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内心想变得“越来越沉稳”,没了发言的冲动,正是这样的心理,使得英语课堂的互动越来越不积极。学生上课不敢大胆发言,主要是因为老师方面带来的压力和学生方面自身的原因。
【关键词】举手发言;现状;课堂互动;分析
如何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套行之有效、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基础,研究学生学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带着问题上课,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理解知识、提高能力。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发现,低中年级的学生上课发言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升入高年级后,能积极发言的人则减少许多,相对集中在少数爱表达的同学身上。
一、学生上课发言的作用
学生上课发言能够培养孩子自我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能够帮助孩子及时调整学习理解的误差,能够培养孩子积极参与的态度和热情,培养孩子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二、学生上课发言的现状
在一堂课上,教师与学生良好的互动与沟通,才能使整个课堂富有气氛,更能让学生积极的投入以后的学习当中。在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小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常常是全班同学都举手,有的学生还把胳膊伸直,甚至站起来,一定要让老师知道“这道题我会”,到了初中,上课就一半同学举手回答问题,有的是不知道,有的知道也不说,绝大多数同学都“规规矩矩”;进了高中,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简直是寥若晨星,大家“比赛”着 “看谁沉得住气”, 通常都是老师反复问,班里没人响应,最后老师叫学号或者是随便点某位同学回答。年龄越来越大、知识越来越多,但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却越来越少。经过调查研究,学生上课不举手发言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意,另一种是不敢。
三、学生不敢或不愿发言的原因分析
1.教师方面
(1)师生情感交流合作太少。教师在对待情感教学的理念上,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真正运用情感因素化教学的实践不多。一些教师狭隘地认为情感教学适用于幼儿园、小学低年级、语文或艺术类学科教学,不了解英语教学同样需要情知并茂的教学,将师生关系扭曲为“权力―依存”的关系,在教育情感上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2)课堂沉闷,合作性、自主性不够,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比较少。 有的老师还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方式,课堂始终由教师控制着,学生则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操作,忽视了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3)教师认知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形成暂时性知识障碍,间接影响部分学生发的主动性。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学生反映的疑惑,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新知的起点,又是其思维活动的路标。而以上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前提是它要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包括已有知识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法等)。太浅的问题,可能造成课堂发言过度活跃;高难度的问题,往往会使课堂沉闷。提出问题最好难易适度,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4)其他原因:比如老师比较严厉以及老师不善于启发等。
2.学生方面
(1)认偏差识。有些成绩好的学生对回答问题不感兴趣,认为“问题简单、没有必要回答”;有不少差生受到歧视,回答错后既受到同学的讥笑,又受到老师的责骂,再加上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有所欠缺,因此,养成了不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2)自卑心理。自卑的学生总是过分关注自己的弱点,而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心理状态是消极的。每个人都有他理想的自我和实际的自我。如果主观的自我远低于客观的自我,那么这个人就是缺乏自信,他们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自己信心不足,没有表现欲望,甘愿做忠实的听众,特别是在英语教学别突出。
(3)羞涩心理。一二年级的孩子心智发育属于低级阶段,他们很喜欢说,尽管说得不怎么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高年级,学生身心的过渡期,有些学生在众人面前讲话会出现羞涩心理,羞于开口、怕出错、不善于合作的心理就显现出来,他们不敢开口,不肯开口,有些学生还会因为发音不准而面红耳赤。
(4)依赖心理。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点名请他回答,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时时处处被动、依赖、消极、等待。学生发言所做出的反应显得尤为重要
四、鼓励学生发言的对策
(1)尊重与理解,激发“想答”的热情。学生渴望教师尊重自己的言行和人格、理解自己的愿望比较强烈,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即使学生的行为有悖于教师的教导,教师也要多一份尊重、理解、宽容,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良好的师德,使课堂信息的传递能在亲切、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因此,在平时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十分注重与学生平等交流,在交流中尊重、理解学生。无论学生问答问题对与否,我们都要以微笑面对,用亲切的语气鼓励他们大胆去说、去做、 思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答案,拿受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体验中激发“想答”的热情。
(2)信任与期待,增强“敢答”的勇气。善于用“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试试看”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这不仅仅是老师对他们的信任,更有老师对他们的期待,从而克服“我不行”“我不能”的心理障碍,增强“敢答”的勇气。
(3)点拨与激励,提高“会答”的技能。教师在学生认识出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时,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激励,指点迷津,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让学生体验思维的快乐,激发思维的兴趣,催动思维的醒悟,提高“会答”的技能。
4.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目的做出具体的引导措施。让学生从习惯于回答问题向具备善于发现、提出甚至解决问题方向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兴趣,树立信心,培养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不仅能踊跃回答问题,而且能积极思考,发现并提出甚至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教育教学工作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应切实要把学生从繁重、机械、重复的作业堆里解放出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供自己支配,自主安排学习,并且创造条件,耐心辅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真正具备相应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长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牡萍编著.英语课堂管理的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
[3]郭新华.浅论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方法.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
[4]李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甘肃教育,2008(1).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puhu4b010auj.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