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的涌现,而教育责无旁贷地应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作为跨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在引导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角色
开展创新学习,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正如陈至立所说:“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的滔滔不绝地讲述,只管“摁下牛头强喝水”,大搞“一言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要把自己的教育对象看成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装知识的袋子,更不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加工成的各种成品的原始材料。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转变角色,要由原先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 ,让课堂上的每个“演员”都能开动脑筋,主动表演。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人迷。”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激发学习兴趣,方法多样,要因事、因人而异。因此,我根据课文的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置情景,尽可能把语文教学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我先用一组图片,带着学生走近世界文法遗产,最后一张图片定格在中国北京的圆明园。然后通过图片文字让学生了解她、目睹她昔日的辉煌,接着插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视频片段……在这样情境中,学生的情感很快被调动起来,学习气氛异常高涨,学习兴趣分外浓厚。
三、巧妙设置疑问,唤醒探究欲望
教学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当好“导演”,就应该花精力设计提问,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在问题的设置上,应减少那种肤浅的、印证标准答案式的提问,而应力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结局是写于勒沦落为一个衣衫褴褛、满脸皱纹的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带着他们的女儿躲开了他。我讲完这个结局后,提问:“假若于勒西装革履、腰缠万贯而归,能不能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呢?你能以《于勒回来了》为题,描述于勒发财以后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行及菲利普夫妇见钱眼开的情景吗?”在这样的设疑中,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他们的探究欲望也被唤醒,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启发学生想象,训练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实践告诉我们,当代初中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中,我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如:在教学散文《春》时,我首先让学生谈谈春天到来时大自然中的变化,然后在配乐范读课文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老师的朗读在脑子里想象一幅幅的画面,教师用抑扬顿挫、娓娓动听的语调朗读完毕,同学们都还沉浸在春天的美景之中,再让同学们进行交流,很快同学们就描绘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人们活动五幅春景图。最后让学生想象“娃娃”“小姑娘”“青年”的特点,对结尾三个比喻句进行分析,春天的美、新、力的特点就出来了。整堂课同学们始终融合在春天的意境中,学习情绪高,兴趣浓,表现积极,气氛活跃。这样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五、引导学生质疑,展示创造能力
“学贵在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在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教者设疑,学生解疑。这样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习惯于坐等答案,久而久之,就形成思维惰性,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许多老师深知此弊,便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给他们提问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的去质疑。以指导学生学习《愚公移山》槔,文中对愚公作出了高度评价,愚公也因此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挖山不止的精神更深入人心。但是,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愚公及其精神呢?我鼓励学生大胆的去质疑,于是,学生对此提出了不少疑问。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①愚公果真“愚”吗?智叟果真“智”吗?②搬家比挖山好吗?挖山比搬家好吗?③愚公的行为值得赞扬,还是他的精神值得赞扬呢?他的行为能感动到上帝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不作任何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鼓励学生相互质疑和研讨,让学生自己做出自己认为最恰当的答案。大家一致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行为方法不可取。智叟十分精明,但不能作为回避困难和耍小聪明的借口,否则还不如愚公那样“愚”得可爱。
六、开展实践活动,张扬学生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有了创新兴趣还不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必须依靠自我展示等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实效。创新的思维方式也只有通过自我展示等实践活动才能发展、巩固和完善。我在处理教材时,对于议论文,就常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遇到《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文时,我就尽量让学生参与表演。如教《皇帝的新装》,可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多个表演小组,小组的成员分别扮演皇帝、老大臣、内臣、骗子、群众、小孩等角色,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台词,自己找感觉,自己设计动作,自己制作道具。在精心的准备之后,上课时由各小组依次表演。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骗子如何给皇帝穿衣服,皇帝如何扭着腰照镜子,内臣如何在后边拖着并不存在的衣裙等一系列情节表演得令人捧腹,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种授课方式虽然较传统做法而言费时费力,但效果却以一当十,因为它把创新的空间留给了学生,使其充分张扬了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
我还通过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组织课外读书活动,办墙报、小报,举行故事会、朗诵会、演说竞赛,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成立文学社团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和多思、多问、多做,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强创造意识,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造力。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历史重任,努力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积极探索,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pzwwz604bgd8.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