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林:你用12年創作了太極三部曲,可謂一脈相承,緊密相連,層層遞進,這應該算是一個長篇的藝術作品。
李英傑:太極三部曲的創作植根於我自身生活工作的生命經驗以及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與思考。我在學生時代就迷戀書法藝術,喜歡鐘繇、王羲之等人的作品。從大學時開始接觸攝影,買了我的第一台相機拍攝記錄生活。參加工作後,有更多機會接觸到許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拍一些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題材和專題。
不斷發掘、拍攝和思考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應該聚焦在一個題材,下功夫去拍攝,盡可能拍到極致。我認為,太極拳是中國的標誌,拍攝太極拳更能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剛開始拍攝太極拳,也拍攝了很多記錄性的照片,但總是感覺不得其法,太極精深博大,太極拳最重要的是“氣”,這是一種能量,如何用攝影表達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氣韻與力道呢?我也嘗試了很多拍攝方式,比如在霧氣或月光下拍攝,用頻閃的方法拍,之後逐步摸索出用長時間曝光的方式拍攝記錄太極行拳的運動軌跡,把太極拳的生命力能量記錄下來,這就是太極系列的第一部《太極拳》的創作。
第二部《太極圖》我以太極拳為物化載體來表現太極文化,我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太極圖給了我啟發,太極圖以半陰半陽相互流轉的極簡圖式呈現出了宇宙最基本的兩種力量相應相生的運動規律。圖式形簡意賅,微言大義。我希望自己的拍攝不只是侷限在描述太極拳的外在特徵,而是能夠將太極文化內在的東西視覺化。用太極的思考方法拍攝太極的陰陽變幻,用黑白影像詮釋太極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是太極系列第二部太極圖的創作思路。之後我把精力都用在了河洛文明的研讀與《河洛象》的創作上。自2015至2020年,我又花了6年時間完成了《河洛象》的創作,借助河圖洛書,表達了我對宇宙空間、生命起源的探索與哲學思考。三部曲式的創作對我來說,是個人生活體會與藝術思考的總結,也是我攝影生涯的三次跨越。
田相潔:河圖、洛書是如何激勵你創作的,《河洛象》具體拍攝是如何實現的?
李英傑:《河洛象》的創作,受到河圖、洛書的啟示。河圖、洛書是古人對天地自然、宇宙時空、地理認知,以及自身存在的切身觀察與感悟。在晴朗無雲的夜晚,我常常仰望星空冥想:宇宙因何而起、又將何往?我希望能夠以自然中的山水風景為介質,透過攝影抒發我對自然和生命的體悟,表達我所理解的宇宙觀,照片中的內容都是從自然中取材直接拍攝的。我帶著相機出河洛,赴南海,探西藏,登喜馬拉雅山、太行山、崑崙山等,遠至芬蘭、冰島、俄羅斯、歐洲,遵循傳統文化之道,以科學為佐證,拍攝星空、雲海、流水等景象,與天地自然對話。從天空的俯瞰到貼近物象的觀察,力求每一幅圖像都能具備關於宇宙的視覺意義:一座山峰、一條江河、一顆水滴、一粒塵埃……希圖打破人類視覺觀看的局限,將我的思考融入抽象藝術的創作。
李德林:你的拍攝與你生活、工作過的地方有關,這其實是一種文化自信,用影像來講中國故事。
李英傑:河洛地區是指黃河中游嵩山地區及洛水流域,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河洛文化區域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中也被稱為“河洛文化圈」。國內相關專家學者研究認為,太極、河洛文化根植於中原核心地帶,但它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外延,絕非局限在河洛地域之內,它所涵蓋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河圖、洛書與太極圖是中國文化的標誌性圖騰,河洛地區豐厚的文化累積滋潤著我的創作,《河洛象》的創作從河洛地區出發,受河洛文化啟迪,是一次宇宙探索的靈性之旅,可以算是文化溯源的尋根之旅。我特別希望能夠透過這些圖像,,寫和體味河洛文化的詩意歷史、原始圖騰的宗教精神以及本源哲理的時代意義,這種時代意義不僅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也預示著充滿可能性的未來。
作者簡介
李英傑,著名攝影家,1963出生於河南鄢陵縣,中國攝影金像獎得主。長期致力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明的攝影呈現,先後出版8本攝影專集。作品曾在美國、法國、俄羅斯、泰國等展出,並被中國美術館、民族文化宮等藝術機構收藏。
來源丨選自《中國攝影家》雜誌2022年第8期,原文標題《影像從心 以形悟道-訪攝影家李英傑》,攝影/李英傑,訪談/李德林、田相潔。
聲明丨本文所刊載內容,版權均為《中國攝影師》雜誌所有,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提前與本刊聯繫。
編輯丨田相潔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she-ying-zuo-pin-shang-xi-gun-li-ying-jie-tai-ji-san-bu-qu.html
评论列表(196条)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