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全面展开了新课程改革,但许多老师还不能适应新课程,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来讲,就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课本编排不再像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的模式和时间先后顺序,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和四个选修教材。其次,新课程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材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所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改要求,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知识和能力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这种情况下,历史老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历史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呢?下面就新课改谈一谈我的一些感触。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
传统教学观念的核心是学生的成绩,上课时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只要认真听讲,记笔记,背书,考试达到老师的要求即可,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会读死书、死读书,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全面实施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历史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是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的。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使学生真正能够活学活用,学有所用。“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教师工作在教育领域的第一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对于历史新课改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历史教师必须要从心理上认可和接受新课改,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观念,要敢于接受挑战,善于学习,勇于创新。
二、教师要转变角色
传统教学以教师教为主,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将书中知识灌输给学生就行了。新课程改革要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而且新课程的设置是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资源多种多样,教材仅是其中之一,而一标多本的教材,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安排,专题加模块的课程结构对今天的历史教师来说确实是巨大挑战,只教课本是不行的,所以教师转变角色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必须转变角色。那么,教师要怎样转变角色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几点:第一,教师要认识到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而在传统的教育观中,教师是师长,是权威,学生要乖乖地听教师的话,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现在只有做到师生平等,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才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事件,综合判断事件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要适应这个角色,真正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做学识渊博的引路人。
三、教师要更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借助于粉笔、黑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单调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到厌倦,逐渐失去兴趣。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就很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它要求教师精讲少讲,力求抓住每课时的精华,使授课少而精,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其想象力,使学生张扬个性,发挥潜能。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下面几种教学方法:第一,打破教学常规的约束,鼓励学生多提问,即多用问题教学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上经常要多留时间,多留问题给学生,让学生广开言路,各抒己见。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即使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可笑的,错误的,也要抓住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不至于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即发散思维教学法。对一些问题不能局限于教参中的标准答案,而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对一些富有“创见”的思路,即使是不完整的答案,也要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创新的轨道上,吸取更多的精神食粮。第
三,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即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
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一教学中,教师不能像以前一样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探索。记得在学习《》一课时,我只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并要求每个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再提一个问题,结果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提出维新派办的报纸会有哪些内容?康有为的奏折是怎么写的?对于这些问题我让学生分组探究,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课下还真动手办报呢。当然教无定法,作为新课改下的历史老师,我们要探究和应用更多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教师要更新备课方式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主要关注的是教材,教师只要备好灌输给学生就行。新课程改革下,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备课时就要关注更多方面。第一,要关注课标,要了解历史课标的思路,要根据识记、理解、运用层次的要求去备课。新教材内容容量大,以往要用好几节课上的内容现在要在一节课内讲完,如果我们在讲课过程中面面俱到的话,就脱离了新课标的要求,既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能很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根据课标对教材内容作合理的处理。如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为例,新课标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按此要求,本课第一框“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便可以大胆地删去,第二框“夏商政治文化”可作为自由阅读内容,着重讲解第三框“西周分封制”和第四框“西周宗法制和礼乐秩序”,这样处理无疑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第二,关注学情,教师备课时要注意学生的知识、能力状况,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最好在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日标,特别要备好课堂上不同层次学生的活动。第三,关注教材,新课改之下,教材体系作了大量的调整,以专题史的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增加了大量的图片和史料,我们历史教师要利用这些图片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更要充分地利用课本后面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来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材处理上,根据新课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减整理,从而增强历史学科的系统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还可以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备课:(1)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2)充分利用电子课件和多媒体进行教学。(3)加强集体备课。同一年级组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本节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出;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怎样导课立刻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处理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课后检测选用什么样的题,等等。
五、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知识面显得更重要。首先,历史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历史专业知识,在教学中还需不断加强积累。21世纪是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以知识创新频率不断加快、社会深刻变革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专业知识必须不断更新,就历史学科而言,我们要时刻关注史学研究的新动态,关注时代热点,并与我们的历史教学相联系,使我们的教学具有时代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视野,不仅要具备与历史相关的基本知识,还需了解历史与其他有关学科的纵横联系及发展。第三,必须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积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而要适应当今改革的需要,做一个高层次的教师,掌握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型的教师必须将他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为此必须借助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第四,具有科研创新意识。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也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历史教师还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与时俱进,常思考勤动笔,不断提高自身科研创新素质,努力使自己由“机械型”的教书匠向“学者型”的教育家转变。
总之,新形势下历史教师只要不断地更新观念,探究教学方法,关注课改,积极参与,认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一定能顺利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作者单位:
山西省阳城县第一中学校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fr/articles/detail/pp62ip00jwo0.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