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祠斜挂在蜿蜒的护城河上,几座斑驳的建筑仿佛是落在护城河枝头的几只鸟儿,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尽管一千多年了,游人依旧在倾听。
在包公祠里漫步,我总有一种感觉,一千年的包公祠只是包公一个人的荣耀,却很难说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因为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名义的纪念碑,其实都是一枚针,用一个个逝去的名字作线,缝合一个,一个民族的伤口。
如果没有战争,如果没有伤口,遗落在地上的这些建筑,我们或者叫遗址,或者叫故居,都是文化留下的脚印。
对包公亦是,对包公祠亦是。
如果包公不把精力用在惩治贪官污吏上,而把所有的时间、才华和精力都用在研究学问或者辅政上,也应会另有一番作为。
可叹的是,他的一生大都用来擦洗世间贪腐的污垢,他成了清扫人类欲望垃圾的清扫工,他仿佛是一个永远向风车宣战的堂吉诃德,他挥舞着自己的理想,尽管他知道风车的旋转,根子不在车,而在风,然而当他无法对付风的时候,他也只能对风车宣战,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即便是这样的包公也是被演绎的。
世人传说他是由嫂子养大的,只有这样,当他铡自己的侄子时,才有一种英雄的悲凉。事实上,他29岁那年就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然而,恋家的包拯奏请皇帝把他改任为和州监税,父母还不愿意离开老家,包拯索性把官给辞了,安心在家陪父母,二老离世后,他守孝3年,守孝结束,他不愿离开父母的灵地,又在家里呆了两年。
在我国的民间传说中,故事的主人公确实不乏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故事的发生也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人物活动或事件的发展也常常与某些历史及社会现象相映照,但几乎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虚构的。
老百姓把自己美好的愿望通过民间艺术的概括而依附在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之上,这也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吧。
我们喜欢的包公,就是这样被传说雕塑而成的。他宛如草原上的一个敖包,每一个从他身边走过的人,都把自己对清官的理解和希望的石块堆在他的身边,于是他成为一个地理的标志,一种指引。
当人们说包公“日审阳间,夜审阴间”,无非是说包拯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的黑暗、百姓的无奈,照出了人们对刚正不阿的清官的期盼。换句话说,包拯已经成了人们心中正义和智慧的化身,和真实的历史人物已经相去很远了。
梦想能够成就一个民族,但传说只是一盏纸灯笼,我们并不能够拎着它走多远。
一千年之后,贪腐依旧未绝。可见欲望这种植物,是生命力极强的,风一吹就生,雨一滴就长。
于是,冰冷的包公雕像仅仅是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丰收田野里的稻草人,即便它日夜站在那里,又怎么能吓走那些疯狂的山雀呢?
千百年来,包公祠一次次地被历史掀开,被岁月掀开,人们想从中找到什么,可人们又能从中找到什么?千百年后,如果我们还依旧祈盼一个所谓的清官,如果我们还不能用制度筑起一道道雄伟的理性的长堤,那么欲望的洪水依旧会爬上来。
就让包公祠在宁静的时光里灿烂吧,让包公祠仅仅是一个名人的故址,是一个文化的遗痕。让我们从这里走过时,不是从一种沉重中走过去,而是从一片风景里走过。
静静地守望在这里的包公祠,仿佛只是一滴历史的眼泪,充满了惋惜,充满了眷恋,更充满了启示。
(选自《人民日报》)
【推荐语】 怀古之作常常意在讽今,但是作者先对“古”产生了质疑:清廉的包公很可能是被人们演绎的,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人们心中正义和智慧的化身,和真实的历史人物已经相去很远了”。因此,包公祠作为一个象征是无法对今天的贪腐起到什么实际的作用,因为欲望根植于人性深处,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由此得出他的观点:现今治理贪腐必须依靠制度筑起的“一道道雄伟的理性的长堤”。文章先破后立,虽然讨论的是反腐这样严肃的话题,但并不枯燥,反而让我们在随性自由灵动的文字中展开了深刻的思考。标题也拟得很有意思,值得我们学生效仿。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q03wnt03q0xk.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