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从《雨巷》到《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经历了哪些蜕变-PPT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从《雨巷》到《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经历了哪些蜕变

有人曾经批评新月派和现代派的诗人,说他们“看不到时代的影子,听不到民族的声音”,虽然言语有失偏颇,但是毕竟还是反映了一部分当时的现实。但是,戴望舒却并没有继续沉浸在个人的小世界中,他一直都是追求进步的,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他心底的男儿义气便再也抑制不住了。

于是,我们不仅在诗中看到了一个正义凛然的爱国诗人,更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士。可以这么说,从《雨巷》到《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已经彻底蜕变,化蛹成蝶,在他的革命思想成熟的时候,也是他诗歌艺术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优秀的作品,永远都不能脱离于现实,落后于时代,真正的生活,才是诗歌的培养液。

作为一个现代派的诗人,戴望舒并没有将意象彻底地抛开,而是将自己更加丰富的情感,融入到意象中去。要知道,脱离现实,无病呻吟的诗歌,不是真正的好诗歌,但是,像口号一样,毫无美感,空洞乏味的诗歌,同样也不是好诗歌。

真正的好诗,既有丰富的情感,又不脱离现实,两者融合得恰恰好,而戴望舒,就将这样一个完美的例子,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就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在这首诗歌中,最主要的一个意象,便是“残损的手掌”,刚才说过,这手掌代表诗人自己的手掌,可是,如果深究下去,仔细想想的话,“手掌”这个意象所指代的,又不完全仅仅是这样。

戴望舒曾经几次说到过中国的疆土,当时,他曾经用了这样的一个比喻,“就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

在戴望舒的心中,祖国是一张残缺的树叶,而当他看见自己残损的手掌的时候,一定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手掌的形状就好像一张残缺的树叶,那也就好像是残缺不全的祖国的疆土。

所以说,实际上,那“残损的手掌”的意象,其实也指代残损的祖国。在这首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诗人戴望舒,已经和祖国融为一体了。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诗人,其实并不仅仅只是在用自己残损的手掌“摸索”那片广大的土地这么简单,既然他已经和祖国合二为一,那么,他就不仅仅是抚摸,而变成了“紧握”。

就算摸到了一个满是灰烬、血和泥的祖国,就算只有蓬蒿、衰草,诗人也会与祖国共存亡,他不会松手,只有紧握,在这一瞬间,他个人的命运已经不重要,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才是首要的。更何况,他还从中感受到了希望,就是那片“依然完整”的解放区,他对那里无限向往,因此,就更不会松手了。

一晃眼,很多年过去了,但是,每每读到这首诗歌的时候,依然会让人感动,眼泪便情不自禁地扑簌簌地流下来。如今,祖国已经恢复美好,有新生的禾苗在江南的水田里摇摆,岭南的荔枝花也不再寂寞,祖国到处都欣欣向荣,就像诗人说的那样,“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当年,戴望舒摸索到的只有“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而今,已然强大的中国不会再畏惧任何国家的无理挑衅,我们的军船,已然在海上乘风破浪。

当年,戴望舒只有那“残存的手掌”,然而,他却依然不肯松手,而这一次,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人们,也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这一次,我们绝不放手,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能少。

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是,事到如今,读到戴望舒的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我依然会被深深打动,深深震撼,皆因为,从字里行间所涌出那浓浓的爱国情怀,足以感动天地。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cong-yu-xiang-dao-wo-yong-can-sun-de-shou-zhang-dai-wang-shu-jing-li-le-nei-xie-tui-bian.html

(81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