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柏坤
个人电脑诞生于1970年代,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不过,电脑传到东亚,却碰上巨大语言障碍:汉字。我们使用汉字,汉字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要是电脑无法使用汉字,根本无法发挥功能。因此,在个人电脑上输入、显示、储存、列印汉字,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Creative Commons
01、电脑中的汉字
电脑诞自西方,习惯了使用拼音字母的人不懂汉字之道,其设计也未考虑东方文字有数以万计的字符,苦无对策。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有人主张要淘汰汉字,全面改用字母。自从电脑面世后,这种论调再次出现,认为任何不使用字母的文字,都无法适应电脑。唯幸世上使用汉字的人群,想到良策应对,解决了编码和输入法问题。如是者,尚欠的只是字型。
最早期通行的电脑中文字型,跟电脑英文字型一样,是点阵字(Bitmap font)。顾名思义,它的原理是以「点」阵列成文字形状。点阵字的原理,就是在一个由若干行与列组成的正方或长方形里,以「点」的方式来显示出字的形状,把字逐点逐点砌出来。
例如「16点字型」,就是在一个16×16的方阵里,以点砌出汉字形状。理论上,要是尽用方阵来造字,完成后汉字的大小应是16×16。可是这做法会令后方的汉字跟前方的黏在一起,两字之间没有缝隙,不易阅读。因此一般的「16点字型」,只会制作成16×15的大小,如例子中的「酬」字。
02、DOS 环境下的点阵字
这时期的个人电脑,流行的作业系统还是依赖文字指令的DOS(磁碟作业系统,Disk Operating System)。多数情况下,使用者在DOS境里,再键入执行中文系统的指令,才可以进入中文系统环境。例如当时最具名气的倚天中文系统,就要在DOS环境里键入「ET3」,再按一下Enter键,才会启动。更早期的个人电脑甚至要额外添加中文处理卡才能显示中文。
建立在DOS环境里的中文系统,跟DOS本身一样使用点阵字,也很合理。不同大小的点阵字是什么模样呢?以下就是一些例子:
在图例中,我们不难看到,只要这个方形空间越大,所能够造出来的形状就会越精细。在较细小的空间里,笔画多的字往往要减省一些笔画才可以保持清晰。但方形空间增大后,不但不必干这样的事,还可以把撇、捺等斜笔修饰得较细致,减少放大字型后所看到的狗牙或锯齿。
这些中文系统的设计师,也努力改善字型质素。除了系统预设的16点字型(点阵大小为16×16或16×15)外,还陆续加入24点(点阵大小为24×24)、32点(点阵大小为32×32或32×31),甚至64点(点阵大小为64×64)、128点(点阵大小为128×128)的字型。
03、字精致了,但也变肥了
问题是,点阵空间越大,档案体积也越大。一般来说,当时一套24点字型约占1MB,36点字型约占1.7MB,48点字型约占3.6MB,64点字型已经约占6.5MB,128点字型甚至约占25.6MB!那时候流行的硬碟才得那20MB容量(而且是奢侈品),连一套128点字型都装不下!
因此,即使大家都不满足16点字型,但那时候常见的点阵字,也不过是24点字型。当年倚天中文系统的明、黑、圆、楷、隶、行六套24点字型就要用三片大磁碟。至于36点、48点字型,已属奢侈品了。
下图是以软件模拟楷体、隶体、仿宋体的16点、24点、36点字的结果,当中的点阵没有经人手修饰改良。虽然能在点阵范围里做出不同字体风格,但16点字形明显不够明晰。即使点阵较大,笔画较多的字仍不够清楚,而且边缘免不了有锯齿,不够美观。
04、视网膜萤幕时代,点阵字仍有舞台
字型技术后来迈入新时代,它会直接描绘文字的外框,不必再用点来组成。但是点阵字仍有用武之地。因为要显示细小字号时,若屏幕的解像不高,就无法细致显示到外框围出来的字形,结果笔画就会糊作一团。因此,在DOS之后崛起的Windows(视窗)系统或手机作业系统,其预设字型中往往仍附有点阵字,用来显示细小字号。
小编也在这里列举几个点阵字体:
1、方正像素16
2、蒙纳繁方点阵
3、蒙纳繁圆点阵
4、Aura点阵宋字体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fr/articles/detail/Computer%20Chinese%20character%20tracing%20dot%20matrix%20characters.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