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字体:西周金文的分类(过渡期)、(鼎盛期)、(衰微期)建议收藏!-字体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西周金文的分类(过渡期)、(鼎盛期)、(衰微期)建议收藏!

一、过渡期

利簋

一、周早期金文

周早期金文主要指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和昭王时期的金文。这一时期的金文基本上继承了商代金文的风格而又有所发展,铭文的书写和铸刻都十分严谨,风格雄强凝重,行款布局自如随意,笔画肥美,有尖状肥笔,其形如刀或蝌蚪,有游动的曲笔,婉转多变,被称为波磔体,和甲骨文的方笔形成明显的对比。其笔法特点主要来源于商代的“族徽”,多保留有象形文字的特点。结构无规律,字形大小、长宽、方圆不等,字无定形,一字多写,合文是普遍现象。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

【作品释文】

珷(武)征商,隹(唯)甲子朝。歲

鼎(貞),克聞(昏)

(夙)又(有)商辛未

王才(在)(蘭)(師),易(賜)又(有)事(史)利

金,用乍(作)(檀)公寶(尊)彝

铭文翻译:周武王发动征伐商纣王的战争,在甲子日的早晨,(在这之前曾举行过)岁祭而贞卜,得到能克敌制胜的吉兆。而今果然在一个早晚之间就占有了商都。辛未这一天,武王在管地驻军之处,赐给名叫利的有关官吏青铜,(利)用所赐的青铜制作了纪念先祖檀公的宝贵彝器。

西周武王时器。一九七六年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出土。器通高 28 厘米,口径 22 厘米,重 7.95 千克。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与天亡簋相似,为典型的西周早期风格。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腹内底有铭文 4 行 32 字:“珷征商。隹甲子朝。岁鼎(一说为贞字)。克昏(一说为闻字)。夙有商。辛未。王才阑师。易又吏利金。用乍旜公宝尊彝。”铭文的解释争议较大,其大意是:周武王征伐殷商,在甲子日这一天,岁星当位时告捷。辛未(后七日),武王在阑地(一说为管)军中,赏赐铜给一位名叫“利”的官员。利铸造了这件宝器以纪念其祖父。记载武王征商获胜,归来后赏赐有史利青铜吉金作器之事,这是当时记载关于武王征商史实的唯一文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藏陕西省临潼县博物馆。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中科院考古所《殷周金文集成》著录。

价值利簋是现存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记载武王伐纣具体日期即“甲子日”的器物,可与《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文献中关于武王伐纣时间的记载相印证,对商周断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铭为周人所作,具有强烈的宗周早期风貌。字形纵长,笔画圆劲,肥笔含蓄蕴藉,行气连贯,庄重肃穆,极富阳刚之气。此时周人克商刚刚数日,我们从中或可感受到彼时周建国伊始,军队仪容庄严,统治者雄视天下的那种踌躇满志和蓬勃朝气。

《天亡簋》

《天亡簋》釋文簡注

知北游按:以前写过一个博文《关于〈天亡簋〉中“降”字的解释》,因为对该簋铭没有下功夫研究,认识不足,所以那个解释错误,非常惭愧。最近抽空又仔细阅读了《天亡簋》铭文及相关研究文章,觉得前贤对此簋铭研究固然已经比较透彻,但百密一疏,尚有许多不足,仍有必要对其铭文作一下解释,故作此文,以就教于同好。

天亡簋于清道光年間出土于關中,為西周早期器,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器銘凡77字(又合文1),記錄西周初年周武王舉行的一場朝會大典,典禮過程中舉行了祭祀和宴會,大臣天亡陪同武王殷祭了文王,並在宴會上向武王敬酒,回來作了這個簋,因為開始有“王又大豐(實當釋豊,即禮)”句,故又名“大豐簋”;後又以作器者為天亡,故又名曰“天亡簋”。銘文收入《殷周金文集成》第八冊《類銘文三》,編號4261。

這次典禮祭祀,于省吾先生認為就是《逸周書·世俘》中記載的武王克殷後西歸于宗周,然後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動,主要祭祀大王(太王)、大伯(泰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等先王。是否如此,還有待進一步驗證。于先生同時指出其中的“天亡”就是太望,也就是太公望。此後楊向奎等先生也持相同的看法。

【釋文】

乙亥王又大豊王同三方王

祀于天室降天亡又王

衣祀于王不顯考文王

事喜上帝文王監才上不

顯王乍眚不㣈王乍庸不克

气衣王祀丁丑王卿大宜王降

王賀爵退囊隹朕

又蔑每啟王休于尊白

【標點】

乙亥,王又(有)大豊(禮),王同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佑)王,衣(殷)祀于王不(丕)顯考文王,事(使)喜上帝,文王監才(在)上。不(丕)顯王乍(作)眚(省),不(丕)㣈(肆)王乍(作)庸,不(丕)克气(訖)衣(殷)王祀。丁丑,王卿(饗),大宜(俎、房)。王降,亡賀爵退囊(讓)。隹(惟)朕又(有)蔑每(敏)啟王休于尊白。

【簡注】

乙亥,王又大豊:乙亥是日期。“又”同“有”。王,周武王。本銘凡單言“王”者即武王,文王則全稱“文王”。又,同有,《詞詮》:“不完全內動詞,與‘為’同”。“豊”通“禮”,曩釋“豐”,不確。姚孝遂先生云:“卜辭多見‘作豊’、‘弜作豊’,‘豊’當爲祭品。”(《詁林》3.2778按語)這裡當是典禮。大禮即盛大隆重的典禮,《左傳·文公三年》:“君貺之以大禮,何樂如之!”王有大禮,謂周武王舉行盛大的典禮。

王同三方:“同”曩釋“凡”,非是,說詳王子揚先生《甲骨文舊釋“凡”之字絕大多數當釋為“同”——兼談“凡”、“同”之別》一文。“同”謂會同,朝會之意。三方,郭沫若云:“三方,東南北也。周人在西,故此僅言三方。”此言武王舉行大典,朝會三方諸侯,實際上應該是四方,因為西方的周人也算在內。

王祀于天室,降:王,周武王。天室,即大室、太室,本為太廟中央之室,泛指太廟。《書·洛誥》:“王入太室祼。”孔傳:“太室,清廟。”孔疏:“太室,室之大者,故為清廟。廟有五室,中央曰太室。”此指周宗廟。降,《玉篇》:“下也,落也,歸也。”此指祭祀完畢後退出。

天亡又(佑)王:天亡,于省吾先生、楊向奎先生并以為即太望,亦即太公望呂尚父,當是。又,通右、佑,《說文》:“右,助也”,劉心源云:“‘又王’讀‘佑王’,謂助祭也。”即天亡陪同武王輔助祭祀。

衣祀于王不顯考文王,:郭沫若云:“‘衣祀’,孫詒讓、王國維均讀為‘五年而再殷祀’之殷祀。”王,周武王。“不”同“丕”,《說文》:“丕,大也”,段注:“‘丕’與‘不’音同,故古多用‘不’爲‘丕’,如‘不顯’卽‘丕顯’之類。”顯,《玉篇》:“明也”,“丕顯”是讚美語,相當於“英明”。考,去世的父親,《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死曰考。”“丕顯考”就是英明的先父。這句是說向武王英明的先父文王進行殷祀之祭。文王的“文”中間從“心”,應該釋“忞”較確,通“文”,下同。

事喜上帝,文王監才上:事,劉心源釋“吏”,云:“吏,使省。”這裡當用為“使”。喜,過去讀為饎、糦等,以為是祭名,如劉心源云:“饎上帝者,享上帝也。”不過這裡疑用為喜樂義,《荀子·解蔽》引《詩》曰:“有鳳有凰,樂帝之心”,此“樂”即相當於該簋銘中的“喜”。使喜上帝,意思是使文王討得上帝的歡心。監,視也。才,通在。文王監在上,文王在天上眷顧地上的周邦。《詩·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不顯王乍省:不,同丕。王,武王。乍,同作。眚,同省,《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卷三《商、西周青銅器銘文釋文及註釋》(下簡稱《選釋》)云:“乍眚,即作省,《爾雅·釋詁》:‘省,善也。’《詩·大雅·皇矣》:‘帝省其山’,鄭玄《箋》:‘省,善也。’”(15頁。) “丕顯王乍省”意思是英明的王作善事。

不㣈王乍庸:不,同丕。㣈,同肆,正也,直也。《選釋》:“不㣈王即正直的王。”(15頁)乍,同作。庸,亦見甲骨文,其字本從庚用聲,下面的“用”或簡省如“同”,則為從庚同聲,均“庸”字,用為祭名(說詳參《甲骨文字詁林》4.2894-2897引諸家說)。此處非祭名,《詩·崧高》:“以作爾庸”,鄭《箋》:“庸,功也”。“作庸”就是建立功勳。“丕肆王作庸”即正直的王建立功勳。

不(丕)克气(訖)衣(殷)王祀:不(丕),大;克,終。“大終”即最終。气,通訖,《爾雅·釋詁》、《說文》并云:“訖,止也”,意為結束。衣(殷)王祀,即殷王祀,殷王就是商王,祀是祭祀,這裡指國家。丕克迄殷王祀,意思是武王最終結束了殷王的宗廟祭祀,也就是滅了殷商的意思,這是武王最大的善舉和功勳,即上文所說的“王作省”和“王作庸”。

丁丑,王卿(饗),大宜(俎):卿,通鄉,此讀為饗,《選釋》:“饗,謂大飲賓客。”宜,通俎,于省吾云:“大俎者,謂大陳牲牢於俎以祭。”《選釋》云:“宜,金文中宜、俎同字。秦公鐘銘此字與彊、慶、方等字為韻,故此字又一音當讀為‘房’,大宜即大房。《詩·魯頌·閟宮》:‘毛炰即羹,籩豆大房’,鄭玄《箋》:‘大房,玉飾俎也。’字象俎形,大宜當讀如《魯頌》之‘大房’,房俎者,載牲之器。”(15頁)王饗,大宜,是說武王祭祀完畢之後,又舉行宴會,大宴賓客群臣,用大房俎裝載菜肴,表示宴會的隆重。

王降,亡賀爵退囊:王降,于省吾云:“王降者,言王祭畢自宗廟而降。”按:這裡當是說武王從座位上下來,接受賓客群臣的敬酒。亡,即天亡。賀爵,舉爵向王稱賀敬酒。退囊,“退”舊釋“復”,然檢金文“復”非此種寫法,而與中山王壺及中山王兆域圖中的“退”近似,《殷周金文集成釋文》作“退囊”(3.374),是也。“退囊”當讀為“退讓”,“囊”、“讓”古音泥日準雙聲、同陽部疊韻,音近通假。《禮記·曲禮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這兩句是說王從座位上下來接受敬酒,天亡上前舉爵敬酒之後退讓到一旁,表示禮數周到。

隹朕又蔑每啟王休于尊白:隹,通惟,發語詞。朕,我也,天亡之自稱。又,同有,為也。蔑,通勉,努力。每,通敏,《玉篇》:“敬也”。啟,開也,這裡是宣揚的意思。休,美。“王休”之語金文常見,指王的美好德行。周器銘文中常言“對揚王休”,本銘的“啟”相當於“揚”。白,郭沫若云:“語猶今人言補白矣。”按:《呂氏春秋·士節》:“吾將以死白之”,高誘注:“白,明也。”這裡疑是指簋的銘文。《釋名·釋言語》:“銘,名也,記名其功也。”又云:“名,明也,名實使分明也。”銘是名的意思,名是將事情記述明白的意思,和白的意思相同,所以“尊白”很可能是指尊銘。這句是作器者天亡說的話:我要努力恭敬地把王的美好德行宣揚於尊銘里。

本銘文的大意是:乙亥這天,周武王舉行盛大隆重的典禮,朝會東南北三方諸侯。武王到宗廟天室進行祭祀,祭祀完退出來,天亡協助武王,又對武王英明的先父文王進行了殷祭,希望文王能獲得上帝的喜歡,文王在天上能眷顧下土的周室。英明的武王做了好事,正直的武王建了功勳,最終結束了殷王的祭祀(指伐滅了殷商)。丁丑這天,武王大宴群臣賓客,使用大房盛載菜肴。武王從座位上下來接受衆臣敬酒,天亡舉爵向他敬酒後退讓到一旁。之後天亡作了一個尊(簋),努力恭敬地把王的美德宣揚在尊的銘文里。

【韻考】

《天亡簋》這篇銘文大致是用韻文寫成的,主要是用陽、東、冬三部韻而以陽部韻為主。陽、東、冬三部古音中韻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屬於旁轉疊韻關係,故古人常以為韻。茲標注如下:

乙亥,王又(有)大豊(禮),王同三方。(陽部)

王祀于天室,降,(冬部)

天亡又(佑)王,(陽部)

衣(殷)祀于王不(丕)顯考文王,(陽部)

事喜上帝,文王監才(在)上。(陽部)

不(丕)顯王乍(作)眚(省),(耕部,耕陽旁轉疊韻為韻。)

不(丕)㣈(肆)王乍(作)庸,(東部,東耕旁轉疊韻為韻。)

不(丕)克气(訖)衣(殷)王祀。(之部。此句不入韻。)

丁丑,王卿(饗),(陽部)

大宜(俎、房)。(俎,魚部;房,陽部。魚陽對轉為韻。)

王降,(冬部)

亡賀爵退囊(讓)。(陽部)

隹(惟)朕又(有)蔑每(敏)啟王休于尊白。(鐸部,鐸陽對轉為韻。)

保卣

保卣

保卣铭文拓片

大盂鼎释文:

隹九月王才宗周令盂

文王受天有大令在武

□匿匍有四方□正□

酉无敢□有□□祀无

子法保先王□有四方

殷边侯田□殷正百辟

师巳女妹辰又大服余

勿□余乃辟一人令我隹

大盂鼎铭文

时代 西周

出土 陕西岐山(清道光初年)

现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岐山是古代周朝的发源地。大盂鼎铸造于周康王二十三年(前1003年),鼎高102厘米,重153.5公斤,腹内侧铸有19行铭文,分2段,共291字。铭文的内容是有关一个名叫盂的贵族为颂扬周康王的赏赐、训告和伟绩,铸鼎以铭记。

收藏经历当时的岐山首富宋金鉴把铜鼎买下,因为器形巨大,十分引人瞩目,鼎很快被岐山县令周庚盛占有,他把鼎转卖到北京的古董商人。宋金鉴在考中翰林后出价3000两白银又购得了宝鼎,在他去世后,后代以700两白银卖给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后袁将其送予左宗棠,左又送予了恩人潘祖荫。

潘祖荫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与翁同和并称,他还收藏着大克鼎。他弄清了鼎的铭文,并为之定名为“大盂鼎”。潘祖荫逝世后,鼎由其弟潘祖年收藏。潘祖年携大盂鼎回到苏州老家,一直对大盂鼎垂涎三尺的两江总督端方不断派人纠缠,直到辛亥革命爆发,端方被派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而丧命。潘祖年死后,潘家成年男子也都相继去世,潘家的珍贵收藏由孙媳妇潘达于掌管看护。抗日战争开始后,为了不让宝鼎落入日军之手,潘家将大鼎和其他古玩埋于大宅后院的中央大厅中,之后举家迁往上海。日军占领苏州后,后来在潘家多次搜查,但一直未能找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潘家经过商议,潘达于上书华东文化部希望由国家收藏大盂鼎。1951年7月26日,上海文管会从苏州南石子街的潘宅挖出大盂鼎和大克鼎。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时,大盂鼎和大克鼎与公众见面。后大盂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召卣

召卣盖铭文

召卣盖铭文

二、鼎盛期

二、周中期金文

周中期金文主要指周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时期的金文。这一时期的金文逐渐脱离了商代和周初的风貌,用笔上的肥美逐渐变为以线为主的中锋,象形和修饰意味也渐渐消失。方圆笔兼用,字形渐方,端庄匀称,章法谨严,通篇美观。至此,西周金文书法的风貌基本形成。布局上出现有界格,但有收有放,不被界格所约束,生动大方,自然多变。

【文物原属】 西周时期盛食器

【文物现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22.9cm,宽32.8cm,重4.94kg。

簋圆形,敛口,鼓腹,有双耳,耳上端雕铸兽头,兽角呈螺旋状,圈足,圈足下为三兽形扁足。有盖,盖上有圆形捉手。盖顶与器腹饰瓦纹,盖沿、颈部和圈足上饰重环纹。

盖器同铭,10行97字:

师酉簋 shī yǒu guǐ

西周师酉簋铭文

师酉簋铭文拓片

译文:

唯王元年正月,王在吴,格

吴大庙。公族入佑

师酉立中廷。王呼史

册命:“师酉,乃祖嫡官

邑人、虎臣、西门夷、夷、

秦夷、京夷、身夷、薪。赐汝

赤、朱黄、中、攸勒。敬夙

夜勿废朕命。”师酉拜,稽

首。对扬天子丕显休命,用作

朕父考乙伯、究姬尊簋。酉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大意是:在周王元年正月,王在吴地,到吴的太庙。官为公族的作为册命典礼的佑者带领师酉进入太庙,站立于院中。王召史官宣读册命书:“师酉,管理你的祖上世代管理的城市官员邑人和王的近卫部队,部队中包括西门、、秦、京、身等地的夷人和薪卒。赐你大红色的围裙,配有红色的带子,中间是色的带子,一套马笼头。日夜恭敬其事,不要荒废我的任命。”师酉拜,叩头。为报答和宣扬天子伟大而美好的任命,因而做了祭祀其死去的父亲乙伯、母亲究姬的簋。酉的子孙后代永远宝用这件簋。

此铭文记载的近卫部队“虎臣”中包括一批少数民族(夷人),值得注意。

墙盘

墙盘全称为史墙盘为西周恭王史官墙所作的礼器。 1967 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庄白村 1 号铜器窖藏,同出器 103 件 , 其中以该器器形宏大,制造精良。盘高 16.2 厘米 ,口径 47.3 厘米 ,底径 35.7 厘米 ,内底铸有铭文 18 行 284 字,合文 3 ,重文 5 ,是西周最长的铭刻文字。铭文前半部分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重要政绩,后半部分记述墙所属的微氏家族的家史,与文献记载可相印证,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史料。原器现藏于陕西扶风周原博物馆。

铭文字体为当时标准字体,字形整齐划一,均匀疏朗,清秀隽美, 笔画横竖转折自如,粗细一致,笔势流畅,有后世小篆笔意 , 具有端庄典雅的艺术风格。行款纵横整齐,行气凝练,通篇章法竖行横列,行密列疏,别具特色,为一般金文不逮。

墙盘铭文拓片全部

史墙盘精拓

《墙盘》铭文拓片局部放大


兴簋盖铭文 [假的]

兴簋盖铭文 

兴簋盖铭文 

小克鼎

小克鼎:高35.4cm,宽33.6cm,重12.54kg。

小克鼎小克鼎 - 详细描述

鼎圆形,硕腹,双立耳,蹄形足。耳上饰三头夔纹,颈饰窃曲纹,腹饰云纹带,足上部饰兽首纹。

小克鼎传为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的青铜器之一。铭文中所述器主人为“膳夫克”,故称克鼎,又称膳夫克鼎。为与大克鼎区别,也称小克鼎。小克鼎造型雄浑厚重,花纹粗犷流畅,是典型的西周晚期铜鼎。

宗彝

宗庙祭祀所用的酒器。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一种,原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后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同时,鼎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所谓“钟鸣鼎食”,即指代贵族。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即窥视中原王权之意。鼎数目的多寡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夔纹

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窃曲纹

《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一作穷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总的特点是长带形,两端钩曲,始见于西周晚期。

铭文

指在金属铸器,如鼎,钟等上以或突起或凹陷的形式铸造或刻制的文字。或硬币、勋章、奖章、纪念章、印章、器物上的文辞。具有称颂、警戒等性质,多用韵语。在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铭文作为一种商业技能出现。

小克鼎铭文拓片[带格]

小克鼎 - 铭文内容

器内壁铸铭文8行72字:

唯王二十又三年九月,王

在宗周,王命膳夫克舍

命于成周,遹正八师之

年,克作朕皇祖ꀄ季

宝宗彝。克其日用ꀅ朕

辟鲁休,用介康ꀆ、纯祐、

眉寿、永命、灵终。万年

无疆,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小克鼎 - 铭文大意

在周王二十三年的九月,王在西部周原旧都宗周,周王命令膳夫克到东部新都成周洛阳发布命令,整肃王的部队成周八师。就在这一年克作了这批纪念其伟大祖父ꀄ季并置于其宗庙中的宝贵彝器。克每日用它来祭享祖先,同时也就每日在宣扬他的主人周王的厚重美意。用来祈求康顺、福佑、老寿、长命、善终。愿克万年无疆,克的子孙后代永远宝用这批彝器。

颂壶

器口、颈、腹部均为圆角扁方形,颈部收敛,两侧置兽首衔环耳,腹部庞大而下垂,圈足高且厚。颈部饰波曲纹,腹部饰蛟龙纹。器颈内壁铸铭文21行152字,记述了周王“册命”颂之事。

西周时期,职官任命需举行隆重典礼,即“册命”,“颂”青铜壶铭文较完整而详细记录了这一仪式。

铭文所记可析为以下四个进程: 1.五月甲戌之日清晨,周王在宗庙中的大室; 2.宰弘作为傧相,将颂引入大室,颂站在中庭之中,史虢生负责宣读周王的“册命”; 3.宣布任命颂所负责之职与所赐命服; 4.受命的颂对周王行稽首礼,接受册书出门,然后对有司行纳瑾之礼。

“颂”青铜壶铭文所记的“册命”之礼与《礼记·祭统》、《周礼》、《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有关记载大致相同,由此,我们可将其与这些记文相比较,从而订正以往的误读。

【名称】西周颂壶 颂壶

【类别】中国古代青铜器 【年代】西周晚期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壶为盛酒之器。

颂壶因作器者为「颂」而得名。形制庄重、纹饰瑰丽,腹呈椭方形,颈部两侧有兽首衔环,此类形制硕大的方壶流行于西周晚期。器身上的花纹以环带纹、蛟龙纹为饰,圈足与壶盖则饰垂鳞纹及窃曲纹。西周晚期青铜器上的花纹一反主轴中线、两两对称的铺排,而喜用连续环接的纹饰。

颂壶口沿内环壁上及盖口外壁四周铸铭151字,两处铭文的内容相同,记录着「颂」接受周王册命掌管成周洛阳仓库此一职务的过程。而这件壶则是典礼完成后,「颂」为颂扬天子的美意,及荣耀先父母龚叔、龚姒,表达未尽的孝思,并祈求家国康乐大福、周王万年长命而作。

颂壶铭文对西周的册命典礼记载详备,可以和〔左传〕僖公28年传等文献上所叙,互相印证;「颂」纪念父母,这种慎终追远、父母同祀的情况,亦可以和〔礼记&S231;祭义〕所言互相印证,所以颂壶为研究西周礼制的重要史料。

颂壶铭文拓片

铭文字数,盖榫和口内壁各铸铭文151(其中重文2)字,内容相同。

铭文释文为:隹(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才(在)周康卲(昭)宫,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宰引右(佑)颂入门,立□(中)廷,尹氏受(授)王令(命)书,王乎(呼)史虢生册令(命)颂,王曰:颂,女(汝)官□(司)成周贮,廿家,监□(司)新□(造)贮用宫御,易女幺(锡汝玄)衣、黹屯(纯)、赤巿(韨)、朱黄(衡)、□(銮)旗、攸(鋚)勒,用事。颂(拜稽)首,受令(命)册,佩(以)出,反入堇章(返纳瑾璋),颂□(敢)对□(扬)天子不(丕)显鲁休,用乍□(作朕)皇考龏吊(恭叔)皇母龏始(恭姒)宝□(尊)壶,用追孝,□(祈)匃康□、屯右(纯佑)、□彔(通禄)、永令(命),颂□(其)万年□□(眉寿),□(畯)臣天子,霝冬(灵终),子子孙孙宝用。

西周颂鼎目录:

颂鼎(丙)

颂鼎(甲)

颂鼎(乙)

附:史颂鼎

因为丙是个学习目标,所以列首了.

西周颂鼎

颂鼎铭文是记录西周时册命制度最完善的文体之一。

全文大意:①三年五月甲戌之晨,周王在康邵宫的太室即位;②受命者颂在宰的引导下入门立于中廷,尹氏将周王的册命书授于史虢生宣读,内容为命令颂掌管成周市廛廿家,监管新造,积贮货税用于宫御;③赏赐给颂命服、旗和马具攸勒等;④颂拜稽首受命,带着有王命的简册退出中廷,然后又重新返回向周王献纳瑾璋;⑤颂宣扬王的册命,并为先祖作宝鼎,以对先人行孝道,祈求康福、长命,永远臣事天子。

第一段记述册命的时间、地点,第 2段记述册命仪式;第 3段记述册命授职;第4 段记述赐命赐物;第 5段记述仪式的完成;第 6段是祝愿辞。这样完整的记录册命礼仪的文体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是不多见的,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册命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其书体在西周晚期金文中也有代表性。

颂鼎(丙)

上海博物馆颂鼎

通高31.4、口径32.9釐米,重9.82公斤。 体呈半球形,深腹,直口圜底,二立耳,窄折沿,三蹄足,口下饰二道弦纹。

上海博物馆颂鼎铭文

颂鼎(宣王)铭文拓片

【铭文】隹(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卲宫。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宰引右(佑)颂入门,立中廷。尹氏受(授)王令(命)书,王乎(呼)史虢生册令(命)颂。王曰:颂,令女(命汝)官래(司)成周贮二十家,监래(司)新(造),贮用宫御。易女(赐汝)玄衣黹屯(纯)、赤巿(韍)、朱黄(衡)、(銮)旂、攸(鋚)勒,用事。颂낏뻪(拜稽)首。受令(命)册,佩(以)出,反入堇章(返纳觐璋)。颂꽆(敢)对륽(扬)天子不(丕)显鲁休,用乍밿(作朕)皇考龏吊(龚叔)、皇母龏始(龚姒)宝(尊)鼎。用追孝,롰(祈)匃康、屯右(纯佑)、彔(通禄)、永令(命)。颂(其)万年(眉寿),릿(畯)臣天子,霝冬(灵终),子子孙孙宝用。

颂鼎(甲)

北京故宫颂鼎

【类别】铜器、青铜器 【年代】西周 【文物原属】西周时期饪食器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38.4cm,宽:30.3cm,重:7.24kg。 鼎为圆腹,圜底,二立耳,腹饰二道弦纹。 鼎内壁有铭文14行152字:

北京故宫颂鼎铭文

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 王在周康邵宫。旦,王格大 室,即位。宰引佑颂入门立 中廷。尹氏授王命书,王呼史 虢生册命颂。王曰:“颂,命汝官 成周贮二十家,监新造贮 用宫御。赐汝玄衣黹纯、赤、朱 黄、銮、旂、攸勒。用事。”颂拜,稽首。受 命册,佩以出,反入觐璋。颂敢对 扬天子丕显鲁休,用作朕皇 考龚叔、皇母龚姒宝尊 鼎。用追孝,祈介康纯佑 通禄永命。颂其万年眉寿, 畯臣天子灵终,子子孙孙宝用。

铭文大意:在三年五月下半月的甲戌日,王在周地康王庙里的昭王庙。天刚亮,王到了昭庙大厅里,坐定位置。宰引作为佑者带领颂进入昭庙大门,站立于庭院中。尹氏将拟就的任命书交到王的手中,王命史官虢生宣读任命书。王的任命书说:“颂,命你管理有20家胥隶的仓库,监督管理新建的宫内用品仓库。赏赐你黑色带绣边的官服上衣,配有红色饰带的大红色围裙,车马用具的銮铃、旗子和马笼头。执行任务。”颂拜,叩头,接受册命书,佩带以出,又返回庙中,贡纳觐见用璋。颂为答谢和宣扬天子伟大厚重的美意,因而做了祭奠其死去的伟大父亲龚叔、母亲龚姒的宝鼎。用来追念孝意,祈求得到健康、厚大的佑助、仕宦之途通顺、长命。颂万年老寿,长作天子之臣而得善终。子孙后代宝用此鼎。

这篇铭文记录了一次册命典礼的全过程: 1、周王即位; 2、佑者带被册命者入庙门立于庭中; 3、尹氏出示命书; 4、史官宣读命书; 5、命书分两部分,一是任命职司,二是赏赐物清单; 6、受命书,佩带而出; 7、返回,献纳用于觐见的玉璋。 这里的7项仪注,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礼制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颂鼎(乙)

台北颂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25、腹深13、口径25.7釐米,重4.935公斤。 体呈半球形,深腹,直口圜底,二立耳,窄折沿,三蹄足,口下饰二道弦纹。

台北故宫颂鼎铭文

【铭文】隹(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卲宫。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宰引右(佑)颂入门,立中廷。尹氏受(授)王令(命)书,王乎(呼)史虢生册令(命)颂。王曰:颂,令女(命汝)官래(司)成周贮二十家,监(司)新(造),贮用宫御。易女(赐汝)玄衣黹屯(纯)、赤巿(韍)、朱黄(衡)、(銮)旂、攸(鋚)勒,用事。颂낏뻪(拜稽)首。受令(命)册,佩(以)出,反入堇章(返纳觐璋)。颂(敢)对륽(扬)天子不(丕)显鲁休,用乍밿(作朕)皇考龏吊(龚叔)、皇母龏始(龚姒)宝(尊)鼎。用追孝,롰(祈)匃康랝、屯右(纯佑)、彔(通禄)、永令(命)。颂(其)万年(眉寿),(畯)臣天子,霝冬(灵终),子子孙孙宝用。

史颂鼎

史颂鼎

通高37.3、口径35.7釐米,重9.25公斤。 特征:此器物大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部和足部上分饰变形兽体卷曲纹、波曲纹、兽面纹。铭文共六十二个字,记载了史颂受周王之命省视苏国。

史颂鼎铭文

【铭文】隹(唯)三年五月丁子(巳),王才(在)宗周,令史颂(省苏)友、里君、百生(姓),帅(堣、偶盩)于成周,休又(有)成事,章(苏宾璋)、马亖(四)匹、吉金,用乍,颂(其)万年无彊(疆),日(扬)天子令뵴(景命),子子孙孙永宝用。

颂簋

西周后期。盛食器。隆盖,顶有圈形把手。 圆腹,圈足,下附三兽足。腹部两侧有一对兽首耳。口沿上下各饰窃曲纹一周,盖与腹均饰横条脊纹,圈足饰重环纹。形制庄重。盖器同铭,各铸十五行一百五十二字,铭文与颂鼎同。

山东省博物馆原藏器,青岛市张秀琳又捐赠盖,致使器盖合一。系周宣王时铸器。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为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颂簋盖铭文

颂簋器铭文

隹(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才(在)周康卲(昭)宫。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宰引右(佑)颂入门,立(中)廷。尹氏受(授)王令(命)书,王乎(呼)史虢生册令(命)颂。王曰:颂,令女(命汝)官(司)成周贮,监(司)新닳(造)贮用宫御。易女幺(赐汝玄)衣黹屯(纯)、赤巿(韍)、朱黄(衡)、(銮)旂、攸(鋚)勒。用事。颂낏뻪(拜稽)首。受令(命)册,佩갢(以)出,反入堇章(返纳觐璋)。颂꽆(敢)对륰(扬)天子不(丕)显鲁休,用乍밿(作朕)皇考龏吊(恭叔)、皇母龏始(恭姒)宝깼렉(尊簋)。用追孝,(祈)匃康、屯右(纯佑),彔(通禄)、永令(命)。颂(其)万年밀땔(眉夀)无彊(疆),(畯)臣天子霝冬(灵终),子孙永宝用。

大意为:周王册命颂掌管成周贮(匿)甘家,监督新造, 积贮货物,以为宫御之用。周王赏赐颂玄衣、省纯、赤市、 朱黄、攸勒等物品。颂接受命册,退出中廷,然后再回返, 向周王献纳瑾璋。

史颂簋(盖)铭文(恭王)

史颂簋

通盖高7.2、腹深4.1、口径6.8寸,重14.6875斤(西清)。 弇口鼓腹,圈足沿外侈,兽首双耳,下有方垂珥,盖面隆起,上有圈状捉手。盖沿和口下饰窃曲纹,盖上和器腹饰瓦纹,圈足饰垂鳞纹和小兽面。

史颂簋铭文

【铭文】隹(唯)三年五月丁子(巳),王才(在)宗周,令史颂(省苏姻)友、里君、百生(姓),帅(偶)盩于成周,休又(有)成事,뾹宾章(苏傧璋)、马(四)匹、吉金,用乍(作)彝,颂(其)万年无彊(疆),日(扬)天子令(景命),子子孙孙永宝用。

史颂簋(乙)

西周晚期 弇口鼓腹,圈足沿外侈,兽首双耳,下有方垂珥,盖面隆起,上有圈状捉手。盖沿和口下饰窃曲纹,盖上和器腹饰瓦纹,圈足饰垂鳞纹和小兽面。

【铭文】隹(唯)三年五月丁子(巳),王才(在)宗周,令史颂(省苏姻)友、里君、百生(姓),帅(偶)盩于成周,休又(有)成事,뾹宾章(苏傧璋)、马(四)匹、吉金,用乍彝,颂(其)万年无彊(疆),日(扬)天子뵴令(景命),子子孙孙永宝用。

三、衰微期

三、 周晚期金文

指周厉王、宣王、幽王时期的金文。这一时期的金文,图画文字完全消失。用笔遒劲苍健,淳厚古朴,结构规律更强。字形大多取纵势,中锋用笔,自然圆浑,被称为“玉箸体”,是西周金文的纯熟时期,为后来的秦系文字《石鼓文》和秦小篆奠定了用笔和结字的基础。

[害夫]簋铭

胡簋,是目前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称“簋王”。1978年5月5日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齐家村1号西周窖藏出土。其器雄伟厚重,方底座,圆形腹,高圈足,凤鸟形双附耳。器底座上饰竖条瓦楞纹,腹上部和圈足各饰一圈钩云纹,腹中部饰竖条状瓦楞文。通体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簋的腹底部铸有铭文12行124字。[害夫]即“胡”,为周厉王名,因铭文中有准确的年代(厉王十二年),因此也是西周晚期厉王时代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之一。

[害夫]簋铭释文

王曰:“有(舊)余隹(雖)小子, 余亡康晝夜, 坙(經)雝(擁)先王,用配皇天。簧(橫)黹(致)朕心,墜(施)于四方.肆余以[飫](義)士獻民,爯(稱)盩先王宗室。”[害夫](胡)乍(作)將〈从鼎〉彝寶簋,用康惠朕皇文剌(烈)且(祖)考,其各(格)歬(前)文人,其瀕才(在)帝廷陟降, □(緟)貈(愙)皇帝大魯令(命),用[素令](令)保我家、朕立(位)、[害夫](胡)身.阤阤降余多福,憲(宣)□(導)宇(訏)慕(谟)遠猷。[害夫](胡)其萬年,將〈从鼎〉實朕多禦,用賁(祈)壽,匃永令(命),畯才(在)立(位),乍疐才(在)下。隹(唯)王十又二祀。

夫钟铭文拓片

散氏盘


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有人认为作器者为夨,又称作夨人盘。传清乾隆初年于陕西凤翔出土。

西周晚期(Ca.9th-8th centuries B.C.) 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盘底直径41.4厘米,重21.312公斤,盘附耳,盘腹有夔纹饰,高圈足上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首句「用夨扑散邑,乃即散用田」说明了纷争的伊始:因为夨国攻打(偷袭)散国的城池田邑,造成散国损失,於是由夨国割田地二区以为赔偿。文中两段割地树封的履勘纪录,紧接着是夨人与散氏参与定界的见证名单,末段则为割地后盟誓立契的实景:(在豆国新宫东廷)原属夨人土地第一区的叁员首长与第二区的二名主管相继盟誓,确定守约后,将所割田地绘图,交由夨王执守,史正仲农则执左券以为文书之认证.

散氏盘铭文拓片

《散氏盘》铭文拓片局部放大

清康熙时,扬州徐约齐以重金购自歙州程氏,后又归於扬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铸此盘,也有铭文拓本传世。嘉庆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寿时,新任两江总督阿毓宝从扬州盐商购得此盘贡入内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逊清内务府清查时,发现於养心殿库房。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曾南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于乾隆中叶出土至嘉庆十五年一直在民间收藏,先在扬州江翰林家收藏多年,后转手谁家则不详。老古玩界却传说着,阮元收藏过,并复制铸造出两件。也有人认为,阮元没收藏过,是江翰林拿到苏州去复制铸造出两件赝品。民国十三年以前,大古董商都说过,遇上散氏盘要格外小心,仔细签定。

历史渊源

散国约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由铭文内的人物推知,此盘的铸作年代约在西周厉王时期。 根据清朝张廷济所著之 《清仪阁题跋》 等等之资料,散氏盘于清康熙年间于陕西凤翔出土,经多人收藏之后,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嘉庆皇帝50岁寿辰之际,由江南盐运使阿林保进贡内务府。经由内务府著名金石学家阮元鉴定为西周时期物品,并制作铭文拓片,收藏于内务府库房。后有传闻散氏盘在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时被烧毁,并多年不见踪迹。1924年,时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的马衡在清查故宫物品的时候再次发现了散氏盘,后来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盘拓片,经比较鉴别考证,确定该盘是散氏盘原件,烧毁一说纯属传闻。 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的时代还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纪录在青铜器上。 散氏盘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盘上的铭文共 357 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位于今日陕西宝鸡凤翔一带的散国,被西北方的 国侵占了土地,两国议和,戡定国界, 国割地赔偿,过程与合约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散氏盘 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 ,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也叫“矢人盘”。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曾藏于乾隆内府。以其长篇铭文著称于世。

散氏盘高圈足,左右两耳,满器施饰,庄重华丽。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三百五十七字。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 用笔奇崛古朴,凝练,结体气象万千,行气随势生发,章法错落有致。是今文中恣肆豪迈之杰出代表。由于此铭在书写中用笔略有行草书流畅勃动之笔意,故被书法界称之为“今文中的草书”,是被书法界推重的临摹佳本。

散氏盘铭文并器全形拓,整幅托裱本,珂罗版原大精印,尺寸145/81厘米。四大国宝之一的西周散氏盘,原藏清内府,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 原拓本极珍罕,海内学者争求而极难得。此以周希丁精拓本原大印,可赏可习,精美高古。

历史故事

散氏盘国宝是与“晚清海内三宝”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齐名的西周青铜器散氏盘。1924年的一天,在紫禁城的晨雾之中,一缕阳光透过故宫库房的窗棂,照在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的马衡手上。马衡是中国现代著名书法篆刻家,也是一位金石考古学家,还曾经担任过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当时,马衡正在清查故宫物品。他打开一只积满灰尘的木箱,掀开箱盖,一抹青绿的颜色,映入眼帘。箱子里装着的,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散氏盘。它的出现,带来了一桩青铜国宝的真伪疑案…… 马衡拜访收藏界的老人,知道了散氏盘的故事:阿林保为了给皇帝献寿礼购买了宝盘,却不知宝盘究竟“宝”在何处,想找金石收藏家阮元鉴定。阮元的出现,让马衡觉得他是散氏盘真伪案的关键。

嘉庆十五年,湖南巡抚阿林保得到散氏盘。但未详细说明阿林保得宝经过,只说是从江南的一位盐商手中买来的。1810年冬,嘉庆皇帝颙琰50岁的生日,阿林保将散氏盘敬献给皇上做寿礼。皇上给了他两江总督去当。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盘,阿林保献宝祝寿荣升”的口头传说故事。 嘉庆皇帝不像乾隆皇帝那样酷爱古玩字画和美玉。散氏盘入贡内府,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久藏禁中。因时间太久,六朝皇帝谁也不去鉴赏,以致无人知晓它收藏在什么地方。咸丰十年火烧圆明园后,传出散氏盘在圆明园被烧毁了。于是,从内务府官员口中传到琉璃厂古董商的耳朵里就成了:“散氏盘真的没啦,只有仿铸的那件了!” 民国十三年,溥仪出宫前,内务府核查养心殿陈设,发现散氏盘藏在库房。博仪出宫后,散氏盘由故宫博物院收藏。接管收藏的这件散氏盘是真还是赝?古玩界不知根底,又十分关心。琉璃厂尊古斋经理黄伯川同故宫博物院长马衡的交往多,又是好朋友,他问马衡:故宫里的散氏盘是真品还是赝品? 马衡说:看是真的。也听说古玩行有传闻说,散氏盘有两件苏州仿铸的,一件卖给外国人了,另一件还在国内。故宫博物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xi-zhou-jin-wen-de-fen-lei-guo-du-qi-ding-sheng-qi-shuai-wei-qi-jian-yi-shou-cang.html

(81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