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拱桥ppt:消失的三峡:1917年老照片,看百年前的重庆风物-PPT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消失的三峡:1917年老照片,看百年前的重庆风物

很抱歉,我只能提供文字回答,无法显示图片或具体的信息。但是,西德尼·戴维·甘博是一位著名的美国社会经济学家和摄影家,他在20世纪初期访问了中国,并拍摄了许多照片,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他的照片中,他记录了重庆的一些风景和城市景观。如果你对这些照片感兴趣,你可以尝试在互联网上搜索他的作品,或者在相关的历史书籍或摄影资料中寻找他的照片。这些照片可能展示了1917年重庆的景观和一些消失的三峡的景点。

西德尼·戴维·甘博 (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年) ,社会经济学家、摄影家,致力于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

1908-1932年,甘博先生先后四次访华,拍摄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30卷16mm电影胶片,还手工制作了几百幅手工上色的毛玻璃幻灯片,其中的3000多张记录了老北京的城市风貌和民众生活。这些影像资料抓住了处于重大历史变革时代的中国,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建立起了一套丰富的图像档案。

1925年甘博与夫人


此系列照片为甘博先生访华过程中所拍摄的三峡影像。

1917年6月11日,甘博、费佩德和约翰·亚瑟三人从上海出发,沿长江而上,经汉口、宜昌抵达重庆。三人到达重庆后,雇用了15名当地脚夫,往返于四川各地之间,途经重庆、铜梁、潼南、遂宁、成都、新都、都江堰、汶川、理县、茂县等地,然后又沿水路从重庆而下返回汉口,于10月9日回到上海。

梦回三峡:1917年美国人镜头下的宜昌风物

消失的三峡:1917年老照片带我们重回梦中三峡

今天分享的这部分主要是甘博一行在重庆境内的照片。

甘博一行乘船继续溯流而上,经云阳、万县、涪陵到达重庆。为深入四川盆地,他们改乘轿子与手推车。坐在轿子上,他们既可以防晒防雨,颠簸的路上还可以勉强用打字机打字。途中,他们大开眼界,欣赏了四川盆地独特地理风景与民俗民风,浏览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还遭遇了战事刚刚结束的川贵军阀。由于他们的肤色与国人区别很大,四川军阀并不想挑起国际事端,一路为他们放行,甚至还为他们配备士兵护送。

甘博一行从涪江顺流而下进入嘉陵江,再从嘉陵江返回重庆,他们接触到长江支流上的船家人生活和劳作。船上的桡夫子和舵工,仍然是他们主要拍摄对象。

三峡里的塔与岸边的船

云阳张飞庙,如今已经迁建

甘博拍的这张照片,云阳飞凤山麓张飞庙壁上“江上风清”四个大字赫然在目。过往船只,无不瞩目于此。清朝末年,这上面还是“灵钟千古”四个字。

飞凤山在老云阳县城对岸,也有人叫它凤凰山。飞凤山麓的张飞庙,正式名称是张桓侯庙,始建于蜀汉末年。之所以称“张桓侯庙”,是因为传说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张飞的头颅埋在此地。

张飞庙修建初始,庙壁上没有字。年复一年,据说当本地区发生火灾时,庙内的古钟会自动鸣响,向世人警告,非常灵验。不知后来是古寺的哪一任方丈,在庙壁面向大江处,书写了“灵钟千古”四个大字。千百年来,江上往来人,均可看见“灵钟千古”。清末民初,祠庙将云阳籍晚清书法家彭聚星“江上风清”四个大字,替换了“灵钟千古”刊于张飞庙临江墙上。

万县码头的趸船。停靠岸边的木船是甘博一行所乘之船

万县码头之一

苎溪发了洪水,神奇的万县(万州)石拱桥伫立于苎溪之上

万县石拱桥又称万州石拱桥,横跨苎溪。石拱桥单孔,长十丈,宽二丈八尺,高五丈八尺,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桥上仅石阶供人通行,没有车道。此桥初建,拱顶无房。光绪十九年(1893年),王文选复募经费七百余缗,在拱顶修建了六间房,使桥尤为壮观。

1970年的5月29日,苎溪山洪暴发,石拱桥被洪水冲垮。屈指算来,此桥寿百年。

万县城里有不少桥,此图片便是桥上的一半通道,一半街市

峡江码头

涪陵桡夫子,看来打条侉是寻常事

涪陵船工一手掌舵一手摇桨

涪陵,长江上的破船

涪陵,沉没的蒸汽船

涪陵船夫

乌江汇入长江的涪陵码头,船尾有橹的木船

乌江西岸,涪陵泗王庙码头歪屁股船

这是乌江独有的歪屁股船。

在中国造船史上,虽然也有船尾侧歪的船,但似这种歪屁股船型,可能独一无二。

民国《涪州志》:“舟用厚木板,左偏其尾。掌舵立于船顶,以巨桨作舵,长几等于船,取眺望远而转折灵便。其船谓之厚板船。”“厚板船”是这种木船正式称谓,也是官名。乌江边的人们,经常看见这种不适宜长江航行的乌江木船,俗称为“小河船”。在外地人眼中,这种船的船尾两舷严重不对称,畸形地歪扭着屁股,且夸张地高高上翘(比船头还高2米),故而形象称其为“歪屁股船”。

令人惊奇的是,歪屁股船的船尾无舵,以艄代之。艄分后艄、前艄、小艄。后艄又称大艄,长度等于船身……还有一个特点,歪屁股船无帆,上行靠拉纤,下行靠流水。

歪屁股船主要行驶在乌江,极少出现在峡江。因此,古代至上世纪末,在宜昌至重庆间的码头上,会偶然见着这种歪屁股船。这种歪屁股船,千百年前在乌江上便存在。上自贵州,下至涪陵,乌江里随处可见。如今,歪屁股船已经绝版……

涪陵歪屁股船尾部特写,清晰可见船尾一侧倾斜着歪翘向上

涪陵岸边木船及岸旁搭建的吊脚楼

重庆

雨中的重庆街道

雨中的重庆生姜市场

重庆江边的宝塔城墙及吊脚楼

重庆江边挑水工

从重庆到宜昌,无论哪一个临江的城镇或乡村,历史上都经历过以长江水为饮用水的年代。越是码头大、人口多,挑水工更是举足轻重。甘博这张照片,便是重庆挑水工的珍贵留影。

甘博去重庆时,重庆还没有自来水厂(直到1932年,重庆才有了第一家自来水厂)。除了极少量水井和山泉,绝大多数民众都得去长江或嘉陵江挑水。在重庆码头和街道上随处可见来来往往的旅客,再就是这些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挑水工。这些挑水工大多是水站、水房、水铺等商铺专管担水的固定工人。还有一部分散户挑水工,靠担一担水去街上零卖。任何时候,苦力都不值钱。一个挑水工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仅能维持一家生计。挑水工大都是10多岁到50岁以下的精壮汉子,一担水一般收几分钱到1角多钱,每月也就勉强养家糊口。

读者注意照片中一个细节:挑水工担水路远,桶中的水会摇晃动荡,溢出水桶。重庆挑水工为防止桶水越荡越少,这里大多使用了“桶箍”——一种用竹蔑片编制,比桶内径略小的竹圈箍,嵌在水桶内桶沿处,以防止水溢出。

重庆孔庙大成殿,今已不存

重庆孔庙,亦称文庙,始建于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由于年久废圮,到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此庙得以重建。甘博拍摄的这张大成殿是孔庙主殿,面南而开。主殿前有3层石栏月台围绕,以护殿基。

走进孔庙大殿,正中立着孔子的木雕像。孔庙大成殿所在地,据说曾是当年孔子讲学的地方。殿外原有泮池,称夫子池。泮池周围约八十一丈,有池水,种有荷花。池水养鱼,也有善男信女放生的鱼、龟。泮池边另有一小池,传说孔子洗过墨笔,称洗墨池。

甘博拍照时,恰逢军人占驻孔庙,月台上、走廊里随处晾晒着衣物。抗战时期,日寇多次轰炸重庆,此孔庙被炸成废墟。

重庆孔庙石刻与香炉

重庆某宝塔

重庆街上剃头兼修面、掏耳朵

重庆江边打造木船

重庆江边的木船与渡船

重庆桡夫子

桡夫子

重庆仁靖门

重庆古城仁靖门在江边,内门洞上有“江天一览”四个大字。仁靖门内原有一座古寺。据说,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寺内小住期间,写过一篇《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世人皆知。古寺于清道光年间重修,以此诗更名夜雨寺。

岸边剃头挑,走到那里便可停留下来为路人理发

重庆江边的妇女

甘博一行在重庆的护卫队员

重庆坐在石阶上的乞丐

重庆至遂州水果摊

甘博一行在四川到处游览,兴致勃勃地从遂州乘船沿涪江进入嘉陵江,再达重庆。遂州,别称斗城,今四川遂宁市。遂州位于四川盆地腹心,涪江中游,交通便利。

遂州至重庆,船上舵工

遂州至重庆的舵工

遂州至重庆,舵工注视着航行前方

遂州至重庆途中,遇川江放筏

遂州至重庆途中,尚不知这种有螺旋桨的木船动力是人力?还是机械力?

遂州至重庆途中,有螺旋桨的木船靠岸

重庆至宜昌所见岸边吊脚楼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fr/articles/detail/The%20Disappearing%20Three%20Gorges%20Old%20photos%20from%201917%20looking%20at%20the%20scenery%20of%20Chongqing%20a%20hundred%20years%20ago.html

(81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