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圖案:一張圖,讀懂「龍」文化及精神內涵-PPT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一張圖,讀懂「龍」文化及精神內涵

我們在藝術創作中,常與古代神獸產生關聯,例如龍、鳳等。

在看金庸先生的電影的時候,經常能看到一位大俠在虛幻而熱烈的場景中以漂亮的動作和口中響亮的台詞“蛟龍出海——飛龍在天—— 亢龍有悔——” ,一套降龍十八掌打出來,將劇情推向高潮。

這是電影中的劇情,但反映了劇本編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沉澱!因為雖然這只是一個招式的名字,編劇卻能引用《周易》乾卦裡的語句,不僅為電影畫龍點睛,更體現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在繪畫中畫龍,我們在篆刻、雕塑中刻龍,在文學、影視以及遊戲中都有龍的存在,那麼,有多少是深入地了解了龍文化和內涵呢?

在中國古代社會信仰體系中,以龍、鳳為代表的各類神獸(禽)不僅數量多,種類豐,而且還非常成體系,有淵源,有流變。不用說饕餮、麒麟、鯕鵬、貔恘、白虎、朱雀、玄武這些神獸,就單單的一個龍,就有很多的類別,而且分工明細。 《楚辭》中就有「虯、飛龍、蟯龍、螭(chi)龍、應龍、蒼龍、神龍」的名稱了,《廣雅·釋魚》中有「有鱗曰蟄,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的描述了。

創作活動中常取材這些神獸的話,就應該搞清楚類別和內涵。這樣,不僅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與知識儲備,也可以在創作中才更加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龍的圖形,在漢朝就開始、因謔緯思想的逐步滲透,被歸為重要的祥瑞符讖,其兆吉辟邪的實用性神力被放大,被民眾廣泛接受,使其成為之後兩千年來民間信仰中最重要的神獸。今天就說說「龍」。



漢代帶有仙人乘龍、鳳凰銜珠的仙境描繪影像


數千年來,中國人創造了眾多的神獸,千姿百態,種類繁多。雖然屬於沒有真實形象的神化想像範疇,但我們的先人把這些神獸都想到了一個神化的世界裡,一個物種更豐富,分工一樣細化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不僅有和人形象貼近的“神仙”、“神明”,更有和動物形象契合的“神獸”,這些神獸雖然在形象和功能作用上賦予了神幻色彩,但在血脈傳承關係、「社會」屬性等面向和我們人類世界的模式非常接近,系統而完善,超乎我們的想像。龍的「族譜」裡,這些屬性關係同樣得到很充分的體現。

《淮南子·地形訓》中對這幾類龍有更深層的內涵表述:「羽嘉生飛龍, 飛龍生鳳凰,鳳凰生鸞鳥,鸞鳥生廬鳥,凡羽者生於庶鳥。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於庶獸。介鱗生蛟龍,蛟龍生鱘鯠,鍶鱘生建子,建邪生庶魚,凡鱗者生於庶魚。介潭生先龍,先龍生玄黿,玄黿生靈龜,靈龜生庶龜,凡介者生於庶龜。”


對於這段話的描述,可以做成圖解,可以更加明了。


好一個完整而細緻的宗族傳代譜,同時又是一個龐大的生態體系,這是先人神化世界裡的生態體系!龍在其中的角色幾乎是每個「生態鏈」的祖先!這裡似乎可以理解為什麼龍可以作為華夏圖騰的象徵,我們為什麼是龍的傳人。


上面可以看到,龍在整個「生態鏈」中的位置,那麼就龍族本身是怎樣一個分類體係呢?

依名稱來看有虯、飛龍、蛟龍、應龍、蒼龍、神龍、夔龍、虺(hui) 、蟠螭(panchi)、角龍等;

如果依照形態來看還有有角龍與無角龍、有足龍與無足龍 、有翼龍與無翼龍 ;

依顏色又有黃龍、青龍(蒼龍)、黑龍、白龍、赤龍之分。



上圖為基於漢代思想中各類龍的主要特徵及功能,所能繪製出的「天——地——水」系圖。可清楚看到各種龍在天地水之間的分佈狀況。


「天系」。 這裡包括龍在內的靈獸,都是天象星宿的動物化想像模擬。

篆刻印章中的包括青龍圖形在內的靈獸


蒼龍,亦為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共同為四大靈獸,祥瑞之獸,又代表著尊貴、地位和權利,《淮南子》卷三中記載: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

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天上的若干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運行和劃分季節,並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 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四種動物相配,稱為「四象」或「四宮」。青龍為四像中的東宮神獸,又可代表春天或東方,或被用作祭祀求雨的對象。



「天-地系」、「地-水系」。 這裡的龍分別表達了人們希望藉助不同龍屬的不同神力,達到「飛升」或「渡海」成仙的美好願望。


東漢長寧崖壁飛龍畫像


飛龍有羽翼,可藉助雲氣飛騰上天,《漢書·禮樂志》就有「飛龍秋,游上天....駕飛龍,羽旄紛。」的描述。應飛龍有翼、毛、角等,外形跟近似鳥類。


東漢時期,南陽墓門門楣畫像石上的應龍影像


應龍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一種有翼的龍,亦作黃龍,另有學者推測應龍以庚辰為名;本居於天,曾作為黃帝大將斬殺蚩尤、誇父,曾以尾畫地成江,助大禹治水,擒獲無支祁。應龍有翼、毛、角等,也可以“乘雲而舉",如《淮南子·主術訓》中有“夫媵蛇遊霧而動,應龍乘雲而舉。”

應龍外形較近獸類。與飛龍一樣,主要活動在天地之間,都有強大神性,可被乘駕並帶人昇仙,具有吉祥寓意。

西漢滿城漢墓錯金銀漆奩中的虯龍影像


虯龍有角獸身、無翼蛇尾,身有鱗,有為蛟龍之子的說法。一般把成長中的龍稱為虯。還有的把盤曲的龍稱為虯龍,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說》詩中就有“虯蟠千仞劇羊腸” 之句。


東漢河南禹州新峰墓地門楣畫像石上的蟠螭龍


蟠螭(panchi) 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無翼亦無角,可遊於水、被乘駕。盤龍或蟠龍指未升天之龍,多呈彎曲盤繞狀。這幾類龍主要活動在地與水之間,多也可被駕乘,人們或認為可以藉助它們渡海成仙,如《楚辭大招》中“螭龍並流。”

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螭,雌龍也」的註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 環身螭等各種變化。


西漢河南鄭州畫像磚上的蛟龍圖形


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興雲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 “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蟶之狀如蛇, 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倘蛟看見岸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人墜水,即於腋下吮其血, 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


從圖中看到除了天像中的蒼龍屬於青龍,其他所有的天地之間的龍皆為黃龍。黃龍與五方之「中央色黃」有關,「黃」為土為中。五色龍中青龍居東方,白龍居西方,赤龍居南方,黑龍居北方,黃龍居中央。黃龍是綜合了各類龍的特性與功能,是可以上天入水、帶有強大神性的神龍,後成為重要的謔緯符號之一 。黃龍最為尊貴,是真龍,其它名色龍都不是真龍。古代帝王都是真龍天子,所以都穿黃龍袍。百官和平民百姓均不准穿,否則有殺身之禍。

有些神獸,雖然不在龍的分佈圖系裡,但有些是因為是龍的前身或所衍生,所以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如夔,也叫夔龍,想像性的單足神怪動物,是龍的萌芽期。 《山海經.大荒東經》 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 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類怪物。 「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說文解字》)


夔紋是戰國青銅器上常用的紋飾


虺(hui)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而想像出來的,常在水中。 「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作為紋飾在古代銅鏡上出現的很多。

漢銅鏡的四乳四虺鏡


同時,也有很多關於龍所衍生出來的各種神獸及相關的傳說。如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龍中之老者就是角龍。又有龍性淫旳說法,和牛交時生麒麟、和豬交時生象。又有龍生九子:囚牛、睚眥(yá zì)、嘲風、蒲牢、狶猊(suān ní)、霸下、狴犴(bì àn)、負屃(fù xì)、螭吻(chī wěn)。



總結。 雖然龍及各種神獸都是建構在想像的虛幻神話世界裡,但裡面凝結了先人智慧和豐富學識,想像力豐富,邏輯的纈密,融合了天文、地理、生物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寄託了對美好生活的祈願,體現了抑惡揚善的理念和傳統文化思想的精神所在。


文中圖則及部分文字參照已出版的書籍刊物和網絡,版權歸原所有者。

#書法愛好者##書法#####篆刻#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yi-zhang-tu-du-dong-long-wen-hua-ji-jing-shen-nei-han.html

(810)
打賞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