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条:必须知道!工资条背后的秘密-PPT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必须知道!工资条背后的秘密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杂志(2020年3月)、子非鱼说劳动法

转载自:山东高法

特别提醒:凡注明“来源”或“转载自”的内容均来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见解,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本号立场。

工资条是用人单位定期向员工发放的反映其工资的凭据,主要记录员工在某工资支付周期内的各项工资项目和收入总额。工资条是民间的俗称,并非正式法律术语,法律法规中通常叫做工资清单。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中,往往是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结束后,雇主依据员工考勤情况计算工资并制作工资表(台账)和工资条。工资表是员工工资汇总,工资条是针对每个员工的工资明细,员工领取工资时在工资表上签名,同时领取自己的工资条。通过银行代发工资的用人单位一般不要求员工在工资表上签名。


那么,关于工资条

劳动法是如何规定的呢?


应给员工发放工资条


原劳动部于1994年发布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第六条第三款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的姓名以及签字,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用人单位在支付工资时应向劳动者提供个人的工资清单。”《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第六项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六)劳动报酬。”


其一,员工对工资分配方案享有知情权。《劳动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第四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因此,对于用人单位制定的工资分配方案,员工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有权了解自己的工资构成和各种福利。比如,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劳动合同中必须具有关劳动报酬的条款,一般包括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支付办法,加班工资及津贴、补贴标准和奖金分配办法,工资调整办法,试用期及病、事假等期间的工资待遇,特殊情况下职工工资(生活费)支付办法,等等。用人单位制作的工资条需将劳动报酬项目体现出来,使员工能够清楚了解自己的工资结构和数额。


其二,给员工发放工资条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六条所说的“提供”,指的是用人单位向员工发放工资清单,不制作工资条或者制作了却未实际发放,都违反规定。当然,用人单位向员工提供的工资条,仅记录员工本人的工资即可。


其三,用人单位不发放工资条需承担法律责任。通常分为行政责任和侵权责任两种。关于行政责任,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并无明确规定,但在一些地方性法规中却有明确规定。比如,《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第四十八条第五项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以对用人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五)未向劳动者本人提供其工资清单的。”《江西省工资支付规定》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编制、保存工资支付表或者未向劳动者本人提供工资清单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若用人单位不发放工资条,侵害了员工的知情权,员工可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举报,对员工造成损失的,应依侵权责任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工资条应记录的内容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六条的规定,工资条所记录的内容应包括支付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姓名及签字。这一要求并不具体化,只规定了工资条内容的基本要求。


实践中,工资条所记录的内容,一般分为基本信息、加项、减项、实发工资四个部分。具体如下:


1、员工基本信息。一般包括姓名、工号、所在部门、职务或岗位、工资发放期间(如2019年9月)、工资发放日期等。用人单位可以自定义工资支付周期,但每月至少支付一次,非全日制员工每15日最少支付一次。《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七条规定,“……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用人单位按照工资支付周期发放工资时,应同时发放对应的工资条。


2、加项。又称收入项,记录员工在该工资支付周期内的各项报酬。根据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理论,劳动报酬包括直接基本薪酬和福利薪酬。直接基本薪酬包括基本工资(也称为底薪)、有薪假工资(如法定节假日工资、年休假工资、婚丧病假工资等)、岗位工资(或职务职级工资)、绩效工资、技术资格补贴(如学历补贴、职业资格补贴、职称补贴等)、工龄工资、加班工资等。福利薪酬则包括住房补贴、交通补贴、餐费补贴、话费补贴,以及各种奖金、津贴等。加项也称为应发工资。


3、减项。减项又称扣项,记录法律法规规定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费用,如员工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及其他应扣项目,如住宿费、水电费等。所谓代扣代缴,指用人单位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从员工工资中代扣相关费用并上缴至相应征缴机关。《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工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一)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二)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三)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四)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的其他费用。”


职工社会保险是指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即俗称的五险。2019年3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的意见》(国办发〔2019〕10号)规定,将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合并实施,生育保险基金并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一征缴。至此,职工社会保险由“五险”变成了“四险”。


关于社会保险费的扣减问题:其一,用人单位只可扣减员工个人承担部分,单位承担部分由单位自行负责。其二,《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职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因此,用人单位只可扣减养老、失业、医疗(含生育)“三险”的费用,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承担,员工无需负担。


此外,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的用人单位,全国大部分地区未规定不可从最低工资中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但部分地区则不允许扣减这两项费用。比如,《安徽省最低工资规定》第十条第三项规定,“在确定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是否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时,下列项目不计入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依法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4、实发工资。实发工资又称应得工资,即员工实际应得到的劳动报酬,实发工资和应发工资是对应概念。一般来说,应发工资减去扣项,所得差额即为实发工资。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以法定货币支付员工实发工资,不得以实物或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


工资条对员工的作用


对员工来说,工资条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清楚了解自己的工资结构和数额。工资数额通常是根据工资结构进行计算的,对于不明的项目或数额,员工有权查询和核对,用人单位应予释明。2019年1月1日最新修订施行的《个人所得税法》第十条也规定,“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并向纳税人提供其个人所得和已扣缴税款等信息。”个人所得税属于代扣代缴项目,用人单位代为向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个人从其收入中代为扣除,并上缴税务机关。用人单位代扣后,应当向缴税人提供已扣税款信息,通常在员工工资条中载明。《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应当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缴费个人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所在单位从其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不得减免。”可见,用人单位扣除员工工资的,必须有法律依据,不得无故克扣,扣除的项目和数额应在工资条中体现,不得遗漏。


其二,可以作为确认劳动关系的证据。当员工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时,工资条即成为重要证据之一。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第二条规定,若劳动关系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可作为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凭证。


工资条可以是纸质版或电子版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姓名以及签字,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


何谓书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用文字表达的(区别于“口头”)。” 民事法律行为的书面形式指以文字有形地表示所载内容的方式,书面形式的核心在于文字的表现形式,包括传统的书写方式和电子形式。②《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书面形式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民法总则》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 因此,书面形式的工资条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但必须以文字形式记录工资项目和金额,并发放给员工。


毋庸置疑,我国长期以来各行各业多采用纸质版工资条,用人单位用电脑制作后打印成纸质版发放给员工,至今纸质版工资条依然是多数用人单位的主流做法。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改用电子版工资条,发放渠道灵活多样,如钉钉、电子邮件、QQ、微信、手机APP、企业内部办公平台等,只要能详细记录员工的工资项目,均可采用。因其便捷、高效、环保等优点,电子工资条成为未来趋势,被广大用人单位接受和采用。


然而,电子工资条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一些弊端,纸质版工资条一般以员工签收为准,电子工资条则不要求签收。如何顺利发放给员工,确保员工及时收到,这是用人单位需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用人单位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事先充分公示,在规章制度、劳动合同、入职培训、日常会议等均应载入电子工资条发放的内容,保证每位员工知晓用人单位的这一管理政策;二是确保员工能及时收到电子工资条,发放时间要准时,比如固定每月某一天发放,接收渠道畅通无阻如设置接收密码,员工必须知晓密码;三是确保全体员工均能收到,有些单位部分员工未用智能手机、不懂电脑、不上网甚至不识字,这类单位不宜采用电子形式发放工资条,应使用传统纸质版。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bi-xu-zhi-dao-gong-zi-tiao-bei-hou-de-mi-mi.html

(81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