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中学政治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把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里面,而且可以使学生真正接受和认可,逐渐成为新时期政治教育工作者重要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值得考虑的问题,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政治教育 中学 德育教育
一、充分挖掘教材,认真展开教学活动,把思想教育融入知识教育之中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注意找寻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还有行为教育的结合点。进而确定德育目标,同时摸清学生的实际,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确定思想教育的重点还有方法。在课堂教学里面将实际与理论联系起来,让学生具体地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明白真善美和假恶丑。例如经济生活中的诚信观念、效率观念、发展观念和消费观念等的教育,政治生活里面国家观念和公民素养的教育,哲学生活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文化生活中民族精神的弘扬等。此外,教材中还有很多名言警句,我们要有效利用,有些句子的本来意思学生并没有悟彻得很准确,这就要求教师讲解分析,这些比较有哲理而优美的词句,会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可以随便放弃。总而言之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本里面可挖德育教育的潜力很大,关键在于教师在各课时要充分注意落实德育方而的内容,一定要做个有心人。
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渗透
首先要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充满自信心。这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里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所以自信心在人生走向成功之路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和自信心相互抵触的自己看不起自己,这是本我意识中的一个消极的原因,处理不好,就会让学生自己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身心健康不利,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障碍。所以,要帮助学生克服预防出现自卑的情绪,锻炼和增强他们的自信。现实教学的时候怎样锻炼学生的自信呢。需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和自主的去发现学生的身上的每个优点,要拿着放大镜不断的发现优点,我们要真挚的去表扬学生,对学生回答的每道问题还有对学生的每个新鲜想发,我们都要去赞扬,我们都需要去鼓励,这样学生才能够有充足的自信心,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主动性。
三、让思想政治课拥有审美性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一切都需要是美的。社会越进步文明越往前发展,人们的爱美之心越来越强烈。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生活水平不断增强,相应的肯定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追求美的享受和满足。已经变成我国人民大众的社会需求。因此,美,很早已经从狭窄的艺术领域,不断的往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渗透。这样的背景之下,青少年对美的要求更加强烈敏感和执著。他们不止用美的标准选择服饰还有生活用品,赏析美的艺术还有体育比赛,还以审美的眼光去看事物的价值,主动的参加各种创美和审美活动。青少年的学生非常强烈地要求老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他们渴望欣赏到教育美,在审美的气氛里受到思想教育。这是目前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也是思想政治课发展的一个方向。之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对美的利用和追求很不主动,教学手段单调陈旧,教学内容枯燥抽象,教学方法简单去灌输,学生的情绪体验效果不好,导致他们逐渐产生弃学和厌学的念头。改变这种被动局而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在教学里面用到美的手段还有方法,用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艺术,美的生活来吸引学生还有感染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四、创造合理情景,增强德育教育的说服力
道德教育从理论上说是一种刚性教育。它有着的严肃性和抽象性,容易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屏障,从而降低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通过创造一定的情绪场,使理性的道德教育在情感的氛围中展开,能让发生审美变形,进而转变成为令人兴趣盎然的活动,获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比如,高一思想政治课中“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这一内容,向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一观点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而且外化为道德行为?可以借助情绪场,用来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上课的时候我及时引入当地的一个小故事,然后要同学们分析故事中主人公说的一句话“生女儿好,我本来就怕为儿女操劳,只要自己活得开心就行了。”分析的结果取得出乎意料的一致:这样的人活着对其他人没有任何!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面非常不幸。出于学生的情感产生了明确的倾向性,所以我接着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既然别人不喜欢这样的父母,换位想想,我们没有理由在将来做一个不负责任只求索取的人啊。我们怎样么活着才算有意义呢?稍作停顿之后引发悬念,我写上板书: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因为上课一开始所设置的情绪场的作用,该课的理论讲述就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总之,中学政治教育中德育教育的融入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但需要专家的调查研究,更重要的是各位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推广。两者相互结合,才可以更好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方式,使中学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深入学生头脑,起到德育教育的本质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小红.学生品德问题与教育方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方仁工.学科教育与德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pocnur03f7w6.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