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在学习、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有无学习兴趣,是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习的前提。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在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有所收获,前提是培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出对学生学习思政课兴趣的培养要把握结合点、兴趣点、情感点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以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途径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的。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教学成效的一个关键问题。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传统的刺激反应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要有主体的主动性”。这就精辟地强调了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只有依据学习规律激发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形成教学的真正统一。兴趣,是一个人爱好某种事物的一种带有肯定情绪的意识倾向,人的兴趣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并得到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也绝不是主观自生不可改变的,而是在学习和实践中产生和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有些学生不喜欢政治课,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现象也是可以改变的。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采取各种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然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取得教学的成功,就必须使自己的教育对象对政治科的学习感兴趣。而这种爱好、兴趣需要教师培养和激发。
当前,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空洞说教,不注意发扬教学民主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它应该同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考试方法的改革同步进行。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最关键的一步是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没有这个前提,教学改革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呢?教学实践证明,要抓住三个“点”,即“结合点”、“兴趣点”和“情感点”。
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握“结合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运用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这样才能避免脱离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课讲成纯理论条条的错误倾向,做到“基本理论不能空,联系实际不放松”,使学生不仅学到理论知识,而且感到学了真能用。只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这是许多教师正在探索的问题。
笼统地说思想政治课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人们不会有异议,但涉及如何贯彻的具体问题,却各有各的作法,认识往往不完全一致。要正确处理好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并非是件容易的事,任务相当艰巨。
首先,要全面理解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一方面,掌握理论是联系实际的基础,必须学好理论,另一方面,联系实际是学习理论的目的和途径,学习理论不能脱离实际。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始终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际各处于特定地位,各有其特殊作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学习理论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理论,这就要求教师考虑联系哪些实际和怎样联系实际的问题。一般来说是运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理论,是强调联系实际以说明理论。当然要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这样效果比较好。例如,运用学生已知的历史知识、地理概况、文艺形象及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来说明有关理论;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社会实际、较易理解的社会现象,帮助他们领会有关理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掌握理论以后,如何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联系实际时,不是联系学生已经“懂”了或“信”了的问题,而是注意联系学生还不明白、还有怀疑的问题。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很多,可以说包罗万象。而思想政治课,只能针对那些同教学内容有关的重大社会实际和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热点”问题,重点加以分析说明。这样联系实际,才是“有的放矢”或“以矢射的”,学生才会感兴趣。
在《哲学基础知识》的《前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先讲一点世界观常识,然后联系一两个人生观问题的方法。例如,讲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联系青年怎样适应社会;讲规律客观性原理,联系自由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讲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联系奉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具体到每一课教学,可将内容分成两大部分,即基础知识部分(政治理论内容)和联系实际部分(思想教育内容),然后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在“社会意识与价值观”的教学中,首先讲清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
二、科学味性结合,寻找“兴趣点”
教学必须注意科学性,同时,还必须使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在教学中缺乏趣味性,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将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实际上,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有助于他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时,他们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和乐趣。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目的也是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所以,两者结合起来并不困难,问题在于教师是否肯下功夫。
如在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量变和质变”一节时,教师先讲一个数学现象,三角形是怎样变成线段的?在黑板上画一个图,线段OA绕O点顺时针旋转,留下一个半圆的轨迹,半圆上任何一点引出与A、O连线都可以构成三角形,相邻两个三角形变化很小,这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在哲学上叫做量变。但是当角AOR达到180°时,三角形就变成一条直线了。这是根本性质的变化,哲学上叫做质变。这说明质变不是一下子发生的,而是由量变逐步积累起来,达到一定限度才发生的。学生听完后,觉得很新鲜,顿时把注意力就吸引到质量互变规律上来。然后,再利用化学课学过的知识,讲解元素周期表,以第三周期中的元素变化为例,说明原子核电荷数的量的变化,元素的化学性质也跟着变化,从钠元素到氯元素,金属性质逐渐减弱,非金属性质逐渐增强,由金属元素变为非金属元素,一直到氩变为惰性元素。元素周期表上的变化,具体而生动地说明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最后再将这条规律用于治学、立业和修养等方面。
又如在讲“什么是形而上学”这个问题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上,“盲人摸象”、“刻舟求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三个成语,让学生分析其含义及从中受到的启示。显然“盲人摸象”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刻舟求剑”是看不到事物在运动、发展,犯了静止地看问题的错误,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孤立地看问题。最后,归纳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片面的、静止的、孤立地看问题。
以上这些课比较好地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显得生动活泼,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深受学生喜爱。
由此可见,科学性与趣味性很好地结合,寻找“兴趣点”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但要注意趣味并非是外加的东面,主要存在于科学文化知识之中,要靠教师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要使教学吸引学生,教师除了深入钻研教材外,特别要在平时广泛搜集、积累可供教学用的各种资料。例如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以及能开阔学生视野的丰富知识等。收集一些剪报,加以分门别类整理好,写一些教学卡片,买必要的工具书、参考书,还可以上网查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等。这些都是教学的准备工作,只有做了充分的准备,才能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特点,组织每节课的教学,讲授知识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把那些抽象的理论加以理解掌握。还要说明一点,趣味性主要是指增强教学内容本身的趣味性,要到教材中去寻找。如果背离教学目的和内容的要求,也就是脱离科学性。片面追求生动,用趣味吸引学生,甚至迎合一些学生不恰当的要求,这是哗众取宠的心理在作怪,必然会走向庸俗,千万要不得。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抓住“情感点”
师生关系不仅是一种教和学的关系,而且是一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满足人们的交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既是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需要,又可以形成一种心理气氛,使师生这种人际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而情感是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器,教师的情感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还体现在整个教学生活的师生关系中。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热爱,它像是春风宜人,又像是催化剂,鼓励着学生努力奋进。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爱戴之情;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激发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爱护。互感互勉,教学相长。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政治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师生之间建立纯洁的情感关系,有助于学生积极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要抓住“情感点”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心他们的成长,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以博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提倡师生平等。因为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谈得上交流思想,才有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可能。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平等交流”,也就是与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以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平等是团结、友爱、互助的前提和基础。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具体方法有多种多样。例如讨论式、对话式、评议式、辩论式等,但归根到底是要改变简单灌输、空洞说教的方法,采用一种朋友式、平等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也是新时期所要求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师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样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例如,我校高二年级在学习人际关系时,有一位同学从分析“人”与“众”这两个字的关系入手,形象地说明人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人处在人之中,见地很有独到之处,对教师的启发很大。对这些有见解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鼓励。
教师在平时要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注意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善于捉摸他们的心理变化,师生关系才能亲切和睦。例如政治课常常安排在上午第四节和下午第二节。怎么能使学生上课集中精力注意听讲呢?在讲课前,教师可先向学生表示慰问,因为学生已上了好几节课,辛苦了,请同学们再坚持一下。这种商量口气充满着关心的情意,使学生感到老师很体谅他们,上好课的劲头就来了。下课不拖延时间,学生会很高兴,否则就会影响他们休息。再如,学生是比较注意分数的,这不是坏事,教师要理解他们,每次大小考试的卷子我都发给学生,请他们检查阅卷是否有误。即便是一两分之差,也要认真改正。学生愿意听鼓励的话。无论在哪个班上课,教师都应尽量挖掘该班的积极因素,进行表扬鼓励,少批评、训斥,更忌以他班之长挖苦本班。因此,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及做思想教育工作会带来十分有利的条件。教师要理解学生就是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特点,正确对待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信任学生,就是相信学生的绝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的,即使犯了错误,也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相信他们能够改正。学生由于被教师理解和信任而亲近教师,进而容易接受教师的帮助、教育,使他们在品德和学业等方面不断进步。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如果教师缺乏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忱,过于呆板、严肃,甚至动不动就跟学生发脾气,就会阻碍师生间感情的交融,影响教学效果。“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己的科学人生观、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模范行动影响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师表和楷模。
因此,对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的培养,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握“结合点”;科学性、趣味性,寻找“兴趣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抓住“情感点”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方道霖.中学政治课的回顾与思考.北京教育出版社.
[2]吴松年.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经济科学出版社.
[3]郑和钓等.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pzyvw000l0xc.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