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hoon:颶風也分男女-PPT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颶風也分男女

「菲奧娜」和「伊恩」被除名了!

世界氣象組織颶風委員會近日宣布,由於颶風「菲奧娜」和「伊恩」去年造成了嚴重的傷亡和財產破壞,委員會決定將其從大西洋熱帶氣旋名稱的輪換名單中刪除。

颶風都是怎麼命名的?在哪些情況下會被除名呢?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先來說明一下:颱風、颶風、熱帶氣旋有什麼不同?答案:颱風和颶風都是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定義,中心風力一般達到12級以上、風速達到每秒32.7公尺的熱帶氣旋均可稱為颱風或颶風,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及中國南海上的熱帶氣旋叫颱風(typhoon),發生在東北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叫颶風(hurricane)。另外,颱風和颶風還有一個“小兄弟”,那就是發生在印度洋上的旋風(cyclone)。颱風、颶風和旋風本質相同,只是因為出生地不同而擁有了不同名字。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統計,全球平均每年出現40多個熱帶氣旋,大多分佈在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灣等地區,其中西北太平洋的颱風最多。熱帶氣旋發生頻繁,用經緯度進行標識既複雜又不便於普通人記住,在氣象部門發布預警時很容易出現混亂,因此很有必要賦予它們簡單獨特的稱謂。那麼,怎麼給它們命名適合呢?人類探索了近200年時間,到目前已逐步完善。

美國國家氣象局預報員、氣像作家伊凡·坦尼希爾在《颶風》一書中說,在加勒比海地區,人們最早使用宗教聖人的名字來命名颶風,例如1825年7月颶風「聖安娜」(Santa Ana)襲擊了波多黎各。 19世紀末,澳洲氣象學家克萊門特·拉格率先用各種人名來命名熱帶氣旋。

1941年,美國蘭登書屋出版了喬治·史都華的小說《風暴》,後來由迪士尼公司改編成電影。這本暢銷書的主角是一場誕生於日本東南海域、最終襲擊美國的風暴,講述「她」在12天生命週期中成長、冒險和死亡的過程。在故事裡面,舊金山氣象局的小職員給「她」取名為瑪麗亞(Maria),因為他覺得風暴都跟女孩子一樣個性十足。於是,用女性人名為風暴命名的做法在二戰期間流行起來。

1953年,美國國家颶風研究中心正式開始使用女性人名來給颶風命名,按首字母順序排列,第一個被命名的是1953年一號颶風“愛麗絲”(Alice),第二個是“芭芭拉」(Barbara),這對「姊妹」為墨西哥和美國帶來前所未有的大洪水。

1969年,美國民權和女權運動家羅克茜·博爾頓向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發起挑戰,推動改變颶風命名方式,敦促當局也要使用男性名字。此舉一呼百應,引起大批美國女性的共鳴,她們抱怨當局將女性名字與自然災害連結在一起。歷經十年抗爭,在1979年,美國當年第二場颶風被命名為「鮑伯」(Bob),開啟了颶風「有男有女」的時代。

如今,世界氣象組織對發生在大西洋的熱帶氣旋採用六張人名表進行命名,每六年循環一次;每張表上的人名按照首字母順序從A到W,去除26個字母中的Q、U 、X、Y、Z(以這幾個字母開頭的人名太少),男女名字交替使用,中文相應地分別按男性人名和女性人名來翻譯。

如果這21個字母不夠用怎麼辦?那就啟用希臘字母,按其讀音翻譯。 2020年颶風季第二次用上了希臘字母,當年最後一場颶風叫「約塔」(Iota)。那年的大西洋颶風季共有30場得到命名的熱帶或亞熱帶氣旋,其中14場最終發展為颶風。 「約塔」正是希臘字母表上的第九個字母。

如果某場颶風造成的後果過於嚴重,可能就會有人提議將其名字停用。或許,這就是所謂「避諱」吧,「掃把星」總是人人嫌棄的。

有名字被停用,就得有相同首字母的名字頂替,比如此次被除名的“菲奧娜”(Fiona)和“伊恩”(Ian)就分別由“法拉”(Farrah)和“伊德里斯」(Idris)替代。 (仁客)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ju-feng-ye-fen-nan-nyu.html

(810)
打賞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