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淮海战役史料汇编》为案例,讲述该书的编辑出版过程,特别谈到编辑为提高图书质量所做的大量艰苦工作,介绍本书成功申请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的经验。
[关键词] 《淮海战役史料汇编》 编辑札记 国家出版基金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5-0039-03
1 接受书稿
2012年1月,淮海战役纪念馆负责人史局长一行几人来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下称我社),洽谈该馆编著的《淮海战役史料汇编》出版事宜。该馆用了几年时间编写出这部五卷本图书,之前在另一家出版社搁置了一年,迟迟没有得到出版的承诺。
淮海战役纪念馆是为了纪念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而建立的。该馆筹建于1959年,当时多数参战人员健在,加上该馆不遗余力多方搜集,因此拥有丰富的馆藏,其中很多是原始的第一手史料,为史学界所看重。该馆现有藏品两万余件,主要是淮海战役期间的文物和历史图片、史料等,包括战役期间的军事命令、武器装备、阵中日记、战地报道、工作总结、支前用品等,特别珍贵的藏品有:写给张克侠的亲笔信,粟裕的军用地图,刘瑞龙的工作日记本,参战双方人员的阵中日记,参加部队编印的报刊、的指示命令等。
《淮海战役史料汇编》分《战役卷》《支前卷》《将领卷》《英烈卷》《追忆卷》五卷,500万字,3000幅珍贵图片,史料翔实、真实、权威,旨在提供一部有关淮海战役的全景式史料。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为本书作序。该书主要有四个特点:(1)系统全面,很多历史资料、经典图片、珍贵文物为首次披露,是迄今为止淮海战役历史较为系统、完整的档案文献资料汇编;(2)角度客观,对国共双方的历史都力图客观记录,忠于历史,实事求是;(3)立体地呈现了许多战争时期的历史细节,是当年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真实体现,为后人研究淮海战役历史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历史素材,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4)图文并茂,说服力强。
我社历来重视历史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当时老社长郭又陵刚从社长位置退休,但仍在社上班,被返聘为选题策划专家委员会主任,他和时任历史文献影印编辑室主任殷梦霞(现任社长助理)热情地接待了作者,仔细翻阅了他们带来的9本打印清楚的书稿,当场表示,这个题材很有意义,愿意出版这部书,并且要尽全力做好。
考虑到这部书部头大,我社迅速组织了一个责任编辑小组,由郭又陵老社长(负责《将领卷》1册)和资深编辑孙彦(负责《英烈卷》1册、《追忆卷》2册)挂帅,我(负责《支前卷》2册)和李强(负责《战役卷》上中2册)参加,后来又增加了于浩(负责《战役卷》下1册)。
2 申报项目
社里对这部书非常重视,通过开会讨论,决定将此书申报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重点图书项目和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我受委派具体负责申请书的填报。申请书的每个项目都要认真填写,做到资料准确、有说服力。特别是国家出版基金的申请书非常严谨,仅申请书就长达24页,我们还另附了约30页的详细目录。填申请书大约用了一个月时间,包括了解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重点领域以及具体要求,其中有一项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开展党史国史军史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的出版项目”,我们这个项目非常符合。在填报过程中,我认真参考了总编室交给我的往年申请成功的项目书,有经验的同事和相关部门(总编室、财务室)也给我很多帮助和支持。同事孙彦和淮海战役纪念馆积极配合我,邀请到原司令员王成斌、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曲爱国三位专家为我们撰写推荐书。
《淮海战役史料汇编》分5卷9册。2012年1月作者初次来我社时就交齐书稿,双方约定,本书在2013年上半年全部出版。虽然有一年多的时间来编辑书稿,看起来时间充裕,实际上我们的工作却是非常忙碌和紧张的。
首先,通读稿件。500万字篇幅的书稿,责任编辑认真审读一遍都非常辛苦。
然后,严格按新闻出版总署图书重大选题备案要求,履行重大选题备案报批手续。把稿子全部打印出来,由总署委托军事科学院的专家审读。
在编辑过程中,费时最多的是资料核对。由于这部书的《战役卷》《支前卷》大部分内容是摘编引用历史资料(如图书、命令、电文、内部报刊、文物资料),按严格的学术规范,引文必须准确无误,注明出处。在责任编辑一审过程中,我们仅根据能够找到的正式出版物,一一核对原文,就发现不少错误。这是很大的质量问题。虽然这部书有前述诸多优点(如大量的原始史料、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汇集淮海战役的史料等),但引用文献有很多错误,就是硬伤,是不合格出版物。如果不能更正这些错误,不仅对不起先烈,而且严重损害出版社形象。
一审后我们向领导汇报了上述问题。社领导高度重视,决定派责任编辑亲赴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与作者交流,解决书中的问题。2012年11月15日,孙彦、李强和我一行三人赴江苏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出差,一是核对《淮海战役史料汇编》的引用文献,二是与作者直接交流沟通,解决书稿中的疑问。
通过亲赴徐州查看资料原件状况,与作者见面交流,我们发现书稿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引用文献资料差错较多,错字、漏字、丢段、出处写错(篇名和作者随意加字、减字或改字)等现象普遍。我们在徐州日夜核校,但因为差错太多,预计全部核对完至少需要一个月,只能核对一部分,而将其他涉及的文物和文献资料拍照带回北京。后来,我们在北京又根据拍回来的资料进行了艰苦的核校工作。
核对原文的工作量非常大,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繁体字转简体字对我社编辑来说不是问题,但这些引用文献中大量的是油印字(常不太清楚)或手写体,还有很多是基层民工、士兵手写的不规范的汉字(俗称“八路字”),辨认起来非常费劲。每天仅能核对十多页(16开),远远难于普通书稿的通读。可以想见,本书的编辑工作量有多大。
二是录入资料不准确。在徐州的最后一天,孙彦老师发现《追忆卷》有一个大问题。《追忆卷》是该馆征文的文章结集,按理说不是严格的引用文献,不需要严格地一字一字核对。但是通过到馆了解,她发现:征文来稿多是纸稿,该馆对这些纸质来稿扫描后,再OCR识别,然后未经校对就交给出版社了,所以出现许多人名、数字等硬伤,如作者名字写错、“第二军”扫描识别成“第三军”等。如果不是直接面对作者聊出这一真相,编辑只是通读稿件,这些错误就被忽略了。于是,孙老师紧急要求对方把所有原稿全部调出核对,避免了大错。
三是版权问题。这部书汇编引用了许多图书中的文字或单篇文章等资料,这些图书、文章的原作者或在世或去世不足50年,尚在版权保护期内,按著作权法,应该征得授权。但作者方面表示,未正式签署授权书,有些有口头答应。经咨询我社律师,我们要求书中凡较长篇幅引用的文献,必须征得原作者或其后人授权,如《追忆卷》的很多文章是淮海战役纪念馆在若干年前发起的一次征文活动中征集的,但征文时没说要出版,对这些我们也要求必须一一获得授权。又如《支前卷》中用了刘瑞龙(淮海战役时任华东野战军后勤部部长)的一篇长文,内容与“支前”主题很契合,介绍得也很全面,但作者方面并未获得正式授权。我们要求作者与其子女签版权使用授权书。我起草了授权书模板,经律师核对无误,交给作者方面,让他们努力去找。总之,我们希望以正规、诚恳的方式来出版这部书。
这次出差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李强有一天下午站着端着照相机从一点拍摄到五点,一直保持一个姿势。孙彦老师虽然年纪最大,但非常能吃苦,每天从早到晚核对文献,有一天凌晨三点睡不着,起来帮我核对文献至五点。我们的努力也赢得了赞誉。作者方面看到我们为了书稿亲自前来,并且一件一件辛苦地核对,很感动,有几位作者都表示过:编辑这个工作真是太辛苦了。这次出差,对于提高《淮海战役史料汇编》出版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为作者方面从来没有做过这么大规模的写作出版工作,很多参与者年轻且没有独立写作学术专著的经验,所以在写作规范、引用文献、框架设计等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如果不直接交流,很多硬伤难以避免。
实际上,回京后我们又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才把书中涉及的引用文献全部核校完毕。然后责任编辑又把全部书稿通读一遍,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并及时与作者沟通做了处理。接着重点解决了五卷书体例一致的问题,包括要求作者在第1册前为这9本书补写一个《编者说明》,在第9册末补写一个《后记》。《编者说明》主要向读者交待本书主要内容及对资料的处理方式。在体例方面,虽然在编辑过程中,我们经常商讨协调格式一致的问题,但最后看清样时仍发现有不一样的地方,如不一致的标题格式、引文出处著录方式等,又作了统一。在责编一审完后,我社又发动一批在审读排印稿方面经验丰富的编辑担任二三审工作。最后,新闻出版总署的审读意见返回来了,同意出版本书,但更正了一些军事知识方面的错误。按这些意见修改后,我们再看着面前这堆稿子,心里有了信心。
当然,在编辑过程中我们自己也有收获与提高。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责编的《支前卷》中有一个布置村民为前方士兵做军鞋的通知,其中绘了一张表格,具体安排每个地方做鞋的数量和尺码,尺码是用旧式数字符号写的,作者看不懂,就把这张表“尺码”一列全部空着。我调阅原件后,感觉很熟,在古籍中经常见到这类表示数字的符号,但是也不明具体,通过查找网上资料,终于了解到这些符号分别表示哪个数字,原来一点也不难,我也又多了一个知识。这些尺码符号的对应数字如下表:
4 结 语
2013年初,好消息传来,我们这个项目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的成功立项。在此之前,“十二五”增补项目也获准通过。目前,我们手里的编辑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回首一年多来的日日夜夜,不由得感慨:太不容易了。对我自己来说,这是我工作八年多来做得最苦、耗费精力最多的一本书。在感慨编辑工作不容易的同时,更令我们感慨的是:淮海战役中的官兵、支前民众太不容易了!因为是编辑,我们已经先睹为快,他们的故事已经融入我们的记忆,庄严肃穆的淮海战役纪念塔也经常出现在眼前。我们唯有用自己认真负责的编辑工作,把这部全方位体现淮海战役历史的图书出版好,才能对得起那些在64年前为淮海战役抛洒热血的先烈。
(收稿日期:2013-03-17)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pzgdn7026vf7.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