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ppt:《蒹葭》教案(苏州工业园区第七中学洪越)-PPT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蒹葭》教案(苏州工业园区第七中学洪越)

教材解析:

《蒹葭》是古典诗歌鼻祖《诗经》中的标志性作品,掌握如何阅读《蒹葭》,即掌握了《诗经》作品的阅读技能。在教学上,阅读《诗经》应有别于唐诗宋词。要抓住《诗经》作为诗歌“源头”的特点,聚焦诗歌意境。通过反复诵读和品味,来理解《诗经》。从语言入手,通过反复吟诵,让学生体会画面和意境,最终读出诗歌的深层意蕴和朦胧美。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与欣赏,感受诗歌独特的美感。

2.了解重章叠句的手法,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意蕴和朦胧美。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深层内涵,读懂并透彻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的“诗”,你们知道指的是哪部作品吗?

没错,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最初称为《诗》或《诗三百》,后被儒家奉为经典,称为《诗经》。古人认为《诗经》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这节课,我们一起诵读《诗经》中非常优美的抒情诗《蒹葭》,一同体会它的无限魅力。

二、诵读诗文,读出诗韵美

1.同学们请认真听录音中的诵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听完朗读,有没有读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句?请提出来)

2.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节奏,还要读出韵味。请同学们根据对诗的理解,自由地大声地自己朗读,尽量读出诗的美,至少读两遍,直到满意为止。稍后我们请一些同学朗读给全班听。现在开始。

4.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

同学们朗读时,其他同学仔细听,看看哪些地方读得好,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同学诵读,同学点评。点评时要求说出理由。教师适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这首诗歌的特点,请同学说出这首诗的特点,以及如何处理朗读)

教师引导:

每首诗的朗诵都要结合诗的特点,大家觉得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①诗以四言为主,四句成章,四字句节奏鲜明且紧凑。

②这首诗是民间诗歌,由劳动人民创作并传唱。为了便于记忆和传播,形成了重章叠句的结构。所谓重章,就是指一首诗由若干章组成,各章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少数字词变换,反复咏叹,形成环绕的效果。当然这种重复中还是有所变化,内容和情感逐层推进,更加突出主题。

5.再次全班共同吟诵这首诗,要求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和重章叠句的美。

三、深入诗文,品出意蕴美

1.事实上,诗歌的美感在于情感的传递。这首诗向我们传达了什么情感?让我们再一次聆听诵读,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充分想象,看看展现的画面是什么样的?听两遍。

2.播放朗读两遍。

3.在聆听欣赏时,老师观察到同学们已经沉浸在《蒹葭》的世界中了。我想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对这首诗的感受或理解。

(同学谈感受)

教师引导:根据内容判断,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季节?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清晨、秋季)引导学生抓住这两个关键元素。

教师总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首诗带我们进入了深秋。深秋景色特有的悠远与悲怆,诗与人物惆怅的相思感情相交融,营造了不可言说的意境。

(齐读诗歌)

4.带着理解,再次朗读这首诗,希望你的朗读能体现你对这首诗的解读。(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分别朗读)

教师:谢谢两位同学的朗读。此刻不想对他们的朗读作技术上的点评。我相信,同学们都在用心读,尽力读出自己对诗的解读,也能感受到两位同学朗读的差异。前面三次朗读录音,配的音乐不同,朗读者对诗的解读也不同。

真正美的诗歌,使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自己的感受,能与作品产生共鸣。而我们又有遗憾,无论欣赏谁的朗读,总觉得无法传达心中感受到的那份美,那种特有的意境。

5.讨论:“伊人”的魅力,诗中是如何传达这种美的?幻灯片展示

要求学生从文本词句和手法角度分析,领悟这种美。

教师总结:

全诗营造了特有的意境美、朦胧美。

阅读时,我们感受到:伊人在水的那方,若隐若现,主人公追寻却触不可及,历经艰辛,伊人只是“宛在”,无迹可寻。诗人追寻爱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的情感与深秋萧瑟的景象交织,渲染了深邃的意境。

诗人巧妙设置了作者、诗和读者的审美距离,将伊人置于较远的位置,让伊人在特定情景中呈现朦胧美。这种美吸引诗人也吸引读者,读者的心随诗人的情绪波动,也感受其惆怅与冲动。

5.这首诗显得特别空灵悠远,没有具体事件,甚至连主人公性别都不确定。正是这朦胧而抽象的美,使文人墨客对这首诗有不同解读。

大多数人认为它是一首爱情诗,描写恋人寻找心上人的情景,抒发了欲见不得的惆怅之情。有的认为,“伊人”的难以企及,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甚至有人认为它是讽刺诗,怀人诗等,关于这首诗的多种解读,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进一步研究。

四、仿古吟唱,诵出自我心中的美

今天我们共同赏读了这首美丽的古诗,不禁想象古人如何通过吟唱表达情感?我们一起聆听一段仿古的《蒹葭》吟唱,再次走进《蒹葭》的世界。

最后,师生共同吟唱(或吟诵)《蒹葭》,在吟诵中结束授课。

五、拓展了解,体会诗歌的影响力

《诗经》作为古典诗歌的源头,对后世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影响深远。宋玉《九辩》中对秋天的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表达了诗人悲凉的心情,受了《蒹葭》影响。曹丕也从这首诗中化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

它创造的“秋水伊人”形象,成为文学典故,被后人创新运用。曹植的《洛神赋》就是对梦中情人可望不可即故事的重演。女作家琼瑶借此诗创作的《在水一方》歌词,也让人印象深刻。《诗经》的魅力由此可见。

老师想告诉同学们,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在欣赏后世之作时,不要忘了它的源头,最纯正的美还在原诗中。

六、作业

1. 著名作家张恨水的小说《金粉世家》被拍成电视剧时,有一个镜头,老师教学生朗诵《蒹葭》。原文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却被读成“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这是琼瑶为邓丽君歌曲《在水一方》写的歌词。对于这样的现象,你有何感想和评价?

2.用所学方法,熟读《关雎》,直至成诵。

《诗经》设计意图及课后反思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具有无穷的魅力。《蒹葭》是一首极具吸引力的民间诗歌,学会阅读《蒹葭》,对掌握《诗经》的其他作品有很大帮助。

既然是诗歌教学,就要抓住诗歌教学的特点,以读为主,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味和内涵。但是,同是诗歌,古典诗歌教学有别于现代诗歌教学,同是古典诗歌,《诗经》的阅读又要区分于唐诗宋词。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还要启发学生观察《诗经》的结构特点。学生注意到《诗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读出四字句的鲜明节奏。在教师提示下,学生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有助于朗读和理解。

在苏教版教材中,《诗经》的阅读放在“诵读欣赏”板块,这告诉执教者,这样的诗歌教学,应有别于一般的朗读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诗歌鉴赏。要掌握诵读与欣赏在课堂中的平衡。我紧紧抓住“诵读”这一入口,通过多样的反复诵读贯穿全课,每次诵读都让学生达到不同的理解层次。

对于《蒹葭》的解读,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都有丰富见解。在处理时,简化学生阅读,让他们从文本抓关键字词,如季节和时间,打开思维角度。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挖掘“伊人”形象,教他们从文字中读出作者思想,缩短文本、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这种深入阅读,不是给出固定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注入自我情感与理解,从而理解诗歌的朦胧美与意境美。也鼓励学生课外继续研读,丰富自己的认识。

曹宗祺教授提到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读出画面。我在教学中也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聆听,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诗歌画面。在反复吟诵中,让学生体会诗歌画面,最终读出深层意蕴美和朦胧美。

我在课堂上始终强调,《诗经》是古典诗歌的源头,其魅力与唐诗宋词有所不同。课堂结尾,我选择让学生聆听仿古吟唱,效果很好。学生从初听的好奇逐渐沉浸,感受古人吟诵的魅力。最后,我展示后人受《蒹葭》影响的经典作品,强调《诗经》的影响力,让学生明白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最原汁原味的美在原诗中。

然而,《诗经》的阅读太丰富,教学设计总有遗憾,无法完全传达那种美。感谢曹宗祺教授和苏州市教研室的信任,让我有机会挑战这堂课。我将继续研究《诗经》及其教学。

镜头剪切建议:

为了体现课堂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建议选取最后25分钟的内容,可以删去部分学生讨论、朗读的时间,以及最后的作业布置环节。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jian-jia-jiao-an-su-zhou-gong-ye-yuan-qu-di-qi-zhong-xue-hong-yue.html

(81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