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抄報:漫談《儒林外史》-字體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漫談《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諷刺小說,大家非常熟悉的《範進中舉》就節選自此書,那我們還可以從這本書裡得到哪些有趣的資訊呢?

古考官如何閱卷

範進的考卷是由學道週進閱卷的,書中說週進第一次看到範進的考卷時心裡並不滿意,直接把捲子丟在一邊。但由於範進是最早交卷的人,週進閒著沒事就又看了一遍,這一看不要緊,他終於從範進的答案卷裡看出了點名堂和意思。直到週進第三次審閱範進的考卷時,才嘆息範進的水平確實不錯,只看一兩遍不能理解他的文章,得看三遍才行。

古時科舉,考官一般都是怎麼閱卷的呢?每個考生的考卷能看三次嗎?眾所周知,閱卷是一門技術活,必須又快又準。根據相關資料記載,由於時間緊迫且閱卷量特別大,考官其實根本沒有時間仔細看考生的考卷。況且,明、清考試完畢後,考卷要經過封裝、謄錄、校對等程序,然後才送交主考、同考評閱。評卷的期限一般為十天,但一套程序走下來,留給考官的時間事實上只有三、四天。您說,這些考官可能逐一細讀每個人的考卷嗎?考官不是不想細讀,而是根本做不到。於是,有些考官開始發展自己的閱卷方式。例如清代的楊士聰是這麼做的,他每次閱卷時不會從頭到尾去看一篇文章,而是只瞥幾眼,如果是好文章自然會與眾不同。當他發現一篇文章吸引自己的時候,才會認認真真、從頭到尾地看下去。用這種辦法,他可以很快就看完幾百張考卷。可以想像,如果範進遇到的是採用這種方式閱卷的考官,恐怕他依舊中不了舉,還是要名落孫山。

還有更玄乎的閱卷辦法,那就是抓鋤。對,您沒聽錯,有的考官根本懶得看卷,本著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想法,把試卷排列成一個圓,在其中放置鼻煙壺,將壺一轉,壺嘴指向哪份卷子,哪份就高中。考官把這麼嚴肅、關乎天下讀書人出路的事弄得如此荒唐、草率,令人氣憤。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統治階級也不是沒想過辦法。康熙就曾連發諭旨,要求主考官增加閱卷時間,可主考官們除了時間緊迫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在影響著他們的判斷和閱卷結果。例如主考官個人對文章的喜好不同,有的人喜歡規矩復古的文章,有的人偏好有才氣的文章。

在這種情況下,考生們為了高中,必然要針對閱卷機制進行策略研究,所以有一種應試理念開始流傳開來,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不求文章中天下,只求文章中試官」。清代文學家李漁就在《閒情偶寄》中傳授後輩考試之法。他說到了考場上寫文章,一種辦法是在開卷之初要以奇特的句子吸引主考官的目光,讓他一看到就挪不開眼;另一種辦法是在文章結尾處以媚語留住考官的心神,讓他流連忘返。也有人分享自己對科舉滿分文章的理解:要嘛是一篇離奇光怪凶神惡煞人見人畏的奇文,要嘛是一篇塗脂抹粉人見人愛的美文。總之,從考官到考生,他們各有各的方法來應對科舉考試。

江湖人的武林外史

說完書中關於科舉的事,我們再來講講江湖人的武林外史。 《儒林外史》中的部分人物頗具江湖氣息,他們就像塞萬提斯筆下的唐吉訶德,騎著一匹瘦馬勇闖天涯,鬧出了不少笑話。有一位叫做張鐵臂的俠客,其實武功還不錯,至少他給婁家公子表演舞劍的時候,還是能夠震懾住圍觀群眾的,只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用來行騙的,有違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俠客精神,讓人看得啼笑皆非。某日深夜,張鐵臂從婁府的屋簷一躍而下,手中提著一個血淋淋的包裹,號稱裡面裝著仇人的頭顱,他現在需要500兩銀子去遠方報答恩人,事畢後,即可回來捨身為婁家兩位公子所用。張鐵臂的表演可謂真實,先有舞劍展示武藝,後有飛簷走壁展示輕功,婁家公子自然深信不疑。直到這位張大俠遲遲未歸,而留在堂前的血包裹已經發臭時,婁家方才醒悟,連忙打開包裹一看,這哪裡是什麼人頭。

還有一位叫做鳳鳴岐的俠客,人送外號“鳳四老爹”,一出場就被人介紹為義薄雲天極講義氣的江湖人士。他做了什麼事呢?在一位名叫萬裡的人冒充中書招搖撞騙被戳穿入獄之後,與他僅有一面之緣的鳳四老爹卻開始了積極的營救工作。最後,在鳳四老爹的努力下,靠1200兩銀子愣是讓萬裡這位假中書成了真正的中書大人,這顯然是件十分滑稽的事情。鳳四老爹身上有《水滸傳》裡魯智深的影子,書中有個拔柱子的場面就和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有得一拼,但兩人的行為卻天差地別。魯智深好打抱不平,鳳四老爹則更像一位老頑童,行俠仗義什麼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時高興。為此他可以幫助招搖撞騙的萬中書,可以幫助吝嗇鬼陳正公,說來說去,也並沒有什麼真正值得稱讚的俠義之舉。

從飲食看人物性格

民以食為天,上至皇帝權貴,下到黎民百姓,吃是件很重要的事。在《儒林外史》中,飲食被賦予了新的重任,從刻畫人物性格到諷刺世態人情都少不了它的痕跡。馬二先生是《儒林外史》中的重要人物,他古道熱腸,有正人君子的作派,就是有點迂腐。 《論語》中強調“食不語,寢不言”,馬二先生吃飯也有自己必須遵循的章法。書中最精彩的莫過於他遊西湖的事了,雖然這件事在情節上寫得極為平淡,無非就是第一天逛街,他看到了什麼吃的,買了什麼吃的;第二天閒逛,他又看到了什麼吃的,吃了什麼;第三天,他要往回走了,吃點什麼再上路等。馬二先生面對天下少有的美景,腦中思考得最多的居然是吃,所謂遊覽了三天西湖風景,不過就是大吃大嚼了三天而已。

「望著湖沿上接連著幾家飯店,掛著透肥的羊肉,櫃檯上盤子裡盛著滾燙的蹄子、海參、糟鴨、鮮魚,鍋裡煮著餛飩,蒸籠裡蒸著極大的饅頭。馬二先生沒有錢買了吃,喉嚨裡咽唾沫,只好走進一家麵店,十六個錢吃了一碗麵。肚裡不飽,又走到間壁一個茶室吃了一碗茶,買了兩個錢處片嚼嚼,倒覺得有些滋味。」書中透過飲食的描寫,讓馬二先生一板一眼的形象立刻生動起來。

《儒林外史》中還藉人物對話諷刺了世態人情。例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假俠張鐵臂,當旁人問他為何非要讓自己的兒子去考取功名時,張鐵臂笑道:「我家兒子出去考個府、縣考,騙兩回粉湯、包子吃。」這裡說的騙東西吃雖有玩笑的意味,但也從側面體現了當時有些讀書人參加科舉的意圖只是為了混些糊口的東西罷了。

哲學家費爾巴哈說:人就是他吃的東西。這句話可以從通俗的角度理解:一個人如果摳門,吃飯時大概就像嚴監生一樣,有錢捨不得花,每日只喝兩碗米湯;一個人如果大手大腳,吃飯時必然就像嚴貢生一樣,想吃豬肉一次就買五斤,沒錢買魚就賒賬,想吃肉包子就拿屋裡的花梨椅子去換。 《儒林外史》中儘管對飲食的描寫都很平淡,但正是這種平淡才讓這本書的生活氣息越嚼越有味。

親愛的朋友們,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我們為您總結了《儒林外史》中三個值得探討的諷刺方向,分別是文人的科舉、俠客的江湖和天下人的飲食。作為一部優秀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每個情節都是作者精心構思而成的,如果您聽完我們的分享,對這本書有興趣的話,不妨在閒時翻翻看。

到這裡,這本《明清小說脞談錄》的精彩內容就全部分享完了。明清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瑰寶,我們透過這些經典小說的研讀,向您展示了它們在人物刻畫、情節推進、結構設計、遣詞用語上的妙處。作為中華文化的明珠,作者結合厚重的歷史背景,創造了複雜的人物形象,在漫長的時空裡寫下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值得我們不斷去探索和品味。


資料來源:微信公眾號:「人民出版社讀書會」(原文標題:為你讀書| 漫談《儒林外史》)(原文有刪減)

作者:讀書會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帳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害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man-tan-ru-lin-wai-shi.html

(810)
打賞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