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內涵及要點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頒佈為高中語文的教學開展指明了方向,新課標中明確要求要注重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的塑造,讓學生「透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能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實現語言知識內容的建構與應用。
語文大單元的教學方式和「少教多學」的教學策略有著內在的一致性,透過重指導、輕灌輸的教學理念的轉變,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此建構學生在語文內容學習中的自主能力。
高中語文的教學相較於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教學內容更為複雜深刻,其教學的目的和歸宿是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完善學生的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在我國推行素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課的教學模式也隨之改變。
高中語文教學中,透過實施大單元教學是十分有效的教學形式。語文大單元教學和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很大的區別,這種教學模式深入教材的編排內容,以課本單元為基本的教學單位,深入整合課內外的有效資源,在教學過程中配合以豐富的教學手段,尤其是進行教學任務驅動,在教師和學生的充分互動中,挖掘教材的文本價值。
大單元教學把原本割裂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機的整合,注重教材內容之間相互的關係,更有利於語文教學整體效能的發揮。在大單元教學的實施中,逐步向學生灌輸「少教多學」的概念,學生透過對單元整體性內容的思維重構,發出質疑、解決問題,不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語文知識和價值的累積沉澱。
實施大單元教學,是「少教多學」教學模式的價值延伸,能夠改變高中語文教師在傳統教學中的教學模式,語文教學不再是一勞永逸的死板教學,而是需要改變當前教學狀態,以注重語文核心素養能力和創新意識為主體的生本教學模式。教師在語文的教學中,需要不斷對教材的單元之間的聯繫和單元內部的核心思想進行準確的把握和提煉,透過思索、研究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參與大單元教學模式的主體性更強。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探求知識,學生不再是停留在教材文章表面的淺層學習,而是深入教材思想深處的累積感悟和價值思考。
大單元教學是建立在各個小單元、各個部分的內容基礎之上的,只有對各個部分深入熟悉了解之後才能進行,因此大單元教學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講,都是更深層的要求,同時也是教學品質的提升。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提升知識的系統性,學生受教育的過程從知識技能的學習提升為綜合素養的培養,為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建構了有機的銜接。
二、高中文學科「少教多學」教學模式運用的要點
1.教學目標的明確性
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的教學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首先都要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以此制訂出詳細可行的教學計劃。
文學科的特性具有較大發散性和拓展性,很多時候學生在課堂上並不清楚教師授課的思想脈絡,容易出現知識的認知偏差。實施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的狀態下,突出了教學的目標和目的,少教多學要求教師不需要在課堂上一講到底的滿堂灌,而是只需要在黑板上明確教學的目標,對於學習方法和知識的重難點進行簡單的點撥,學生根據教學目標自行支配剩下的時間。
2.學生參與的主動性
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整個學習過程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只有在自身對教材內容尤其是各部分的內容的深入了解之後才具備實施少教多學教學模式的授課基礎,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制訂出教學設計的方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設置的教學目標要重難點突出,語文課堂活動更加生動有趣,學生能夠全心投入學習生活。
3.教學資源的多元性
語文教學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尤其是涉及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部分的內容,有著豐富的課外教學資源可以利用。課外資源的利用和課內資源的結合能夠便於學生理解教材的內容和作者想表達的深層的想法。國外的教學資源尤其是文化資源,也可以結合相關課文單元進行授課。只有把古今中外豐富的文化資源利用起來,提升教學的實效性和豐富性,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學慾望。
4.教學方式的創新
少教多學模式下,教師佔用的教學時間相對較少,教師需要透過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構建立體化的教學過程。在當前資訊多媒體條件日益成熟的環境下,語文教學可以利用多媒體設施實現語文單元、模組、課程之間的關係架構,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和傳統的黑板板書相結合,一些具備行動網路終端設備的學校可以實現學生的充分參與,教學在高效生動的環境中進行,教學方式融入網路資訊技術,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教學方式的創新與進步。
5.教學效果的回饋性
少教多學模式在有效的四十餘分鐘的時間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實際上相較於傳統教學模式來講,難度更大,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說都具有較高的難度。對於實施的過程,尤其是實施的初期階段,要對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效果做到及時地回饋,總結經驗,提煉精華。教師之間要虛心學習、合作交流,共同達成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高中文學科「少教多學」視野下的大單元教學實踐
1.實現單元內容的聚焦整合
目前高中語文教材內容的編排,基本上都是以單位為模組進行設定的。單元的劃分依照課文的內容題材、表達的主題思想等相同元素來安排,問題類型是語文教材編排最重要的劃分依據。
大單元教學中,每一個大單元教學模組內容都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便於教師和學生整體掌握其思想價值。在傳統教學實踐中,由於某一單元的題材都是一致的,因此容易出現重複的教學內容,學生學習的重點難以突顯。透過實現單元內容的聚焦和整合,尤其是在抓住每一單元共性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突顯每一篇教學文章內容的個人化特徵,這是大單元教學的關鍵所在。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上要敢於取捨、去粗取精,合理地安排教學計畫和教學內容。
以高中語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上冊為例,這一部分的教學就可以以大單元的教學模式開展,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安排學生對三篇課文進行通讀,分別獲取《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登泰山記》三篇文章所表達的情感,鬱達夫、朱自清和姚鼐分別以各自獨特的視角展現了大千世界的奧妙,人們不禁感嘆。只有三篇課文整合在一起進行價值考量,才能深刻體會到世界的美好。
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能感受到世界的豐富與絢麗。在分別分析三篇景物描寫的文章中,要注意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例如《故都的秋》全文突出悲與涼,以此襯托出作者的消極與積極情緒糾結的複雜狀態。而另兩篇均能看出作者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樂觀心境。高中語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下冊中的《登岳陽樓》《桂枝香·金陵懷古》《念奴嬌·過洞庭》三篇中國古文學作品,突出反映了中國古人在社會發展中所秉持的獨特氣節,他們堅毅的特質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前進不止的奧秘所在。
透過以上大單元的整合教學,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進行語文課本內在價值的感悟,提升學習的效果。
2.建構課外教學資源的連結模式
正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語文知識的學習,需要博採眾長、廣泛涉獵,學生要有持之以恆的耐心和毅力。
教師在實施大單元教學中,要根據單元課文的題材和內容合理安排課外的學習資源,尤其是可以利用網路豐富的電子教學資源,語文教學可以透過文字、影片、音樂等多種形式開展,把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資源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行尋找相關資料,學生在學習中培養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美感能力,尋找的資源和教師提供的資源要進行限定,限定的範圍就是大單元教學的相關內容。
語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安排的是《沁園春·長沙》這篇毛澤東主席的詞,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把以往同學們學習過的《沁園春·雪》《長徵》等詩詞進行比較學習,透過對毛澤東主席不同時期的作品內容特點的對比,同時和本單元的《峨日朵雪峰之側》《哦,香雪》進行景物描寫的比較分析,透過橫向和縱向的對比,能夠分析出作者在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更能深刻地理解作者情緒。
這種景物描寫的單元,讓同學們有著直接的視覺感受,更能提升教學的效果,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開展立體化的教學,以視頻動畫等形式進行畫面內容的再現,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現場的模擬,這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範圍,還能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與創新能力。這樣就改變了教師一味灌輸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夠更參與教學。
3.教學成果的鞏固與提升
語文知識的學習需要在鞏固複習中不斷提升,進行大單元教學,教師也同樣需要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檢驗。在少教多學的教學設計中,要根據單元設計的教學環節有意識地和以往的教學內容進行銜接,及時鞏固相關的知識。
在教學環節,要認真聽取學生的教學意見和回饋,及時根據學生的回饋意見進行教學設計的調整,透過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優化教學的實施。尤其是確定單元評量的模式,形成教學評量的常態化機制。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評量結果獲得學生學習效果的回饋。在教學中發揮好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鼓勵學生敢於提出問題、發現問題,並根據自己的理解解決問題。
在評量方式運用上,教師需綜合運用定性與定量、自評與他評、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不僅要重視學生語文學習目標的達成,也要關注學生個人化學習程度的發展,不僅要重視學生閱讀學習後的習得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任務中的行為表現。
在學習古典詩詞的過程中,大單元教學能夠把詩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分析,例如高一必修上冊教材的學習中,有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杜甫的《登高》等作品,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典詩詞大多是名家名篇,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居多,這些作者的作品常會在語文教材中重複出現,甚至是一些沒有入選的詩詞也是考試大綱經常考核的內容,對於相關詩詞的學習是高中生重點掌握的內容,在課堂上,根據大單元教學總結出的詩詞特點,有目的引導出相關詩詞,以此達到鞏固提升的目的。學生透過自主梳理出來的詩歌古文,能夠擴充學生的知識範圍,以實現語文內容學習的累積。
4.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連結
語文大單元教學引入真實的生活情境,消除了語言作品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隔膜。理論學習只有在實務上才能煥發出生機,展現出持久的活力。每一個正常人的生活都離不開語言。語文是促進學生語言與心智發展的課程,與學生的生活最為貼近。
高中文的教學課文都是精選出的優秀文化精品,是古今中外的歷史文化結晶。但是有些作品的語言以及表達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些距離,也正是這些距離甚至隔膜產生了一定的學習難度,造成了學生學習的困難。
語文大單元教學貼近真實的語文生活,讓學生在用中學,學以致用。有些學習內容與學生當下的學習生活非常貼近,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只有巧妙設計這些單元的教學,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也能促進學生成長。
透過大單元教學所獲得的教學訊息,要和生活進行聯繫,例如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四單元的《記錄家鄉的人和物》《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參與家鄉文化建設》等家鄉文化生活相關篇章,這些課文都表達關於生活和家鄉文化的主題,給高中學生傳遞文化的多元和生活的意義。透過這些啟迪,同學可以發表對家國情懷的看法,建立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激發學生努力學習造福家鄉的情懷,具體教學的實施中,可以讓學生聯繫自己家鄉的實際情況,分別描述自己家鄉的文化特色與鄉土人情,深入了解自己家鄉的獨特文化內涵,鍛鍊自己理論學習與實踐連結的能力,這樣在學習語文課本的過程中,就能實現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達到大單元教學深度學習的目的。
5.深度學習下的教學成果展現
目前包含群文閱讀學習模式和整本書深度閱讀教學模式中,都把深度學習的教學方式當作語文教學的有效手段。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中,教學成果透過課堂展現的形式,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透過相互學習交流,共同達成進步與成長。
此成果展現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深入參與高中語文的教學中,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提升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同時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也能提升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學生們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實現學習思維的拓展和綜合素質的鍛鍊。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透過分組討論的形式,
學生們彼此之間交流大單元教學模式下的學習成果,透過相互交流發現自身的不足,例如高一必修下冊《裝在套子裡的人》這篇課文,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彼此之間進行評析,以此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林教頭風雪山神殿》,則從景物的描寫襯託作者的內心狀態的變化,魯迅的《祝福》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社會婦女受到壓迫的同情。
以上的課文都是非常豐富的人物場景片段,都可以透過多種形式的場景再現進行演繹,透過學生自主參與的演出,能夠對文中人物的內心思想有更深刻的把握。最後對各自的結論進行討論,語文教師進行最後的總結提煉,在整個教學模式中,教師的參與並不多,學生是語文課堂學習的主體。
教學成果的展現可以是討論交流、演講、戲劇小品等多種形式,在這種多樣化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課堂氣氛也會活躍生動,教師角色發生了根本變化,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角,這種狀態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交流能力、協作能力、自我評價能力都會全方位提升。
來源丨《中小學教師培訓》
作者丨卜春富,教育碩士,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yi-shao-jiao-duo-xue-wei-ce-lve-jin-xing-de-gao-zhong-yu-wen-da-dan-yuan-jiao-xue-shi-jian.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