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培养 素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1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化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所以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教学目标问题。教学模式中占相当比例的应试型课堂目标往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知识轻能力,不利于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素质,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现代教育观表明: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都是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经过内化过程来完成的。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训练为主,目标导控,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学生主动开发潜能,健全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 围绕目标让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化课堂教育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围绕该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千方百计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围绕该项内容,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素质:
2.1 巧用课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还要把学法教给学生,这就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数学课本的知识多是以理论性和系统性为主,所以学生学起来会感觉枯燥不易懂,尤其是公式、定理多是前人总结出来,拿来让学生现成使用,学生就养成了生搬硬套的学习习惯。对于例题、习题更是不加理解,吃不透课本内容实质,所以在遇到新的问题时,就显得束手无策了。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问、设疑等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敢于质疑,教师来细心和耐心地解答学生的疑惑,让学生养成细心思考问题和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2 巧编实例,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素质教育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即根据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恰当地编入一些生活实例,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统计》一章时,要学习到“中位数及其应用”这个问题时,教师可提前一周布置同学们记录每天的天气预报中本市的气温,把这一周的气温记录好后在本节的数学课上拿出来,然后教师在数学课上引导同学们把自己记录的气温数字进行从小到大排列,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2)数据中的众数是多少?(3)中位数是多少?(4)这些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各反映了什么情况?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有的同学把自己记录的数据进行了排列和观察,发现在以下数据中:21,23,23,23,25,26,27的平均数是:(21232323252627)÷7=24 接下来,老师提示同学们:我们所学的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字,这样同学们很容易找出众数是23。老师接着启发同学们并问到:“这组数据中中位数你们认为是哪一个呢?”,同学们经过观察后有些疑问说:“老师,中位数是不是就是中间的那个数呀?”,老师点点头,肯定地说:“同学们说得很对,但是要注意一点,这组数据要经过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处于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据才是中位数,有的同学可能会忽略这一点,所以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到这一点才不会出现差错。”老师的一番话提示了大家,同学们都在认真地观察着自己记录的一组数据是否从小到大排列,并找到了处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这时有个同学突然提出疑问:“老师,我观察到这组数据是7个数字,如果是8个数字,那么中位数应该是哪一个呢?”,在学生提出疑问后,老师很欣慰地说:“这位同学提出的疑问很好,这正是老师要讲的下一个问题,如果是8个数据,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据之和的平均数”,同学们听后都恍然大悟,教师马上抓住课堂教学的这一契机,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中位数的特点是什么,并告诉同学们中位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我们刚学到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学中的一些数据用语,教师为了让同学们很快地记忆中位数的特点,编了顺口溜:“中位数,很好找,排顺序按大小,双数要取平均数,单数中间刚刚好。”并进一步向同学们揭示: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与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是紧密联系的,所以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又渗透于我们的生活中。又如:全班同学的考试成绩如果作一排列,从大到小排列后,出现次数最多的成绩反映了大部分同学的考试水平,还可通过计算出平均成绩来考核自己处于中上水平还是中下水平等。同学们通过老师所举的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运用后,理解和领悟的就更加透彻了,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能力水平,这也是素质教育培养的一个方面。
3 面向全体学生,依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还是面向个别学生的教学,因为学生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既不阻隔优秀学生的发展,又不使每一名基础稍差的学生落后。需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在练习习题时,可在大部分同学会做的基础上再出一至两道选做题型,以提升优秀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在对待基础稍差些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他们多出一些反映数学基础知识的题型,让他们在做基础题型时注意到扎实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总之,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可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每个同学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师也在此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汇总教学实践经验,在不断地反思教学中找到更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基础知识水平来宏观调控和微观把握,把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很好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同时注重启发同学们多观察生活和在生活实践中开拓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这些方面的培养来完善每一名同学的人格,并在数学课教学中寻找到适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好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代敏哲.浅析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素质教育,2013(3).
[2] 黄微.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新课程学习(上),2012(06).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pwf3ya03bhc1.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