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间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条件较差。该班的孩子都是农村来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比例大。经过一段时间摸索,我觉得课堂中应随时掌握学生听课的心理活动,有的放矢,这对我的教学工作大有裨益。
1.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营造一种宽松的信任的氛围,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突出中心和典型事例,提纲挈领讲解,并辅之以练习,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老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信任学生,现在的教学任务已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资料的提供者,而是学生求知和成长过程中的向导。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能力。课堂上教师应热情耐心地讲解和鼓励学生,循循善诱,恰到好处地点拨,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效果。当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面感到厌倦时,他(她)既不会抑制反映,也不会顾及什么规矩礼仪,兴趣和注意力迅速转移。一般来说,初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差,大都是靠自身基本的感性认识去认识现实生活。鉴于此,对他们的讲课就要有明确的主题,最好要有典型和直观性很强的材料,说理有力,内容简洁,用明快直接的方式告诉学生是“什么”,或者“怎么样”,不要过多的委婉迂回。譬如给他们讲“节约粮食”,可以引导他们弄清粮食的来历。再如讲“珍惜时间”,可告诉他们时间的不复返性,时间与生命的关系等,对于语文讲课中的中心和主题,有必要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或采取间断重复等方式,置之于特定的高度,使其鲜明突出,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讲课时主次分明,语体得当,同时音调和音质也是不可互略的因素。课堂上,教师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来讲,系统地讲解教材,传授知识,要充分理解透知识,对于可能涉及到各种知识,老师讲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保证所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上课时,师生多利用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不仅仅老师要讲,学生也要积极地参与进来,老师向学生提问题,学生亦可向老师提问题,还有学生间相互提问或讨论。讲课时要尽可能地抓住主题和关键,因势利导,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同时讲后还要进行小结和练习,让学生对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当然这种方式也可不拘泥于一问一答,学生的疑问也可作为现场讲授的内容,使师生互动能够达到一定高度。
3.讲课时所采用的语言,宜更多地采有口语,规范得体、通俗的语言能够给人以亲切感,对初中学生来说,教学中,我尽量选择适合少年心理和趣味的语体来讲,这倒不是借学生的腔调和语言,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得注意音节清晰,朗朗上口,语法和修辞切合初中生的理解力,句式要求简短流畅,避免不必要的附加成分,多有排比和反问,语势起伏跌宕。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别性,我在讲课时语言尽量清晰,简练、准确、生动,要有启发性。其次是说写并重,恰当地运用板书,情景再现地把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中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对教材中的发现的问题,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老师要大力引导,特别是对与教学主题有关的问题,老师要及时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并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方面,以古文言文的讲解尤为突出,如《论语》和《伤仲永》这些文章。
在讲课的语速方面,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我尽量把语速控制在^慢的水平,并根据文章的内容需要适当调整。另外讲课时声调也比较重要,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与否?主要借助老师的语言,而语言吸引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容和声调的变化来实现。语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断句或强调内容上,老师应尽可能地将感情的变化投入到文章意境中,如讲《黄河颂》这篇文章时,前面部分的语调应低沉有力,随着情节的推进,声音也随着作者的感情而高亢洪亮,提升课堂的感染力。
总之,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并不欣赏复杂哪怕是精髓的智慧,却喜欢一些浅显易懂的东西,一些风趣的语言,这是其智力基础有关,对于这样的一个听众群,老师在讲课时尽量不讲具体的道理,因为他们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鉴赏能力,甚至于有一套所谓的自己的标准。当然,如是在纠正他们的一些观点性的错误时,最好不要让他们觉得你是在教训他们,可不妨在语言中加点糖衣,这可能更适合他们的理解和接受。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pq9io10497ta.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