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著名美国平面设计师、字体设计大师Ed Benguiat在新泽西州家中去世,享年92岁。与他有过密切交集的《纽约时报》、纽约视觉艺术学院都纷纷发出讣告追念。
Benguiat是美国平面设计协会AGI成员、纽约字体指导俱乐部(Type Directors Club,简称纽约TDC)前任主席,一生设计了600多种字体。1989年,他因在字体设计方面的杰出成就获得了纽约TDC颁发的Gold Medal for Excellence奖章,1990年又获得由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大学颁发的Fredric W. Goudy奖。这位设计师对字体设计行业的贡献仍历历在目,Design360°在这里和大家简单回顾他的设计生涯。
*1920s-1940s
从爵士乐鼓手转向学习设计
Ed Benguiat于1927年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一个普通家庭中长大。母亲是红十字会的司机,父亲是曼哈顿下东城Bloomingdale’s百货公司的设计总监,9岁的他所拥有的最多玩具就是来自父亲的钢笔、画笔和制图工具。
2岁的Benguiat
直到10岁时收到父亲送的一套爵士鼓以后,Benguiat迷上了打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空军团服完兵役后,他再次捡起爵士乐手这个身份,与Stan Kenton和Woody Herman等乐手组成合奏团一起演奏,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爵士乐手,全心投入寻找在纽约的各种地下俱乐部和酒吧演出的机会。
直到一次去音乐家工会缴纳会费时,Benguiat看到正在参加礼拜仪式的老人后联想到自己的未来可能也是这副模样,转念决定成为插画家。他当时演出所在的俱乐部位于第五大街附近,大街上有一所艺术工作坊的标语写着“Be an Artist” ,这吸引了他向新的领域展开尝试。在这所Paul Standard旗下的广告艺术工作室学校,Benguiat尝试了绘画、排版、设计、字体和书法,重新跟上父亲的步伐走上了设计的道路。
TDC采访中Benguiat提到在纽约演出过的俱乐部3DEUCES
在TDC的采访中,Benguiat表示自己看到了早期的音乐生涯与后来做设计之间的联系。他说:“音乐对我来说便是按照正确的顺序放置音符,使它们悦耳,平面设计也是如此,需要按照正确的顺序放置事物使它们看起来令人愉悦。”
*1940s-1960s
毕业后为《纽约时报》重新设计LOGO
毕业后,Benguiat在各种出版社、工作室和广告公司担任设计师。随着经验的累积,他在1953年得到了担任时尚杂志《Esquire》副视觉总监的机会,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
1962年,他加入了最早一批使用摄影技术生产商业字体和刻字的字厂Photo-Lettering Inc.,担任版式设计总监,为其设计了400多种字体,并为各种类型的客户设计或再设计字体LOGO,福特、雅诗兰黛、AT&T、《花花公子》等都是他的合作对象。
Benguiat曾参与福特、奔驰LOGO设计
1967年,《纽约时报》当时的艺术总监Louis Silverstein被赋予重新调整报纸标头的任务,那时他在方格纸上重新绘制了新LOGO,并聘请Benguiat完善这个设计。这个为《纽约时报》重新设计的LOGO也让Benguiat为更多人所知。
《纽约时报》再设计手稿
Benguiat并没有按照艺术总监的想法完全改变这个LOGO的设计,而是选择对其修复并在细节上进行改版。他觉得LOGO本身已经太具标志性,如果更改它的话将没人认出它,因此接受这点并修改它,是Benguiat认为的最佳选择。
手工绘制LOGO出身的Benguiat,常需要一年的时间去发展一款字体,这种切身的设计经验,也让他对字体的复杂性有了更多层次的理解。纽约时报的编辑Neil Genzlinger形容道,“Benguiat了解一个成功的设计不仅关于单个字母的造型,而是更多由字母之间的间距决定。而且他知道,当字体被放大到广告牌大小时,计算机屏幕上看起来不错的内容可能无法起到相同的效果。”
*1960s-1970s
一边设计一边教学
推动字体走向市场
1960年代中期,Benguiat开始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任教,长达近50年。正是他在字体设计和LOGO再设计方面的成就和对教学的贡献,使他成为行业中备受尊敬的人物。不过,Benguiat对设计界的影响并不只停留在设计的部分,他也参与推动了字体走向市场,被更多行业所重视并使用。
Benguiat在进行教学
1971年,Benguiat加入了由设计师Herb Lubalin、Aaron Burns和Ed Ronthaler组成的公司——The International Typeface Corporation(国际字体公司,简称ITC),和ITC共同开启字体生产行业。ITC是市面上第一家为字体设计师提供服务的公司,他们也是最早一批有意将字体设计向市场推销的设计师。
在这里工作期间,Benguiat设计了一系列经典字体,包括Tiffany、Benguiat、Benguiat Gothic、Souvenir、Korinna、Panache、Modern No. 216、Bookman、Caslon No. 225、Barcelona、Avant Garde Condensed等。成为副总裁后,他与Lubalin又合作创建了ITC备受赞誉的杂志《U&lc》。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收藏档案中的Benguiat字体设计手稿和手册
1975年至1977年期间还有一个有趣的花边新闻,那时生活在纽约的Benguiat常与电影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在同一家新泽西餐厅用餐。有天早上艾伦向Benguiat询问应该为自己即将上映的电影搭配什么字体, Benguiat给他推荐了一款并非自己设计的Windsor字体。从此之后,Windsor就一直被用于Woody Allen的电影中。
*1970s以后
从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标题到《怪奇物语》片头字体
随着字体设计在不同领域的推广,由Benguiat设计的字体开始出现在各种电影的标题设计中,比如1968年的科幻片《人猿星球( Planet of the Apes)》、1972年的《超级苍蝇(Super Fly)》和1997年由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导演的电影《危险关系(Jackie Brown)》。
《人猿星球》《超级苍蝇》《危险关系》电影片头或海报中的字体皆出自Benguiat
不过Benguiat在ITC期间创造的最受欢迎的字体,应该是1978年首次发行的ITC Benguiat。
ITC Benguiat设计手稿
那时Benguiat本打算创作出一款漂亮且易读的字体,但在1980年代初,这款字体受到了著名恐怖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喜爱,出现在他早期大量小说封面的标题上,从《魔女嘉莉》《闪灵》再到《IT》...这些将ITC Benguiat用在封面标题的小说不仅被大量书迷收藏,也为这款字体赋予了一层专属的惊悚气息。
斯蒂芬·金小说封面
近年来,建构在80年代风潮及故事上的美剧《怪奇物语(Stranger Things)》再次选择了这款字体用作片头和标题设计。这部美剧以不同的方式和风格重新设计使用它,也让ITC Benguiat字体再次回到大众视线中,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了这位设计师。
Benguiat曾表示,字体在1980年代流行起来并不困难,因为那时大约只有15种系统字体可供大众使用。从《危险关系》《怪奇物语》等影片便可看出,这款Benguiat同名字体却并非只是80年代昙花一现的流行,而是从那之后一直流行到90年代甚至现在。
此外,1987年的科幻片《星际迷航:下一代(Next Trek:The Next Generation)》以及派拉蒙影业(Paramount Pictures)所有VHS录像带开头的版权声明,都可以见到这款ITC Benguiat字体。
《星际迷航》片头字体同为ITC Benguiat
这款反复流行并被使用的字体案例足以说明Benguiat设计的经典性,他曾谈到对字体设计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不认为字体一定是可读的。它应该是漂亮的。(I do not think of type as something that should be readable. It should be beautiful.)”对这种设计理念的坚持在强调可阅读性的字体设计世界中尤为少见。
Benguiat在访谈中曾讲过,“长时间做某事并不意味着你做得很好,它只意味着你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了。无论何时完成一个作品,我仍会有‘当初明明可以做得更好’的遗憾感(No matter when it’s finished, I still say, ‘should-a, could-a, would-a.’)。”
资料来源
http://www.typeroom.eu
http://adcglobal.org
http://www.nytimes.com
https://archives.sva.edu
https://www.rit.edu
编辑&排版 | Chips and Yogurt
校对 | Roni、Xintong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Typography%20master%20Ed%20Benguiat%20passed%20away%20He%20designed%20more%20than%20600%20fonts%20many%20of%20which%20have%20been%20popular%20since%20the%201980s.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