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字體:省立博物館展出清代書法,竟出現簡體字,這是贗品?-字體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省立博物館展出清代書法,竟出現簡體字,這是贗品?

江西省博物館舉辦的

一場書畫展

曾引發網友爭議

爭議的焦點在於

在展出作品中

有清代書家蘇廷玉的行書作品

作品中的「亂」字

寫成了簡寫「亂」

網友認為


「簡體字是近現代才有的

清代書法作品出現簡體

肯定是贗品」




古代書法作品中

有簡體字的出現

能判定真偽的標準嗎?



實際上

簡體字的歷史

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漫長

在歷代傳世的銘文中

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東晉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

「東」字與 「馬」字的寫法

類似簡化字「東」「馬」


「宋四家」蔡襄的《遠蒙帖》中

也出現了

近似簡體字的「愛」



那麼問題來了

古人為何使用簡體字?

答案是

為了書寫方便省時!

明末學者呂留良曾經說過

「自喜用俗字抄書,

雲可省工夫一半。 ”



在小篆到隸書演進

章草又可以當作隸書的草寫

「孫」近似簡化字「孫」

「軍」近似簡化字「軍」

「陳」近似簡化字「陳」




古人書寫時

為了圖便捷或避諱等原因

創造了一些更簡略的字形

這些字稱為「俗字」

「俗字」在當時

不屬於官方規範用字

多在民間

或信件、帳本、小說等

沒那麼正式的通俗文書中使用



曹雪芹《紅樓夢》手抄本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其中鐵、過、這、壞、聽、勸、

體、寶、難、禮、爺、邊、問等字

都使用了簡體字




清朝政府頒發的「內務府」代幣

使用的是簡體「務」



翻閱《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

楷書的簡體字

在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

唐宋以後逐漸加多

宋元已經大行其道


唐宋以後簡體字大量增加

主要為印刷術的發明與推廣

宋元時通俗文學作品的產生

讓簡化字大量湧現



《宋元以來俗字譜》中

記錄的部分「俗字」



所以我們可以腦補

一個時期內

很多人接受了這些簡體字形

隨著楷書的出現

將筆畫固定且規格書寫

於是許多簡化字形便被保留下來


而在近現代漢字簡化的過程中

這些簡化的「俗字」又回到了

人們的視野

選用為「規範的簡體字」

因此

單純以繁、簡字

來判斷一幅作品的真偽

極不可靠!


........................................... ................................


近年來

「退簡還繁」的聲音不斷

並且

在書法展


有一個普遍現象

以簡化字書寫作品

基本上很難上展覽

甚至幾乎所有書家

都不寫簡化字

且以寫簡化字為恥


........................................... ................................


簡化字在書法作品中

真的不能寫嗎?


各位書友怎麼看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免責聲明:本平台所載圖文等稿件均出於公益傳播目的,不代表本院觀點。所使用的非本院原創,圖、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者聯繫,我們尊重原創,如版權人認為本次轉載行為不當,請聯繫我們刪除。

轉自:水墨飄香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sheng-ji-bo-wu-guan-zhan-chu-qing-dai-shu-fa-jing-chu-xian-jian-ti-zi-zhe-shi-yan-pin.html

(810)
打賞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