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71-01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为此,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现就自己的一些体验抛砖引玉,浅显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1.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优化教学环境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1.1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意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1.2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就语文学科教学来看,基本的教学硬件条件有标准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构建这些硬件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2.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构成
2.1基础的文化知识。基础的语文文化是小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最基本的出发点。语文文化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文学知识、文艺知识等等多个方面,而一般对于小学生来说,基础的文化知识则包括汉语拼音知识、词语知识、句子知识、文学知识、修辞知识等等。这些基础的语文文化知识能够对小学生的言语做出一个很好的规范,是小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必备条件之一。
2.2丰富的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既包括课内的语言积累,也包括课外的语言积累,课内的语言积累指的主要是在语文教材上所得到的语言积累,包括对字词的掌握以及对古诗文和文章片段的阅读和背诵,课外的语言积累指的主要是在课外时间通过扩展自身的阅读量来进行的。由此可见,阅读是实现丰富的语言积累的最主要的方式。
2.3初步的语文能力。语言能力指的就是一个人的言语能力,主要由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组成,言语是我们与他人顺利地进行信息传递的最有力的工具。在语文的范畴内,言语能力主要指一个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主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之中体现出来,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对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语感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
2.4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需要教师的辛勤教学,同时小学生也要能够具备一定的能力去掌握语文知识和言语能力,这时就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只有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加容易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比如:善于创新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等等。
2.5丰富的语文情意。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情感,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学生们要能够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汉语言文字中的优美,吸收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精髓,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培养语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应注意的问题
3.1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形成长期坚持的观念。小学生语文素养重在一个"养"字,"养"字所代表的就是需要一个过程。"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通过科学训练和培养的,而且这个过程有长期性和阶段性。搞一次、两次语文活动不可能改变现实的学情,只有长期不懈地做下去才能有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必须有一种打持久战的精神,从课堂、课外到活动课,从第一、第二到第三学段,不断地坚持下去。也许在活动的初始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因为活动趣味性,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但凭笔者的经验,只要你肯改进,肯坚持,终有一天可以看到你日复一日辛勤劳作的果实。千万不要因一时的失败而否定一切,走回大讲特讲习题卷纸的老路,让生龙活虎的课堂重回以往的死气沉沉之中。
3.2注重多种形式结合评价学生。小学语文活动中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评价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表现不应该是简单的一种形式。"评价要及时、公正、客观。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评价学生不只单一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尽量不用量化考核,而使用综合性评语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表现。其一教师应注意应用形成性评价。教师应搜集能反映学生参与语文活动过程的材料,如活动中的发言记录。活动后的反思、小结,几次活动中的阶段性进步等,注重过程中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与过往的表现相比较,给予恰当评价。其二教师应多运用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的评价方式。每一次活动的最佳应由学生评出,教师只能做适当的引导,说出评价的尺度,而不能左右结果。评选的过程中应该每一位学生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而被评选者应说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就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能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3.3在语文活动中教师应作内容的发现者、创新的点拨者。内容的发现者。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每一个班级都有不同的特色。因此每一个班级也都应该有适合于他们的语文活动内容,利用语文活动发扬优点,训练缺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动向,善于也乐于发现学习生活中的小契机,最终使其转化为语文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创新的点拨者。语文活动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便是其创新不可缺少的点拨者。当学生在活动中展现出一点创新的闪光点,便应当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继续实施下去。语文活动中一次小小的点拨也许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在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创新意识,但要规避一些错误的导向,不要让学生为了创新而创新。这个度的把握,需要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领悟。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探索和钻研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条件,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的提高。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pymvov03nmfz.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