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石刻楷书字体风格多样,富于变化,不拘法则;刚进入楷体,点画形态丰富多变,掺杂有浓厚的隶意;字形面貌明显受到刊刻工具的影响,呈现出方整峻厉的风格。结体上也处于不定型状态,异体众多;随意增删笔画;章法上字字独立,无明显呼应、连贯;摩崖石刻文字单字、整行往往明显倾斜,符合书写生理需要,但跟甲骨文的完全随意的布局不同。 北魏前期,碑刻隶意浓厚,横画欹斜上扬且末端有波磔,撇画尾部有按笔,末梢上扬,以《嵩高灵庙碑》、《霍阳碑》为代表。中后期的墓志文字,体现出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书者文化层次较高,刻写精美、典雅,以《元勰墓志》、《元倪墓志》、《张黑女墓志》等为代表。 尽管总体风格一致,但由于刻写方式、刻手文化层次等方面的原因,龙门造像题记与同时期碑刻体不尽相同:用字混乱,异体、讹误现象比碑刻多;刊刻水平良莠不齐,有些题记跟摩崖刻石一样,明显带有顺应人书写生理特征的迹象,呈现横画向右欹侧、竖画向右下方倾斜的面貌。总体来说造像题记字形结体茂密,笔形方整,比墓志文字更充分体现出北方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情。充分表现了同一字体内部的风格形态的多样性,展示了共性中的个性。 总的说来,北魏时期楷书体势始定,没有出现很多的“清规戒律”,此时的书家有更大的创作空间;社会处在动荡、融合时期,用字本身就比较混乱、自由;人们书写时会受到前代诸多字体的影响,会残留以往的书写习惯,有篆、隶意味及某些篆、隶的笔形特征(这一现象我们从六朝写经墨迹中也能清楚看到);书者、刻者文化程度较低,社会地位也低;社会动荡,书刻匆忙;加上北方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情,不善精雕细琢等等。所有这些,也许是造成北碑文字面貌特殊的原因吧。 千百年来,不衫不履、形貌独特的北朝元魏石刻字体引起无数文字研究者、书法爱好者的兴趣,于是书法史上有“破体”、“魏体”、“新魏体”等名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从颜之推到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刘熙载等等,纷纷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时期字体风格、用字现象进行评价,或扬或抑,褒贬不一;还有今天为我们所熟悉并经常使用的、与北魏字体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电脑“新魏体”等种种现象,说明北魏石刻文字的字体问题是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汉字字体发展史上有独特的地位,值得我们深入加以研究。 书法大气象是一个公益性书法交流平台,部分文章推送时未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妥善处理,谢谢! |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How%20did%20Wei%20Beis%20changeable%20font%20style%20come%20into%20being.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