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提出了创新初中历史教学的新理念,阐释了创新教学对培育创造型学生的意义和必要性,通过教材的再加工、历史情景的编演、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学生参与历史素材的梳理等教学方法创设,给出了培育创造型学生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历史课堂;培育;创造型;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5
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提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2012年的“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着重强调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要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由此可见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便是教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自己的历史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创新型学生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几点疏浅的看法。
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要用创新的思维重组教材。
创新,不仅给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很难想象一个死搬教参,几十年教案不变,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新课程倡导,教师不能仅停留在“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只有这样,教学才有活力,教学才有创造性。目前,教师本人的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自我学习获得。历史教师不仅要精通本门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对文学艺术、地理、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应涉猎。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具有了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创新。把创新教育引入课堂,学生也只有在具有创意的教学中才能潜移默化,逐步培养起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那种“照本宣书”的教师是培养不出“创造型”学生的,只能训练出“书呆子”。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对一些比较难处理的教学内容或者相关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一些加工处理或者变动,不一定要按照教科书的顺序讲。如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朝的统一”中有一个问题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在这一课中,教材就介绍了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三方面的措施,然后把思想方面的“焚书坑儒”放在了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里介绍,把军事上的“筑长城”放在了第18课“卓越的工程”中介绍。我为了让学生对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讲完统一文字后,就直接将“焚书坑儒”和“筑长城”拿在前面来讲,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这五个方面系统地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二)在教学中通过情境体验,如编排历史剧,答记者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学生们在编排历史剧的时候,他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的理解都离不开想象。想象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头脑中重现历史,而且丰富的想象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在学习《张骞通西域》这课时,课前可以让几位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小字内容,结合他们自己查的资料,写一出汉武帝招募人才出使西域,张骞去应征的剧本,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学生们编排历史剧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创新过程。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手势,把汉武帝的雄才伟略和张骞不怕艰难险阻、对国家的忠诚、富与冒险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们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身临其境地扮演历史人物,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感知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感悟历史,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组织、表达、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历史剧的编排,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可供学生表演的素材很多,如商鞅的“徙木立信”,“大泽乡起义”、“刘备三顾茅庐”、“文成公主入藏”、“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回归的谈判”、“重庆谈判”等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角色扮演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表演中完成对孝文帝迁都的理解也可说是一种创新。当然,我们在编演这些历史剧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否则学生的表演就会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另外,教师也可让学生扮演记者,回到某个朝代,对某个历史人物进行采访。通过这种答记者问的方式,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三)以历史的眼光捕捉社会热点,紧密结合教材主干知识,培养学生开放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中的知识点与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比历史和现实,使讲授的内容综合化,尤其是要注意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开放性。教会学生运用历史观点来分析时事,并在分析思考中获得启示。如、问题、中日关系问题、中美关系问题、中国古今改革问题、中国国家统一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现在的问题是个焦点问题,当涉及到这个问题时,就注意把有关的一些历史事件与当前的统一问题结合起来讲,让学生意识到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有个《今日关注》节目,许多学生喜欢看,当讲到一些热点问题时,他们就会旁征博引。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开动了脑筋,激活了思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拓展国际视野,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如讲诸子百家时,联系“浪费粮食”的这个主题,我把学生分成儒家、法家、道家三组,学生围绕各自的观点进行讨论。儒家组持浪费粮食是品德问题,主张采用思想教育的观点;道家组认为浪费粮食是个体行为,主张顺应自然,让人自我觉悟;法家组则认为浪费粮食是违纪行为,主张惩戒。教师最后加以引导,三者不应互相排斥,他们都对形成学生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惯起着重要作用。这样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加强了学生实际分析应用能力。又如,在学完《南方的初步开发》这一课时,可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开发也给江南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的破坏,这种开发是应该被禁止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你如何看待经济开发与环境破坏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开放性内容的切入与渗透,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达到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让学生动手绘制简单的历史地图,制作表格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制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到黑板上来写一写,画一画,培养其动手能力。如上《战国七雄》时,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7个国家的位置,并向同学们讲解。象这样让学生到黑板绘制简单的历史地图还可以有《丝绸之路》示意图、《隋朝大运河图》、《长征》路线图、《新航路的开辟》路线图,《三角贸易》路线示意图等等。又如:学习了秦始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让学生动手绘制中央集权示意图,并且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性,开动脑筋,尽可能地制作多种形式的示意图,之后请四个学生试着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写,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写的情况进行课堂纠正,并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多动手,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而且可以让同学们从动手中感受到参与课堂教学的乐趣,并在成功中体验到快乐和满足。
创新既是新世纪教育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也是对学生的新要求,同时也是新课改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教师只有在具体教学中要灵活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展对现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创新教育与理想教师》
2.张一平主编《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项军主编《全面优化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赵恒烈、冯习译著:《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
5.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pqdgzc02cj0l.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