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针对传统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弊端作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新课程 思想政治课 教学策略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心修课程。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新课程理念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双方真诚地打开心扉,进行心灵交流和沟通;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重认知轻情感、重知识轻品行、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体验、重教书轻育人的教学模式;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科本位为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无疑,现代教育倡导的教学内容开放、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交流、乐于合作的开放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教与学的矛盾。如果说重视教材内容的研究和教学设计侧重于解决了“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那么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就主要解决了“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弊端,作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问题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给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思想政治课则存在着许多抽象的概念、原理,理论性和思想性较强。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就必然会使课堂变成一潭死水,无法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人手。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善于把社会热点、焦点和重大时事与抽象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创设的教学情境生活化,富有时代气息,这样才会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以问题为引导、体验为中心”的情境设计,这是“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基础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理念的重要表现,也是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情境设计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真正体现从生活逻辑到知识逻辑,不要简单地照搬书上的素材,也不仅仅是用生活的例子来印证书本的结论。比如,在讲“多变的价格”这一课时,我们选择了油价的波动这一经济现象,而没有机械照搬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设计。油价的波动牵动中国经济的神经,选择这一现象作为情境,贴近生活,为学生所熟悉。以一个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的严谨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还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动力
教育心理学提倡师生关系的民主和谐,教书育人的最好办法是“民主和谐”,做学生的“大朋友、知心人”。民主和谐是新课程、新理念的突出要求,更是学生的心愿。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努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激活学生潜在的智慧力量。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学可以看作是一个母系统,这个母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又是一个个子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只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始终处于协调、和谐的状态,就能从总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使教师和学生两个要素,在空间上保持一致性。而且这两个要素在空间上的一致性保持得越好,学生学习动力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显著。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将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发展的人,而不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或手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关心学生的进步,满腔热情地培植他们的正当兴趣爱好和专长;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质疑问难、大胆创新,乐于展现与合作。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虚心的态度以学生为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统一,由此才能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尊敬和亲近,学生也才能进发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发挥语言的魅力,增强课堂的活力
语言是承载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情感沟通和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为学生打开知识宝库和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教师教学语言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艺术。首先是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思想政治课对于中学生而言,其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缺乏趣昧性,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课堂必然如一潭死水,缺乏活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趣味性的语言有先声夺人之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广泛使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各种语言,例如广告语言、网络语言、流行语言及歌曲语言等。比如,在讲授“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内容时,先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接着发问:这首歌蕴含着什么哲理呢?至此学生听课的兴趣油然而生,顺利地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动力。实践证明,运用趣味、诙谐的语言进行教学,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学生听课热情高涨,课堂活力大大增强。
四、整合学科课程资源,提高课堂实效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地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
思想政治的学科特点不仅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与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联系异常紧密,教师必须及时关注相关学科知识和时展新动向,吸收鲜活的素材,适时地把它们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去。例如,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包括诸子百家、先秦散文在内的许多经典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都闪烁着中国本土哲学的智慧。所以在讲解“量变与质变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分析苟子的《劝学》篇中的名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讲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可以让学生体会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讲矛盾双方转化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孔子的《为学》篇中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等等。重温经典,借用中国本土语言表达,可以使学生更易理解哲学中原来不理解或不甚理解的哲学道理。
教师在深入领会教材精神、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不受书本教材的约束、限制,充实、变化、选择、重组、整合教学内容。例如,经济生活中讲到“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时,教材是通过牛奶、盐、咖啡和红珍珠的图片进行展示,如果教师创造性地挖掘教材资源中的活动因素,和学生共同设计、模拟一下19世纪非洲某集市的交换情境,学生就能在交换的亲身体验中。感受交换的困难,从而深入领会和掌握货币的作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惟教材,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并以生活化的问题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思维;利用教材中的兴趣点,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在实践中张扬学生的个性,把思想政治课教学导人到社会生活这个开放的大课堂中来。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ppyxfw0440iv.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