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的调查研究
雷新花
(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学教研室,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 本文通过对农民的政治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的实际调查,并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揭示农民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村干部、是否党员、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家庭住址等因素指标,对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的影响情况以及政治心理对政治行为的影响情况,为农民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帮助农民朋友形成健康的政治心理,养成积极的理性的政治行为。
[关键词] 农民 政治心理 政治行为
一、概念
农民政治心理,指作为社会成员的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构成了农民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我国农业生产环境有着与西方农业集约化生产本质上的区别,参与或深入体会政治生活的机会较少。但他们的政治心理却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农民对政治现象的态度和看法,极大地影响着他们行为的内容、方向和方式。要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理解某种行为,就必须深入研究其潜藏的政治心理,要促成社会成员的某种政治行为,也需要从政治心理入手。
农民政治行为,是他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表现,是政治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他们的政治行为的根源在于他们农业产业的经济利益,但政治行为的产生是现实政治环境的刺激与其政治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受刺激的人或群体通过心理特征的作用所表现出的一种政治反映。
政治心理和行为的关系。作为农民,当然也不例外,他们的政治行为总是受到一定心理和意识的影响和支配。他们的心理成为外部世界与他人之间的作用力(刺激)与反作用力(行为)的中介,政治心理成为政治行为产生的中介环节。社会政治心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政治现象的态度和看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行为的内容、方向和方式。要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理解某种行为,就必须深入研究其潜藏的政治心理,要促成社会成员的某种政治行为,也需要从政治心理入手。
二、调查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
1.问卷设计、调查
政治心理问卷和政治行为问卷分别编制题目,经过对湘潭市四个农村的30位村民预调查,依据需要考察的指标因素是否处于同一维度上,对题目进行校准,保留6个主要指标因素,依次命名为:(1)政治认同;(2)政权取向;(3)政治态度;(4)民主观念;(5)法治意识;(6)政治效能感。经计算,这六个指标因素所能解释的变量比率分别为58.04%、49.48%、59.91%、59.37%、57.60%、48.91%,基本上符合理论构想。
依此问卷进行第二次抽样调查。再对题目进行削减,同时对剩余的题目,确认只保留了上述六个指标因素中的其中4个。这四个因素指标依据题目内容,由6个修订为以下四个:(1)对村组织的支持行为(简称支持行为);(2)农民的选举行为(简称选举行为);(3)农民的权益保护行为(简称权益保护);(4)农民的非制度化参与行为(简称非制度化参与)。他们分别所能解释的变量比率分别为77.0%、54.9%、47.7%、52.3%。最后计算出政治心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5728,分半系数是0.4719;政治行为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6385,分半系数是0.5606。将以此问卷进行批量抽样调查。
2.研究对象
调查研究对象是湘潭市十几个村庄115名农民。问卷显示(剔除4分无效问卷后),男57人,女54人;年龄在20岁以下的18人,20至30岁之间的19人,30至40岁之间的37人,40岁以上的37人;低等文化程度(小学及小学以下)的14人,中等文化程度(初中)63人,高等文化程度(中专或高中及以上文化)34人:村干部9人,非村干部102人;党员14人,非党员97人;已婚的84人,未婚的27人;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低收入)的44人,5000―10000元之间(中收入)的39人,10000元以上(高收入)的28人。
3.数据处理
采用人工和电脑两个方法进行分别统计计算。电脑软件采用SPSS11、5软件。
三、分析研究
1.现状
对收集的问卷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在政治认同方面,农民的政治认同存在比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但就农民政治认同意识的层次来看,基本上属于中级层次,即爱国心、民族自豪感这类情感上的认同;在政权取向方面,大部分人还是很拥护党的领导,但对国家机关及当地政府的办事效率村在不满心理;在政治态度方面,农民的政治热情并不高,冷漠心理比较严重;在民主观念方面,农民民主意识还很差,农民群众对民主缺乏正确的认识,民主政治建设还有待加强;在法治意识方面,我国农民的法治意识还很薄弱,很多农民不了解国家的一些基本法律,农民法盲还很多;在政治效能感方面,我国农民的政治效能感还很低,因而大部分农民对政治很冷漠。
另外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支持行为方面,大部分农民对村委会或村组织的支持性不高;在选举行为方面,大部分农民的民主选举意识不强,对农村中的非法选举行为也表现的很冷漠;在权益保护方面,大部分农民的权益保护意识还是很强的,当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是会选择法律手段予以保护;在非制度化参与方面,大部分农民的政治参与还是合法的,但也存在部分农民的政治参与不合法,是非制度化的参与方式。这对农村的政治稳定是一个隐藏的威胁,应该想办法减少农村中的非制度化参与现象的存在。
2.农民政治心理影响因素分析列举
t检验结果显示,村干部与非村干部在政治心理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村干部的政治心理的平均分明显高于非村干部。且干部与非干部在政治效能感这一维度上差异也极其显著。
3.农民政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列举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在政治行为上差异显著,多重比较结果也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在选举行为、权益保护上存在显著差异。
4.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相关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农民的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之间的相关极其显著,且政权取向与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显著,法治意识与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极其显著。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政治行为与政治心理之间是正线性相关,用关系式表示为Y=0.293X+6.885。
四、讨论
1.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年龄和性别在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当今社会倡导男女平等,而男女平等首先就反映在政治上,政治平等是其他一切平等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的政治心理的差异也将逐步缩小。
农民文化程度对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有影响,文化程度越高,对政治了解和参与范围更广,关心和了解的程度更高,农民文化素质低,阻碍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对于农民健康政治心理的形成和积极的政治行为的影响重大。
是否村干部和是否党员在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他们自己直接地参与了政治,对政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另一方面他们是政治的推动者和领导者,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政治行为更积极更理性,政治心理也更健康。
婚姻状况在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
家庭年收入对政治认同、政治效能感有影响,是因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派生反映。收入高的农民更能够深刻地感觉社会的进步,更愿意参与政治,从而保证自己经济利益的实现。而家庭年收入在政治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只是在权益保护上有差异。
家庭住址在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上都没有显著差异,原因在于现在交通和信息传输基本无碍。
2.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的相关分析
研究表明,农民的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之间存在相关性。说明农民的政治心理与实际政治行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心理决定行为,行为反映心理”,健康的政治心理有利于农民形成理性的政治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非常关注农民的政治心理,帮助农民朋友形成健康的政治心理,进而养成积极的政治行为习惯。
五、解决方法对策
要优化农民的政治心理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全方位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优化农民政治心理的关键。只有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才会自觉地抛弃消极的政治心理,吸收、培养现代化的积极的政治心理。(2)转变党风和社会风气是优化农民政治心理的重要措施。党员及各级干部在农村中要起着带头作用,培养“群众看干部”的心理。(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优化农民政治心理的根本保证。只有健全村民自治制度,让农民自我管理,才能够增加农民的参与愿望,提高其参与水平和自我管理和组织水平。(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优化农民政治心理的有力杠杆。有利于培养农民的民主平等心理,使农民抛弃等级、保守、均平的心理。(5)加强农村中民主法制知识宣传是优化农民政治心理催化剂。根据实际,充分地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农民群众喜欢的文艺宣传形式,对农民进行广泛的、深入的、持久的民主知识、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和灌输,逐步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杜绝或减少农民的非制度化参与措施:第一,尊重农民利益,提高干部素质,减少激发农民非制度化参与的客观诱因;第二,加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政治技能的教育,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第三,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让农民真正地当家作主。
六、总论
综上所述,当代农民的政治心理基本上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短期内难以根治的消极心理。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估价农民阶级,既要发挥其政治心理的积极作用,利用它促进政治认同,稳定社会情绪,维护政治安定;又要防止其政治心理的消极作用,及时引导,克服阻滞政治认同,抗逆社会要求的倾向。从而可以依据政治心理来左右广大农民的政治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国勇.政治心理:一种对行政行为的制约与影响因素[J].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4(2):26
[2][6] 曹泳鑫.试析当今农民的政治心理[J].理论探讨,1997(2):20~21
[3] 郭惠川.浅析我国现阶段农民的政治心理变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2):78
[4] 吴友发.论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民的政治心理特征及其调适[J].孝感学院学报,2002(1):73
[5] 黄甫生,刘凤健.政治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pyatvu00i5fl.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