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的几个“点”-免費ppt模板下載-道格資源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的几个“点”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的几个“点”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核心体现。最近,聚焦课堂,听课、议课、评课,我颇有心得,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不应没重点:注重教学形式,但不能忽视内容的挖掘。

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一对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但是,一部分历史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和追求教学形式的完美,而忽视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挖掘和对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具体有以下几种现象:

在教材内容和讲授形式上,部分历史课堂注重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课堂气氛的活跃、语言的华丽、板书的工整、课件的效果等,却忽视了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挖掘。对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整体思路、发展脉络、内在联系等理性提升问题,缺乏深层的思考;对课程资源,尤其是课堂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缺乏及时有效地开发,影响了课堂的实效性;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缺乏质量,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启发性和导向性。

在活动形式和活动效果上,部分历史课堂教学没有依据学情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形式化、表面化、肤浅化,为活动而活动,只追求课堂的成功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收获。部分课堂,学生参与度低,教师包办多,课堂上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体现。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活动充斥着课堂,这种没有思考的“假思考”,没有内涵的“假活动”桎梏着历史课堂教学的科学发展。

教学技巧固然重要,但内涵的丰富、情感的培养、思考的深刻才是历史课的精髓。脱离了内容的形式,就是形式主义,所以,注重形式最终是为了追求课程的质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课堂教学不应没特点:注重教学原则,但不能忽视个性和风格。

中学历史课教学就是要把丰富的教学理论内化为学生素质,外化为学生行动,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吃透理论,要把理论高质量的“化我”,然后再以“我化”的形式传播给学生,这个能动的转化过程是以“我”为核心和关键的。因此,它必然融注了教师鲜明的个性特色。同时,教师的个性特色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备要素,课堂因个性而鲜活,因鲜活而精彩,又因精彩而拥有魅力,任何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一定是独具风格和特色的。

教学实践,需要一定原则的指导,它是规范课堂教学的准绳。比如,在教学环节上,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有效突破;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严谨,思路是否清晰。在教学原则上,是否贯彻了学导结合、启发诱导、互动交流;在教学内容上,是否把握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等。现在,一些教师对教学原则和教学要求往往是教条式地理解、机械式地操作,使得课堂教学往往“千人一面”。课堂教学按部就班,像是在完成某项生产任务,本来应是多维图像的课堂,却模式化了;本来应是异彩纷呈的图画,却程式化了;教师像是在生产流水线上按要求加工部件,学生像是通过各个环节等待加工的产品。所以,以人为本的教学就必须研究学生。

教师要善于把共性问题个性化。要从书情、学情和师情等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发适合学生实际、富有活力、感染力、渗透力和教育力的课程资源,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情境,让孩子们受到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让一切自然地流淌,润物无声。

教师要有自己教学风格的追求,这也是创新。这种创新能使课堂教学独具魅力,使历史课的渗透力、影响力和德育的实效性极大地增强。教师在教学中的个性追求一定要把握两个关键:一是教学个性的追求必须符合认知规律,因为按规律办事是科学施教的前提;二是教学个性的追求必须符合学生的根本要求,因为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是真正的教学。

三、课堂教学不应有盲点:注重学科教学,但不能忽视人文的培养。

课堂教学,不仅仅要培养高分数的学生,更要培养高素质和高品位的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困扰尤其是认识上的缺位,本应内涵丰富的历史课堂,却部分地演变成了单一的文化课教学,高分数成了部分课堂教学的唯一追求,鲜活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条式教育。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人文性缺失已成为部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往往被忽视,成为教学的盲区。

其实,科学知识作为人类自身探索世界奥秘的结果,它本身就渗透和融注着人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因素,任何具体学科的知识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有机融合,都是“人学学科”。因此,课堂教学要努力从学科教学中提炼人文因素。教书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最终追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才能把课真正上到学生生命世界中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定意义上讲,任何学科教学,同时也都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个平台。

知识固然重要,然而学习知识的兴趣、积极性、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更重要。我们知道,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所以,学科课堂教学的使命不仅仅是要打造知识课堂,更重要的是要打造和谐课堂、人文课堂、德育课堂;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应试的文化教育,还要有思想内涵、审美情趣、心理关爱、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等。挖掘学科教学的各种内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才是教育的根本。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智力因素的发展不矛盾,它不仅不会阻碍高考,相反,它还会极大地激发学习动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从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中学历史作为德智兼备的学科,它更注重学生灵魂的塑造,这是由中学历史课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它既强调知识性、趣味性,又强调思想性的核心地位;既有学科知识的教育,更有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观念的提升。中学历史课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授和能力的培养,同时更要注重播撒爱的种子、传播美好的情感、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的心灵、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追求人生的真善美等。所以,中学历史课教学要追求学科历史、人文历史、德育历史的有机统一,教师不仅要教历史,更要用历史教,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课堂教学不应缺观点:注重教学行为,但不能忽视理论的指导。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它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只有站得高,教学行为才能富有智慧的灵光和较强的影响力。所以,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科知识”,还要研究“教授学科知识的知识”,这是“鱼”和“渔”的关系。在教学领域,“教”而不思则惘,思而不“教”则怠。探索和教学,教和研是有机统一的。不要把教研当成累赘,也不能当成装饰门面的招牌,而应把它当成是一种自觉的行动。

由于各种原因,教师们往往只注重教学行为,而忽视理论的指导,丢掉了理性反思教学的根本:课堂教学照本宣科,亦步亦趋,唯教材马首是瞻,成为机械的知识搬运工;没有自己的教学思想,甚至没有自己的教育观念,只知道教,却不知道为何教?如何教?如何真正地教?这样,无形中走进了一个怪圈:教了多少年的书,往往却不知怎样教书。没有进取心,也没有了成就感,这是“愚”教。还有个别教师,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陈旧,整天从事着重复性的没有新意甚至是滞后的劳动,这是“错”教。

教师不仅要埋头实干,还要经常抬头思考,只有思考的深刻,课上的才能有张力。不知思考是没有意识,不愿思考是没有责任,不会思考则是没有能力。教师专业提升的根本途径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所以,教师要经常思考自身教育教学观念是否正确,是否能与时俱进;要经常思考自身知识结构是否能及时更新;经常思考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能否有效转化为教学技能和教学生产力;经常思考课上得是否有品位和水平;经常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等等。如果一个教师能始终处于不断地思考中,那么,他的课就会因思考而深刻,因思考而富有内涵,他自身也会在创造中享受着快乐。所以,教学反思、理论研讨不仅是一种应该培养的好习惯,更是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总之,优质的历史课教学,一定是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教学,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一定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科学而高效地发挥。所以,要不断优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促进其科学发展。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除了遵守多方面的原则和要求外,还要做到内容与形式、共性与个性、科学与人文、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统一。这样,历史课教学才能拥有较高的起点、始终踏着正点、不断实现理想的落脚点。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pvxqkm0434i2.html

(810)
打賞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