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涵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游戏是一种自我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棋类游戏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游戏形式,是开放、自由、自主的活动,集趣味性、思维性于一体,用竞争来发现新知识,巩固已有的经验,达到适宜的教育目标。通常棋类游戏中蕴含着数量、图形、空间方位等,与数学因素密切相关。如:下棋得用骰子,骰到几,走几步,得一步一步地走,还得观察同伴的情况。而皮亚杰称之为“逻辑数理知识”的概念,是不能直接用语言来教的,儿童这类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课题的本身,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皮亚杰认为,数学开始于物体的动作,直接理解数意味着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或能动的建立关系。小班幼儿的思维以直接行动思维为主,并逐渐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掌握数学知识时更需要幼儿在操作中加深理解。为此,我对小班幼儿棋类游戏中的数学因素进行了探索。
一、印章迁移到棋类游戏,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由于小班幼儿小肌肉群发展不协调,在数数时往往嘴里念的和手里指不一致,往往嘴里念着1、2、3,可手里已经指到4或5上去了,不能很好地进行手口一致数数。新《纲要》指出要使幼儿园的数学学习方式得到根本的改变: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到主动建构为主的学习,从符号为主的学习到实际意义为主的学习。因此,我尝试着在棋类游戏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并理解数的概念。
1.根据棋类游戏的性质充分挖掘骰子与棋谱的潜伏的数学因素,培养幼儿手口一致地数数和按数取物的能力。我提供了“蜗牛棋”,把棋谱塑封,用印章代替棋子要求幼儿每走一步就相应的棋格里敲上印章,一副棋下完蜗牛就穿上了美丽的衣服。一经投放,幼儿非常感兴趣,当幼儿下完一副棋看见一只美丽的蜗牛,情感上得到了满足,经常反复进行这一游戏,使幼儿巩固了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一段时间,幼儿就能有序地进行手口一致的数数了;同时为了提高幼儿按数取物的能力,我又提供了“种豆豆棋”,让幼儿根据骰子所示的点数在自己所在的棋盘上放上相应数的“豆豆”,谁的棋盘先放满为胜。幼儿在摆放的过程中巩固了对数和量关系的理解。
2.骰子数字的层次,适合幼儿个体差异。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因此,我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不同层次的棋类游戏材料。就拿骰子来说吧,由于骰子的六个面是1~6的数字,而小班幼儿局限在1~4的数字的理解,部分能力弱的幼儿就难以掌握了,常常骰的数字与走的步数不一样,不是多了就是少了,能力强的幼儿觉得他们不遵守规则而发生争执。于是我在设计骰子时,抓住幼儿的思维特点把其中的三个面改为图案形式,如:一个苹果、两个香蕉……把另外的三个面改为1~3的圆点,这种形式比较适合能力弱的幼儿;针对中等水平的幼儿,除了1~3的圆点外,把图案改为1~3的数字;而能力强的幼儿我提供了三面为1~3的数字,三面为4~6的圆点。通过这三种形式的棋类游戏,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了发展。
二、图形的变化,引导幼儿感知。
幼儿在感知几何图形时对规则的图形掌握比较快,如等腰三角形,对角三角形这类不规则的三角形掌握比较慢,还容易把正方形和长方形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图形飞行棋》,把图形贴在瓶盖上作棋子,在游戏中走到与棋子同类图形的地方,可跳至下一个同类图形上。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我发现一个幼儿把红颜色的三角形的棋子跳到了黄颜色的三角形上,其他小朋友马上说:“不对,不对!”那位小朋友说:“对的。”对于孩子们的争论,我提出了问题:“黄颜色的图形是三角形吗·”通过讨论,幼儿认识到图形是不受颜色影响的。随后我又提供了“图形宝宝奇遇棋”,并增添了新的规则,在棋谱上添加了颜色、大小各不相同的图形,让幼儿探索学习图形也不受大小的影响,以此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多维度的发展。
三、方位进退,有利于幼儿探索学习。
刚开始幼儿在下棋时都处于同一起朝一个方向前进,随着幼儿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尝试把前进、后退等方位渗透到棋类游戏规则中。先根据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开展户外的运动棋——“交通棋”,让幼儿根据骰子所示点数向前跳相应步数,遇到路面故障的标记向后退一步。由于符合幼儿好动的天性,幼儿特别喜欢玩这副棋。在初步掌握向前、向后的方法后,我们及时提供了室内“好宝宝棋”,当棋子走至正确行为时向前进一步,当棋子走至错误行为时向后退一步,先到终点的幼儿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幼儿的兴趣很浓厚,在轻松的游戏中掌握了前、后的方位。
四、鼓励合作,培养数学探索精神。
在教育过程中,幼儿不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一所“加工厂”。他们在接受外来信息时,也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而对事物往往有自己新颖独到的看法。在棋类游戏中亦是如此。因此,我们鼓励幼儿在棋类游戏中产生自己的想法并敢于把它提出来。如:飞行棋规则中要求:骰子投到6飞机方能起飞,但幼儿有时一直投不到6,如果规则一成不变,幼儿很容易丧失对游戏的兴趣。这时候他们往往喜欢自己改变规则继续玩下去。我们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他们会在协商中决定扔单数或者扔双数飞机也可以飞。这样,幼儿在自己探索棋类游戏新玩法的过程中也会渗透数学因素。幼儿也玩得更加自信了。
有时,幼儿对游戏缺乏持久兴趣,是由于棋类游戏太单调,缺乏吸引力。于是我们就提供新的棋子、棋盘作为刺激,鼓励幼儿将以往下飞行棋的经验迁移到这一副棋上,通过讨论制定规则。如:把幼儿早就会下的飞行棋改为机器人棋子,但游戏规则都与前者相似,幼儿自然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探索氛围中幼儿逐渐爱上了棋类游戏,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数学因素,幼儿的持久性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新形势下,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促进孩子主动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合作者,孩子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在21世纪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给数学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让孩子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让数学教学“游戏化”。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pz1xqx01qfmi.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