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宋:曾在中国辉煌一时的“仿宋体”,为什么现今很少有人用了?-PPT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曾在中国辉煌一时的“仿宋体”,为什么现今很少有人用了?

“仿宋体”曾凭借其高雅秀丽的字形、紧密的结构引发一阵风潮。尽管后来字体种类增多,书籍质量提升,“仿宋体”不再独霸字体市场,但它仍时不时在我们的记忆中浮现出来。现如今,在电脑上进行文字编辑时,仿宋体依然有它的位置。

回想当年,这种字体遍布各个角落,无论是书籍、宣传标语还是电影字幕,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几乎都有仿宋体的身影。

那么,“仿宋体”是怎样诞生的呢?名为“仿宋体”,和“宋体”真的有某种联系吗?

首先,探讨“仿宋体”出现的年代,既然带有“宋”的字样,那么它肯定和宋朝有关。事实上,它的出现与宋代的某种事物有关——那就是宋代的雕版字体。

虽然宋代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人们大量使用的还是“雕版印刷术”。原因在于雕版印刷技术相当成熟,制成品质量极佳,这就为字体的采样提供了基础。甚至,到了明清时期,广泛采用的雕版字体多为仿宋体。然而,这种趋势兴起的真正原因在于宋版书的珍贵难求。

当时,明代掀起了一股收藏宋版书的热潮,甚至达到了“以页论价”的程度。传奇说法是,开创这一趋势的是明末藏书家毛晋。因此,这股收藏热潮让宋版书成为文化收藏品中的“顶级奢品”,并推动了“复刻宋版书”的发展。

起初,人们追求的是对“原件”一模一样的“复刻”,不仅要求外观毫无差别,还注重字体流畅的神似。最终,这种复刻艺术演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临摹技巧。而且,在明、清、民国时期的印制工艺中,专门出现了“影宋”这一刻印门类。实际上,这应该是从复刻宋版书的工艺中得到了启发。

据说,清代末年,丁辅之、丁三二兄弟大范围征集宋版书籍,决定自己仿写,并以活字印刷。丁氏兄弟担任过西泠印社社长,因此,他们手中产生的字体是在欧体字(欧阳询的书体)的基础上统一改型的。既然字体源于宋版书籍,所以他们将此字体暂时命名为“仿宋体”。

后来,丁氏兄弟加了一个前缀“聚珍”,称之为“聚珍仿宋”。“聚珍”意指活字印刷,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乾隆时期,当时认为“活字”二字不雅,故改用“聚珍”。

丁氏兄弟创作“聚珍仿宋”的动机,其实是为了印行其父丁立诚的《小槐簃吟稿》。因为当时流行的宋体铅字轮廓过于呆板,印成书刊显得不雅观,所以他们动脑筋广征宋版书籍,亲自仿写,刻制活字,命名为“聚珍仿宋”。

1920年,“聚珍仿宋体”获得了国家字体专利。次年,丁氏兄弟的书局被中华书局并购,包括各种已铸成的铜模铅字。随后,中华书局使用“聚珍仿宋体”印制了大型古籍整理丛书——《四部备要》,全套共有11305卷,分订为2500册。

这套丛书的问世,进一步提升了“仿宋体”的知名度。这种字体随之成为各种图书、文件等纸质印刷材料的首选。1925年,诗人徐志摩自费印行诗集《志摩的诗》,选用的就是“聚珍仿宋”字体编排,线装制作。

可以看出,在民国时期,“仿宋体”曾迷倒众多文人雅士,引领了一股印刷设计的时尚潮流。

到1929年,这种字体最先被引入日本名古屋的津田三省堂。之后,东南亚的中文书籍印刷也开始普遍采用仿宋体。

当然,丁氏兄弟并非没有竞争者,但他们的技术和规模让“聚珍仿宋体”最终胜出。一直到上世纪初,以“仿宋体”铅字排印书籍已成为惯例,直到激光照排印刷技术出现。

由此可见,“仿宋体”的诞生经历了复刻宋代雕版书籍和丁氏兄弟仿写,都是出于印刷的需求。

此外,还有一种字体也是出于印刷的需要,并与宋代相关,那就是宋体。

宋代是雕版印刷繁荣的时代。在木板上反刻字时,横平竖直无疑是最省事的方式,由此诞生了“宋体”这种印刷字体的前身。不过,“宋体”的正式命名并非在明代,而是在康熙年间确定的。在敕令序文中,规定:“此后刻书,凡方体称宋体字,楷书均称软字。”

由于明代文人仰慕宋代文化,催生了宋体与仿宋体。至今,这两种字体中宋体更为常见。随意选择一个宋体字,放大到“初号”,可以清楚看到“横细竖粗”,这就继承了雕版字体的特点。如今,宋体、仿宋体、黑体和楷体是汉字印刷的四大主要字体。而香港和台湾采用的汉字标准字体也是宋体,只是在香港称为“明体”,因为它在明朝时期尤为流行。

那么,为何“仿宋体”的地位再也回不到从前的高峰了呢?

一是,仿宋体倾斜的字体易给人带来视觉疲劳;

二是,受限于“字重”,无法像宋体那样形成庞大的字体家族。

今天,在电脑上看到的仿宋字体,字体虽光滑但失去了原本的神韵。回想当年,明代文人不惜耗时耗力,也要分毫不差地“仿刻”,那才是真正的热爱。

参考资料:

【《文献通考》、《回忆中华书局》、《丁氏秦汉印谱》】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ceng-zai-zhong-guo-hui-huang-yi-shi-de-fang-song-ti-wei-shi-me-xian-jin-hen-shao-you-ren-yong-le.html

(81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