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实施原则-免費ppt模板下載-道格資源

思考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实施原则

思考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实施原则

【摘要】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形成的初始阶段,得到学校和家长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么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从而使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又应遵循什么样的设计实施原则呢?本文着重就此问题进行相关的阐述,希望对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实施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57-01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的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初始阶段,利用好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高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在小学数学课程设计的环节中究竟该遵循哪些原则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目的性原则

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不同,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新时期的综合应用型数学高素质人才。课程改革后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较传统的教材有所延展。除了内容上的延展之外,对于培养学生基本数学素养要求也有所延展。新课程教学大纲曾明确指出,小学阶段数学科目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凸显出这一教学主题,遵循目的性的设计实施原则[1]。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一数”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简历初步的对于数字的敏感程度,同时培养学生对于数字的表达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在明确这一教学主题的基础上,教师在课程的设计上就围绕这一教学思想有目的的展开课程教学设计。虽然这一章节的标题是“数一数”,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单纯的进行一些数的读法的练习显然是不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师可以通过周围的事物以及卡片等教学工具的辅助,来进行相关教学,并且尽量结合由浅到深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受到与同学合作的快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设计设施的目的性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讲授的意图,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紧凑教学步骤。

二、阶梯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认知能力与感知能力的萌芽阶段,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很快,但是程度不够。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密切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认知层次出发,尽量遵循阶梯性的设计原则,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

阶梯性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看,而是从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层次以及理解能力来看。教学内容的阶梯性很容易理解,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复杂性的深浅来进行课程教学的设计,如在“比长短、高矮”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长短、高矮的定义是什么。教学的导入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和阐述,可以用长短不等的绳子或者是铅笔让学生观察,并且要求学生进行思考,最后用一句话描述出他们的看法;继而,教师结合学生的看法给出长短、高矮的定义,再进行具体的比较教学,激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或者是教室周围的长短、高矮对比,对比明显的学生可以直接进行语言描述,如果对比不明显的话,再进行相关刻度测量的教学。就这一章节而言,整个课程教学从教学内容上基本上遵循的是由浅入深的阶梯性原则,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理解,降低理解难度[2]。

从小学阶段学生本身的特点来看,他们对于数学的认知层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形成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不管是从教学内容来讲还是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讲,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都应遵循阶梯性的原则,这样才能防止学生掉队情况的出现,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为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3]。

三、趣味性与应用性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曾指出,数学课程的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且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构成的基础上,创设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既要满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又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就必须要遵循趣味性与应用性并存的设计实施原则。教学设计的趣味性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体现的,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情境教学或者是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或者是小组交流中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3]。应用性的设计原则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应有一定的实际操作环节,这一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讲数学带进生活,将数学式的分析方式成为一种习惯,为日后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奠定相应的基础[4]。如“大数的改写”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在课程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提问进行相应的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理解改写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趣味十足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能力。

四、总结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应遵循目的性、阶梯性以及趣味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设计实施原则,从根本上落实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数学逻辑思维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叶仁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郭雪冰.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设计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12.

[3]贾瑞伟. 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沈林. 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pxhjj402lnbv.html

(810)
打賞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