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ppt:俞敏洪的“教师读书论”是否痛击了你?其实读书是教师一生的标配-PPT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俞敏洪的“教师读书论”是否痛击了你?其实读书是教师一生的标配

  • 引言

——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们很多中国的中小学老师,一年都不读三五本书,而且一辈子就只教你一点点东西,不断地重复,自己就被掏空了。所以我们就会发现有不少中小学老师到最后知识面很狭窄,他们远远没有能力把当代的中国学子教好……”

这是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在最近一次直播中,对中小学教师的读书状况进行的批评。这话一出来,顿时在网上炸开了锅。

有人说俞敏洪是教学生如何考试的,根本不了解学校教师的教学,没有发言权。理由是学校老师每天忙着备课、上课、教研、管理学生……哪里有时间读书?

果真如此吗?作为一个已经教书10年的我来说,我觉得俞敏洪说的可能会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有个同事,给我们上了一次极为尴尬的课。那天学校搞“随时推门听课”活动,我们几个同事随机进入了教室后门时,她刚好上《阿房宫赋》。

讲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时有个学生突然问,“楚人”是谁,为什么“楚人”是特指“项羽”?

这位老师不知道由于紧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竟然当堂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就差了把她“轰”下台了。

而我们也发现,整堂课她竟然是念PPT里的内容上课的。很明显,她备课不充分!最根本原因,课外阅读量不够!

后来深入了解,发现她自诩为名牌大学毕,平常除了看参考工具书,其他时间基本很少阅读系统的教育教学类书籍,更别谈读文学类这些有深度的书籍了。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在告诉我们,只有读书,才能获取知识,才能使人明智。

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生就能“学”好的。“教”之前教师要有有大量的知识输入,才能有选择地输出给学生,让学生学有所用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修行,我认为教师更要将读书当做一种习惯。换句话说,读书才是教师一生的标配!

欧阳修说: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现代社会,每个人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教师单纯地在课堂上教,以让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式,已然不能满足学生求知欲。

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方法,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如若一味地使用多年前掌握的熟悉的老套教学方式,教与学只会适得其反,甚至教与学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矛盾,比如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

有个老教师,十几年前大家都觉得他很厉害,因为他可以把一整本教材完整地背下来,进课堂时就可以“空手”上课。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他能一字不漏背下来,大家都被他这种惊人记忆力所折服。可近几年,学生都反应不太喜欢上他的课,因为他的课枯燥难懂,教学方法单一且变通不强。

究其原因,就是读书少,他以为拥有“一招”就能“走遍天下”。殊不知,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时常读书看报,至少是跟上时代的最好方法。

培根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古今中外,那些名人无一不把读书当做一种修行,一种习惯。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教师,更应该如此。

那教师应该怎么读书呢?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种:


01 多读专业的书籍,让自己的理论水平更为系统和专业

今年的“4.23”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到来前,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在聊教师读书的问题时说:

“专业化程度不高,与教师缺少高品质的专业阅读有关。”

因此,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需要储备足够的知识理论,特别是该领域专业的知识水平只有足够专业,说出来的话才有人信服,教师站在台上才能有权威。

有些教师在台上时为何总感觉不“自在”?因为他总感觉学生要怀疑老师的话。根源就在于教师自己本身的知识不够系统和专业,而导致的不自信。

比如,一个语文教师根本不懂“语文”二字,一堂课下来就知道天南地北地瞎吹,看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实空洞无比,学生学不到知识,下次课就不再认真听课。教与学不良效果就会恶性循环下去!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知识更系统、更专业?不同的人有不同方法。

美国管理学家托马斯.卡林经过研究发现:

“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只要持续不断地花6个月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和研究,就可以使一个人具备高于这一领域的平均水平的知识。”

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方法让自己变得更专业。但是,并不是说读了或说学了6个月就不用再读再学。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02 多读好书,学会读书“加减法”,然后学以致用。

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

这就是说多读书、读好书有很多重大作用。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哪里有时间读那么多书?

因此,拥有一套极为高效的读书方法就尤为重要。网上流传很多比较功利的所谓的高效读书法,可以试试,但适不适合自己,都难有统一定论。

我们可以尝试读书的“加减法”,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讲的:

“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了。

只有多读书,才能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即使读的书数少一些,但一本书多读几遍,同样能参透出更多的不同的知识。这就是“厚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读书的“加法”。

而“减法,也就是“薄读”,就是在运用时能简明扼要地“读”出这本书精髓,能抓住中心,能知其所以然。而不是为了追求书的多就“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最后一问这本书到底讲什么,自己啥也不知道。


03 读书不要盲从,要学会反思,从多个角度体验其精髓

明代于谦说得很形象: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就是说读到好书,其中语言、观点正是自己所想所言,十分认同作者思想。但是,我们读书,也应该有自己的态度,要学会反思,不要盲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倡读书态度,最好是批判的态度:

“用现实生活来检验,凡是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就取之,否则就不取。”

他对读书还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要有自己的想法,对学生传授知识时,我们鼓励学生要学会反思,有独到的见解。但我们教师自己首先在读书时起到反思的示范作用。

读完一本书,我们要反思。读完几本书,我们可以进行对比和总结,有什么优劣,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假如自己去写,会有什么不同。

因为只有学会反思,才能发现自己不足,才能进步。正如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

“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04 读书时要做笔记,并时常复习,养成习惯,方可进步。

做笔记,并不是去复述书中的内容。做笔记有很多种,可以画出作者观点,可以写出书本的思维导图,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悟……

做笔记是为了能更好地记忆,以便将来时教学的运用。我们经常对学生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们教师本身也要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叶圣陶说过:

“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多读书,但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得从书中获得新知,从而完善自己,最终促进更好的教。

这就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总之,只有教出水平,学生才会学到东西,达到这种境界,才是成功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希望每个教师多读书,悟出读书新境界!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Has%20Yu%20Minhongs%20Teachers%20Reading%20Theory%20hit%20you%20hard%20In%20fact%20reading%20is%20a%20standard%20part%20of%20a%20teachers%20life.html

(810)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