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你慢慢走-免費ppt模板下載-道格資源

化学课,你慢慢走

化学课,你慢慢走

摘要:当下的化学课堂走在“五严规定”的轨道上,高举“高效教学”的旗帜,走得太快了。作者以自己的实践为例,叙述了化学课堂教学需要慢下来的理由和具体的做法,旨在与大家交流讨论,再提高。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堂观察“慢”是为了“快”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5-004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5.021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尝试,许多老师出现了一味地追求课堂效率,快节奏,再加诸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使得课堂容量很大,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真的高效吗?去年笔者先后参加了省、市教研活动,观摩了三节化学课,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定位准确,目标明确;主线明晰,安排精细;预设充分,选题精准;总结得法,检测及时[1]。课堂上,老师讲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师生积极互动。辅以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整堂课容量大,节奏快,师生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教学氛围中。但依据课堂观察来看,有两堂课的学生质疑为0次,学生互评最少的一堂课就2次,三堂课关注课堂“生成知识”为0次,在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小组探究活动还未结束,就被快速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笔者认为,这样的“快速”,看似提高了效率,实际上是在做夹生饭,将会导致消化不良。如果,我们尝试将课堂节奏慢下来,教学效果也许会有明显的提高。

一、对比教学案例的展示

《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老师为了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设计了以下的探究活动:

(做一做)实验:根据下表内容,先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水,再分别加入少量下列物质,振荡,记录实验现象。(友情提醒:药品的用量以高锰酸钾1~2粒,植物油4~5滴,食盐、泥土一小药匙为宜。)

(比一比)上述四支试管的混合物可以分为哪两类?

(理一理)归纳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组成。

以上过程上课老师仅安排了6分钟的时间,结果还有4小组的实验未结束,就已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学生交流答案时,正巧第一组同学的结论与老师预设的答案相吻合,即1、2号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完全溶于水,3、4号两支试管中的物质不溶于水。其实还有几小组的现象与结论与之不尽相同,但他们没有获得交流展示的机会,只有被动接受,效果可想而知。

活动后,笔者在本班教学时,也组织了以上的探究活动,整个过程经历了25分钟的时间,学生实验时不再匆匆忙忙,现象观察得非常仔细,实验后,安排了4个小组进行交流,焦点集中在1号试管里的物质到底属于哪一类,因为有的小组观察到有暗紫色的固体沉淀在试管底部,为什么同样的实验却出现了不同的现象,试管底部的固体不溶解是什么原因?学生们提出了以上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猜想1: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水。

猜想2:高锰酸钾部分溶于水。

猜想3:高锰酸钾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杂质。

猜想4:高锰酸钾取得太多了。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猜想,现在请各位同学对以上猜想进行分析评价。

生1:猜想1是错误的,如果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水,那么试管里的液体应该还是无色的,而实际上我们得到了紫红的液体。

生2:猜想2与猜想4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试管里的水可能溶解不了那么多的高锰酸钾,他们的猜想应该是正确的。

生3:猜想3也是有可能的。

师:猜想1肯定是错误的,刚才那位同学的分析非常到位。猜想2、3、4到底是对是错?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生:向试管里继续加水,看固体是否溶解。

实验:向试管里加水,振荡。

现象:固体全部溶解。

师、生:由实验可知:(1)猜想3也是错误的,之所以有不溶解的固体出现,那是因为高锰酸钾的量取得太多了,以后在做实验时要特别注意药品的用量;(2)一定量的水中溶解高锰酸钾的量是有限的,不能被溶解的高锰酸钾将以晶体的形式出现在液体的底部。

与原观摩课相比,有以下几点改进:一是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知识”,为溶液概念的形成排除了障碍,同时也为下一节《溶解度》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求知的科学方法;三是“挑拨”学生互评,起到了相互启发、引起共鸣、相互比较、不断完善的作用。参加互评的同学得到了老师、同学的赞许,满足了他们渴望表扬、渴望展示的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产生了学习上向更高层次冲刺的动机[2]。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放慢了脚步,不再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学习是轻松的、身心是愉快的,感觉是幸福的,收获是实在的。为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我们必须慢下来。

二、慢下来的理由

1.初中化学课程的性质决定化学课堂必须慢下来

初三的学生第一次跨入化学的大门,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从头建立的,万事开头难。一方面要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化学学科的启蒙性、基础性决定了化学教学快不得,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慢慢培养,化学的教与学应该放慢脚步,在“慢”中学习化学,感悟化学,提高素养。

2.高效课堂期待化学课堂慢下来

省“金帆杯”教研活动后,笔者借用了上课老师的导学案和课件,在本班将《溶液的形成》的教学由一课时改为两课时,因为时间充裕,在教学环节的处理上不用那么匆忙了,每个环节的训练也更加到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显得更加的有效。如上述教学案例中,仅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这一个教学环节中,有效质疑就达1次,学生互评3次,关注课堂“生成知识”1次,学生感受到了实验探究过程的魅力,课后检测的效果相当的理想。当化学课堂慢下来后,也许课堂教学的环节少了,课堂容量看似小了,但同时,我们可以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和学生深入探讨,对重、难点细细的分析,这样,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充裕了,思维更加活跃了,就能够由点到面、由此及彼,进而取得突破,这样的突破必然会给学生带来认识的进步、能力的提高、素养的提升,这样的“慢”是符合学生实际的、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是高效课堂所期待的。

3.客观学情呼吁化学课慢下来

在目前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认识和期望是两条平行线,而这两者又是一上一下位于化学学习要求这条线的两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下,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认识和期望在上,在这三条线之间至少存在着以下两个矛盾:其一、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这导致了教师给出的目标与学生的学习能力之间的距离较大,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目标很难达到,而从教师的角度看,我们的期望太“快”了,要慢下来;其二、化学课只有初三才开设,我们的化学老师年复一年,讲着同样的知识,有时甚至用上届经过中考复习后的学生的学情,来推断现在学生的学情,操之过急,造成了脱节,慢下来,循序渐进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慢下来的做法

1.老师要将时间留给学生,这是凸显高效课堂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第11条说得那样:“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老师在讲课时要做到“三不讲”,即: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一节课老师所要讲的时间尽可能的减少。老师少讲了,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支配,如:阅读、自学、思考、探究、讨论、交流、领悟、作业等。这样,就减慢了课堂节奏,学生可以充分的学习。

2.课前请学生预习,完成导学案中“前置学习”部分的内容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和老师了解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方法通过预习已经学会了,哪些是还没能学会或不能理解的,需要在课堂上进一步解决的。实践证明:有备而来、有的放矢进课堂,可以省掉一些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为学生疑难问题的层层突破,就提供了相对充裕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教学的脚步就可以慢下来,确保了学生有深度的学习。

3.发挥多媒体的教学辅助功能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简化教师板书环节,从而集中精力进行化学过程分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教学中经常要对前后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多媒体课件能很好的展示相异反应类型、相似反应过程等。利用多媒体投影,将学生在作业或课堂反馈练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一题多解等快捷地展示出来,就省去了老师或学生上黑板板演的环节,不仅课堂教学的脚步慢下来了,还为学生提供了更有广度的、更系统的学习。

其实,慢和快是一对辩证关系,课堂教学慢下来了,是为了课堂效率的提升快起来。化学教学放慢脚步,放缓节奏绝不是拖拉怠慢、停滞不前,陷入“高耗低效”的泥潭,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正相反,我们所追求的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慢”,是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慢”,是为了抵达“快”的“慢”,是为了提高效率的“慢”!从实际效果出发,化学课,你一定要慢慢走!

参考文献

[1] 赵华.化学课堂教学模式重构的冷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6):3~6

[2] 殷志宁.新课程下化学学科实施多元评价的策略及其教学意义[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6):7~8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ptb7gp0108o3.html

(810)
打賞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