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改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式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档案袋评价、鼓励求异思维等都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创设教学环境;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档案袋评价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改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的学习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课堂如何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通过教材培训、听课评课、教研讨论、以及笔者参加的省市区的各种研讨课谈谈自己关于课堂设计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从日常生活或常见的实验现象入手,在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初步体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杂化轨道理论简介》一课中,老师给出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四个碳氢键完全一致,此时学生便会质疑:C原子最外层2S轨道有一个成对电子,2P轨道有两个未成对电子。H原子最外层1S轨道有一个成对电子,如何能形成正四面体结构呢?针对学生的困惑,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①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已经知道甲烷分子呈正四面体型,它的4个C-H键的参数完全相同。但是C原子最外层2S轨道有一个成对电子,2P轨道有两个未成对电子。H原子最外层1S轨道有一个成对电子。那么C原子最外层电子如何变化才能与4个H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呢?
②激疑:学生回答出C原子最外层2S轨道上的成对电子中的一个激发跃迁到2P的那个空轨道上去,但即使这样,四个电子能量也不同,那么如何形成完全相同4个C-H键的参数呢?
③引出杂化轨道理论简介。
④展示部分典型分子式和杂化类型表格,组织学生寻找杂化类型步骤。
二、强化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流程是“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和猜想分组讨论调查和研究得到并介绍自己的成果结论学生能力评定”,这与课改的理念是相同的,其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得高分,而是学会如何学习。例如在《原电池》一课中将锌片放入稀硫酸中,产生气体,再将铜片放入稀硫酸中无气体生成。学生用初中已有的知识可以轻松解释上述现象。再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和电流表串联起来后,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铜片上产生大量气体,而锌片上几乎无气体产生,同时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铜片上会有气泡放出?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呢?电流表指针为什么会偏转?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找到原因和规律。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药品:铁丝、石墨、铜片、锌片、导线、电流表、四氯化碳、稀硫酸等,让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找到原因及规律。通过实验学生能得出:将活泼性不同的金属用导线连接起来,在电解质溶液的环境下形成闭合的回路,通过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产生电流。学生自己探讨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并设计其他实验证明该结论。
三、开展档案袋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
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使全体同学一起评价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于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教师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课中,知识性的内容较少,因此根据新课改精神,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设计量热计。开始学生设计的较简单,利用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水的温度升高来测量反应热,其他同学看了设计图以后,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于是他们经过讨论研究,吸取其他同学的意见进行了改进,最终展示的设计成果已经与成品非常接近。教师可以针对上述过程设计如下学生学习评价档案袋:
通过档案袋评价,真实反映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并对探究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增强其对以后学习的兴趣。这样,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只看结果,而是更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会科学家走的路,教师的角色就要转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碰到问题时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见,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各种独创之见、各种标新立异的思考,都能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的兴趣。例如同样在《原电池》一课中,当教师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起来以后,铜片上产生了气体,学生思考在铜片上产生的气体有可能是什么呢?多数学生可能通过预习认为是氢气以后,就不再思考了。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提出质疑,是否会有其他气体生成的可能,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这时学生会想到其他气体可能是氧气、二氧化硫,硫化氢等。但是通过讨论发现,若生成氧气,则化合价都升高,所以不可能为氧气。若有二氧化硫、硫化氢则会闻到气味,所以也不可能。这时有学生提出可以将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验纯后点燃,通过现象证明确实为氢气。通过求异过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到位,思维更加严谨。
[参 考 文 献]
[1]张伟.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教学[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9).
[2]王日新,王健.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1(11).
[3]孙加梅.浅谈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教学[J].化学教与学,2013(10).
[4]林承志.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5]经志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3S+L”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3(4).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pz5kvs03bqw0.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