承了前堂后寝的传统庭院风格;为顺应地形,建筑意象为“虎卧西岗”的院落布局,整体建筑斜倚高坡,负阴抱阳,堡墙高耸,院落参差,古朴粗犷,近于明代风格。其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容南北情调,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则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对崇宁堡历史建筑(图3)的再生我慎重地使用了非传统的建筑装饰材料,如水泥、钢材、玻璃等等。在墙面装饰材料中,设计指定使用硅藻泥饰面,因为考虑传统的窑洞建筑室内墙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潮湿、霉变,而硅藻泥的使用可以防止室内墙面出现潮湿、霉变的现象。这样一来,增强了历史建筑室内空间使用的耐久度、舒适度。
三、通过更新历史建筑的文化形式,传承传统文化
历史建筑的更新,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历史建筑的修缮,而是要运用建筑美学理论的分析与研究,让改造和重生后的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互相衬托,同时赋予其新时代的文化形式。历史建筑被赋予新的功能,不断地运转。通过对历史建筑新的使用方式,从而产生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文化形式,这才能够使历史建筑的时空得以延续,使我们进入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探讨。历史建筑的再生,其实是一次在建筑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上的尝试,是对多元品质(观念、生活、技艺、审美等)和多层面知识(建筑、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的一次检验;最终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的设计和尝试。因此,对历史建筑的空间再生,必须慎重分析文化和功用与需求的关系,尊重历史,把握未来,让历史建筑保留人类的文化记忆。通过空间的使用者,和对空间的使用方式,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化形式延续在空间中,通过对历史建筑文化形式的更新,让历史建筑继续在新的时代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平遥云锦成历史建筑(图4)位于世界文化遗产登录地平遥古城。云锦成民俗酒店地处平遥明清街、西大街,是平遥古城历史上最繁华的地段,由18个明清风格的传统民居院落组成。云锦成历史建筑是明清晋商的豪门老宅,宅院及“云锦成”商号都拥有300年的历史;明清晋商豪门老宅,高规格,大门面;虽然这里地处繁华明清街,但庭院深深,雅致幽静。通过功能上的更新,将原来的民居更新成为如今的民俗酒店。原来云锦成历史建筑是平遥典型的前店后院的历史民居,在平遥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旅游业也开始从简单的观光旅游发展为体验旅游、文化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典型产业,民俗酒店将原来居住为主的历史建筑使用功能,更新成为以商业为主导的餐饮住宿功能。以商业为主导的这种文化体验旅游的产业模式,更好地发展了当地经济,也同时将民族文化以体验旅游的形式与空间使用者形成一种互动,将传统文化传承下来。
在“云锦成”历史建筑更新的设计中,我作为设计师也着实遇到了难题。作为酒店的“云锦成”,需要吧台、接待区、卫生间、酒柜、形象墙等等,但是这些在传统民居中是找不到的,而这样的设计在国内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作为设计师,平遥又是我的故乡,我从对儿时对故乡平遥的记忆提中取要素;斗拱、彩绘、水缸、推光漆艺、木雕、石雕等等,还有儿时玩耍的古董;我找到了设计的灵感。我将这些要素重新组合,斗拱及彩绘构成了形象墙;由水缸来源的地面金鱼池装饰;吧台上的古董陈设;推光漆的吧台;窗棂纹样的透光背景;砖雕影壁来源的吧台背景墙;卫生间的石雕洗面台等等。我将对平遥的记忆和对故乡的热情都倾注于此,这也许就是我对平遥的文化记忆。设计为酒店营造了古典优雅的氛围,票号文化氛围浓郁。云锦成历史建筑的更新,不仅仅是对历史建筑的功能和材料上的更新,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形式的更新。在我的设计工作进行时,通过室内空间的重新组合、装饰语言的运用,以及空间功能的更新,云锦成历史建筑的空间得以再生。更新成为民俗酒店的“云锦成”,会更好地使传统建筑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延续下来,同时使历史民居的认知记忆在大家的脑海中保留下来。我希望我的设计不是简单的传统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记忆的延续;在对历史建筑的更新和再生中,重塑传统文化。
太原王公馆历史建筑(图5)是民国时代建筑。在王公馆建筑装饰的细部充满异域风采;这些异域风采通过于传统风格的融合,形成了一强烈时代性特色。在王公馆历史建筑的更新中,经营团队和我们设计团队,充分尊重这种这种时代性的特色以及它背后所蕴藏的时代信息,通过功能和材料上的更新,将这个空间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空间使用者。而空间使用者这时更加关注的是空间中这种富有时代性的历史信息;通过这种文化形式的更新,设计师将历史建筑的文脉保留下来,将历史和优秀的传统延续下去。
结语
当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得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历史建筑的更新,对使用者形成富含传统文化信息的视觉、触觉体验;让历史建筑重回市民的文化生活,为历史建筑找到了再生的可能。历史建筑通过设计,融合新文化的需求,开创崭新的生命价值;其积极的理念和社会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其产生的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让这些历史建筑真正为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需求服务,使历史建筑以新的文化形式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就是我们作为设计师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精神使命――传承民族文化、守望民族精神。
王怀宇: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fr/articles/detail/pqq1ly04gf7z.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