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字体分类 字体的演变和分类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字体结构经过数千年不断创造、改进而
成,有较强的规律性。
演进过程大致是:图文—象形—甲骨—钟鼎—石鼓—古文—秦系—隶书—楷书—魏碑—草书—行书—宋体—仿宋体—黑体—圆黑
体
图画文字、象形文
年代稍晚于半坡的一些陶器上所刻象形符号
距今六千年至殷周时代,同图画差不多,非常容易识别的文字。
甲骨文
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然而,它的发现却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荣发现的。
据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有十五万片以上,不重复的字约有四千五百多个,可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而有立体感,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巧。书法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董作宾曾就甲骨文书法的时代特征作了划分:
第一期(武丁),雄伟;第二期(祖庚、祖甲),谨饬;第三期(廪辛、康
丁),颓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劲峭;第五期(帝一、帝辛),严整。
以时代来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较质朴,晚期的字带有一些金文
的特点,有的字很小,但很严谨。
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后填朱,也有少数甲骨以朱墨所写而未刻。说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写后刻。从这里知道甲骨文的线条不仅有刀法而且还包含笔意,对于笔意是不容忽视的。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线条瘦劲犀利,有直线也有曲线;有单刀也有双刀。往往是中间较粗两头尖,而点画起止仍有一些方圆之法;有的直画微带曲意,线条点画显得丰富而有变化。字的结构一般呈扁长方,方圆曲线、直线组合的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竖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开。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甲骨文已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商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
钟鼎文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
以,钟鼎文 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
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
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
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 116)。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
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 32 行,497 字,
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
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
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石鼓文
唐代发现周秦刻在十个石鼓上的文字,现存故宫,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刻
石文字。石鼓文已不再象甲骨、金文那样,写得字大小平均有雄浑厚朴的大度
之气。
古文汉代发现藏于孔子宅中墙壁内的经传和春秋左氏传中的文字叫做古文。
秦篆
大篆是周宣王时对古文字整理之后的一种文字,因经史籍之手。故又称
“籍文”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大臣上奏所用的文字。
大篆
是钟鼎文、石鼓、古文、秦篆的统称。字体粗犷有力,厚重古朴,行款已趋向线条化,规范化。大篆是秦代以前通用的一种文字。周宣王时的《史籀(zhòu)篇》就是用大篆书写的儿童识字课本,因此大篆也叫籀文。因为大篆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所以很多字与甲骨文很相似。
小篆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中国,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字”以秦篆为基础而出现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字体均圆整齐,上紧下松,布白匀称,带有图案的装饰美。
小篆当以秦刻石为代表。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言:秦始皇曾经在东巡中立了六块碑刻。今所存者仅《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两种。秦刻石传为李斯所书。
《泰山石刻》为前 219 年时所刻,原石毁于清乾隆五年(1740)今存十
字,其书与大篆比较,笔画俭约,结体更为规矩典雅。
《峄山刻石》今所传者为宋郑文宝所摹刻,峄山翻刻甚多,而尤以郑氏为最精。以上诸碑是秦篆的典型,其特点是用笔匀净挺瘦,提笔疾过,圆融峻 整,其笔法又如玉筋、钗骨,所以秦篆又称“玉筋篆”秦刻比《石鼓文》、
《秦公簋》简化,而且结束了六国文字混乱的局面
隶书
相传秦始皇时,有个叫程邈的小官因罪入狱,隶书是由篆简化演变而出来的,为了简捷速写,变篆书圆转的笔划为万折的笔划,汉代盛兴,后世学隶书以汉碑为典范,用笔方中有圆的变化,端庄古雅,左右舒展,有均衡美。
汉朝自公元前 206 年高祖建立天下,经过 60 余年的治理,出现了“汉武”
盛世,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得到了长足进步,造纸术的发明,对文字的发展,
影响深刻。西汉初,朝廷就把隶书定为学童应试的内容之一,成绩好的可以做
官。当时的“史书令史”,就是擅长写隶书的官职。汉人称汉隶书为“史
书”。据班固《汉书》记载:元帝“多才艺,善史书。”孝成许皇后“聪慧,
善史书。”隶书的重要特点是笔画平直、结构方正,几种笔画较为固定,为汉
字书写定为不变的形态。
再有就是改造合体字的偏旁,并使它固定统一。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偏旁和原独体字一样,位置也不太固定。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做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同时又把许多原来不同偏旁的篆字固定为同一偏旁,如“英”、“樊”、“莫”、“真”、“奠”等字,原篆字字底皆不相同,隶字把它们统一为“大”字底。又“泰”、“秦”、“春”、“奉”等字也是隶变后才统一为“夫”头的字。
这样就使得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日益发展的要求。
隶书的定型也有自己的发展过程。从大的方面说,隶书有秦隶和汉隶的区别。秦隶的形体,从出土文物中的权、量器的诏版上还可看到一些特点。这时隶书结体还是纵势长方的,字的大小不拘。有人称此隶为“古隶”,西汉初期沿用这种字体。
隶书随着时代而逐渐改易,到了东汉,形成了定型的汉隶。特别是到了汉恒
帝、灵帝时期(公元 174~189),汉隶达到极盛时期。汉隶定型的字体,主要是指此时期的字迹。
定型的隶书在书法上形成了自己风格。在用笔上方、圆兼用,藏锋、露锋诸法具备;在笔画形态上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特点,长横画有蚕头,有波势,有俯仰,有桀尾;体势上,由纵势变为正方,又变为扁方的横势;结构上,中官紧收,笔画向左右开展,呈左右对称的“八字形”,故有汉隶“八分”的说法。
隶书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行、草。所以隶书在书法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隶书到东汉时期已发展成定型的隶书,成为法度森严的官定的标准字体。这一时期留下来的隶书字丰富多采,尤其东汉时期盛行树碑立传,所以留下碑版最多,也最精湛。
所谓“碑”,在古时是宫、庙门见识日影及拴牲口的长方形石头,秦代在石头上镌刻文字,作为纪念物或标记,或刻文告等,秦代称为“刻石”,汉代以后即称“碑”。
魏碑指北魏时期的石刻,属于楷书,魏碑是把汉字由隶书向楷书的演变过程
中,表现了艺术上大胆的革新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特点:品类繁多、风格
各异我体不备。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因是字体的楷模所以叫楷书,标准,正规又叫正楷。西汉开始萌芽,经过东汉,唐朝兴盛。一千多年来唐楷一直做为汉字的标准字体。特点:形体方正,笔划平直,规矩严谨,丰满秀丽。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
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
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
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
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草书
有大篆、小篆、古隶、今隶的草书。草书专门发展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字
体,是从汉代开始的,由汉至唐是一度极盛的时期,形成了章草,今草、狂草
和行草。它既具有自身的规律,又能抒发自我的情怀。今草是草书的主体。它
们笔势连绵回绕,痢约为本,点画相连,态势飞动一气呵成。特点:节奏强
烈,行云流水,舒坦。
古(章)草书到魏、晋之间(应在行书出现之后),又在逐渐起些变化,
其意向与发端(群众中来的)是要摆脱隶体,便于书写,到书家手中——也就
是规范化了的变体,则有过渡到后来变成今草的过渡形式,“草藁”书的出
现,其流行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按羊 欣《采》文中一条云∶“河东(今山西省)卫觊字伯儒,魏尚书仆射,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草体微瘦而笔迹精
熟。觊子瓘,字伯玉,为晋太保,采张芝法,以觊法参之,更为草藁,草藁是
相闻书(尺犊)也。”“觊法”究竟是如何的一种样式,已不可知,瓘书则
《淳化阁帖》卷二中传撫有“顿首州民”一帖(米芾、黄伯思均未评为伪
帖),其书体大略同于古(章)草而减去了波势——也就是减去了隶笔了。其
他还见有由吴入晋的陆机书的《平复帖》墨迹(机为“吴士”,当然可能东南
书体中另有一个系统,不敢说他定受卫瓘的影响),又楼兰出土的许多魏晋木
简中的草体字也大都相近,从蜕变的情形来看,这是时代的自然趋势,不是由
一二人的意志来决定的了。
今草(包括行草在内)的确立,王羲之不愧是一位使它规范化、美化的重要家书,也是无可否认的。“今”草出现以至确立,其时间则在东晋中期了,其规范化、美化的代表书家,根据六朝文献和传世字迹(主要是唐代的勾填和宋代传抚善本)中我们所知道的则是王羲之、王洽等人。
行书 产生于汉末,介于真书和草书之间的种字体,兼有楷书字形易识,又
兼草书书写快捷之长,所以至今与楷书一样成为常用字体。相传是刘法升所
创,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其特点:行笔劲速,节奏轻快,点画流动,用笔
活泼。
宋体 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刻字在楷书体上产生了一种横轻直重,阅读
醒目的印刷体,后称宋体。到了明宋代演变为笔划横细坚粗,字形方正的明
体。当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坚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如职
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等都采用这种字体。特点:横细坚粗,“撇如刀,点如
瓜子,捺如扫”笔划严谨,带有装饰性的点线,字形方正典雅,严肃大方,是
美术字体之首。
仿宋体 出现笔画粗细一致,讲究顿笔,挺拔秀丽,适合手写体的仿宋体,当时称为新宋,宋体又称为老宋。是现代宋体的一种。特点:字身秀长、宋楷结
合、横斜竖直、粗细一样、间隔均匀,起笔顿顿,落笔顿顿。
黑体清末萌芽 57 年简化字体后定形。笔划横平竖直,粗细一致,笔划较粗,方头方尾形成方黑一体而得名,又称方体。特点:由宋体结构,笔划单纯,相互大方,醒目粗壮。
圆黑体由黑体演变而来,方角变圆角,方头变圆头,点、撇、捺、挑、勾略带
弧,并稍加长。笔画的方粗和粗圆,虽然字形一样,所取得的效果确各异。粗
方是厚重平板之感;粗圆呈厚重而灵活的格调。因此,印刷术上出现圆黑体,
具有较强的冲击力,给人圆润活动之效果,又有时代感。
现代美术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美术字体层出不穷,就不一一赘述了。
文章为用户上传,仅供非商业浏览。发布者:Lomu,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aogebangong.com/articles/detail/Classification%20of%20Chinese%20characters%20and%20fonts.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