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公碑》,也称作《魏兖州刺史郑羲碑》,是北魏时期的摩崖刻石。在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由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而刻制。这块碑文的书写者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当时郑道昭担任兖州的刺史。最初碑文刻于天柱山巅,被称为上碑,后因发现掖县南方云峰山的石质更为优良,于是重新刻制,这便是下碑。上碑字较小且模糊不清,而下碑字稍大且清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是并未签署作者名。直至阮元临摹并考证为郑道昭作品后,这块碑文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郑文公碑》的笔画既有方也有圆,书写或以侧取妍,或以正取势,融合了篆书、隶书和草书的韵味,刚劲与姿媚共存,堪称不朽之作。结体宽博,气势雄伟。清代书法家包世臣曾说:“北碑的字体多旁出,唯有郑文公的字独具特色,篆书韵味、隶书与草书之情融于一体。其行文布局与乙瑛、石鼓相似,故自署为草篆,不言分书者可见其特殊风格。”他称此碑为“真文苑奇珍”。
郑昭道(公元455—516年),为北魏时期的书法家,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籍贯荥阳(今属河南省)。历任国子祭酒、光州刺史,后成为秘书监,被谥文恭。他擅长书法,尤精正书,作大字尤为突出。
《郑文公碑下碑》初拓本
﹀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