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体:清代书坛的一声惊雷,且看乱石铺街的板桥体-字体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清代书坛的一声惊雷,且看乱石铺街的板桥体

夜阑卧听萧萧雨,疑似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的作者是“扬州八怪”当中的“怪中之怪”他正是今天我想为大家展示的一个独特人物——郑燮郑板桥。

郑板桥,名叫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郑板桥,今江苏兴化县人。其主要活动时间在清代中期,他的一生诸多艰难,仕途坎坷,晚景凄凉。在仕途当中,他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其仕途比较坎坷,观其履历,未曾补过实缺官职。乾隆十八年辞官,当时他与黄慎、李方膺等人结识,在扬州卖画为生。这些人当时被称为“扬州画派”和“扬州八怪”。73岁时抱病之后,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郁郁而终,享年73岁。

最能够吸引我的是当时关于郑板桥做县令时做的一件事。史载:“(其)官潍县时,岁歉,人相食。燮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其大意为:(郑燮)为官期间,出现了大饥荒,连吃人的事都发生了。郑板桥不计后果私自开仓赈灾,有人劝说他立刻申报再行赈济灾民不迟,他说:“这都什么时候了?等辗转申报上去,老百姓都死绝了!有什么罪我来承担。”他不懂得,官场上“对上负责”远比“对下负责”重要得多。

郑板桥在书法绘画方面成就颇高,书法上开创“板桥体”和“六分半体”,绘画方面尤以画竹见长。《清史列传》记录:“书画有真趣,少工楷书,晚杂隶篆。间以画法。”他善于写诗,文章开头就是他当县令的时候所作,其对兰竹有偏爱,因此也对绘画颇有兴趣,当时人们称他为“郑虔三绝”。“怪中之怪”是他在“扬州八怪”中的独特称谓。郑燮晚年辞官南归,在江苏当地领袖群伦,其艺术风格曾风靡一时。今天我们来谈一下郑燮“六分半书”的产生原因以及它的审美价值。

“分书”,即为隶书,它又被称为“八分书”。郑板桥的分书,是指在整幅作品中不仅使用隶书,其间掺杂入行楷,让书法作品中出现不同的字体形态,隶书的数目往往多于行楷,“八分书”减去少许,加上一些行楷,就是“六分半书”。郑板桥不仅善诗,工书画,更重要一点,他受文人画的影响比较深,加上他曾经说过,学山涛之书,应该学一半,弃一半,因此这为他开创独特的书法风格打下基础。因此,他以画竹画兰的笔法融入书法创作当中,就形成了郑氏匠心独运的字体风格。而且这种书体被称之为“板桥体”。郑板桥在这一书法风格的产生与形成,再到渐趋成熟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断地探索,而不是随意为之,信笔拈来。

他“少工楷书,晚杂篆隶,间以画法”,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虽然这种别开生面的书体形式风靡一时,既招来溢美之词,但又不乏批评之声。今天我们来看郑板桥的书法那么奇怪,认为他没有经历过正规的书法训练而纯粹自娱自乐,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它的渊源。

毋庸置疑,郑板桥的仕途比较坎坷。在之前我们提到的“馆阁体”文章当中已经指出,文人成功入仕不写上一手好的“馆阁体”是绝对不行的。郑板桥当时就处在“馆阁体”盛行的历史阶段。自然,他对于“馆阁体”也是极端熟悉,拥有了对运笔的基本操作以及深厚的行楷功底。《四子书真迹》就是郑板桥所著,其序中说:“板桥既无涪翁(黄山谷)之劲拔,又鄙松雪(赵孟頫)之滑熟,徒矜奇异,创立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究之师心自用,无足观也。”又在《刘柳村册子》中,自述其书体曰:“庄生谓:‘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古人又云:‘草木怒生’。然则万事万物何可无怒耶?板桥书法以汉八分杂入隶行草。经颜鲁公《座位帖》为行款,亦是怒不同人之意”。由此,表明郑板桥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的艺术创造精神和鲜明的个性。郑板桥一生仕途坎坷,他具备了“挣脱馆阁体”的个性,又兼具文人笔墨功底,能够开创出这种与众不同的书法艺术形式也就不足为怪了。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在当时改革思想非常激烈,对于孔孟之道进行歪曲解释以达变法目的的康有为看来,郑板桥在挣脱馆阁体束缚之下中产生的创新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又间接提出他“变”而“不知变”的评价。秦祖永发表过“未免发越太尽,无含蓄之致”的评价,这些都是对郑板桥书法的否定。然而如果不懂点篆楷隶行草,是欣赏不到郑氏书法的魅力的。观察其书法作品,其形体以方正为主、扁长相间而略有摆宕,笔法隶意浓重,兼有篆、楷法度,拙朴雄健,奇趣天然。

在章法上,板桥的书法就好像是“乱石铺街”,不论字体大小、肥瘦皆能错落有致,虽然纵放不羁,但是中含规矩,看似随笔挥洒,却是富有节奏。每一个字,或似隶纂,或似草楷,看起来杂糅无序,整体来看则跳跃灵动,错落有致,浑然一体。由于清代书坛“滑熟”“媚俗”风气盛行,“六分半”书的变革创新,对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激荡和推动作用。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金农赞道:“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板桥的诗《赠潘桐冈》自称:“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qing-dai-shu-tan-de-yi-sheng-jing-lei-qie-kan-luan-shi-pu-jie-de-ban-qiao-ti.html

(81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