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 字體:漢字數字「十,廿,卅,卌」探源-字體教程免费ppt模版下载-道格办公

漢字數字「十,廿,卅,卌」探源


在一檔電視節目中,現場有個提籃,上面寫著「民國念年」四字。馬未都先生說,這“念”是通假字,其實就是“廿(niàn)”,意思就是民國二十年,馬先生是對的。

「念年」是有來歷的,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在《金石文字記》卷三提到開業寺碑時曾說,碑的背面有宋人的題字「元佑辛未陽月念五日題”,他認為把“廿”寫作“念”,就始於此。元佑辛未是西元1091年,陽月是十月,念五是二十五日。

《說文解字》有「廿」字:廿,二十並也。古文省。就是二十的合文:把兩個十連在一塊就是廿。再往前推溯到甲骨文、金文也有這個字(可參考下圖)。


其實,更早之前的楊慎《轉註古音略》卷五,引《說文解字》「廿」字註釋與顏之推《稽聖賦》「魏嫗何多一孕四十,中山何夥有子百廿」指出:他認為這個字本來讀“入”音,而市井商賈讀“念”,久而久之連文人學士也就讀成念了。他還說,就連學識淵博的翰林程敏政的文集中「廿日」就寫作念日。不過,有一種說法是在吳語中二十就讀成念,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廿,揭示漢字十倍數的寫法。數字合文的情況在甲骨文裡是很常見的。例如下圖:


十,廿,咫(sà),卌(xì),它們都是由數字十合併而成的,除了上文介紹的“廿”字外,《說文解字》中有十,卅兩個字,卌字沒有出現。而十,咫,卌甲骨文、金文也都有。


《說文解字》:十,數之具也。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許慎把十理解成方位。不過有學者把它理解為「針」的初文,有學者認為是雙手合十。我認為可是計數時兩手食指交叉的形象。要注意的是甲骨文十和今天的數字1極為相似,金文在中間加肥點,後演變為一橫,成為今天的十。這個廿,也可以寫作卄(註:不是草字頭)

《說文解字》:咫,三十並也。古文省。

《康熙字典》:

,四十並也。並說明也可寫作“卌”,就是兩個廿連在一起。

廿,咫,卌合文後,很可能是要讀兩個字音,分別是“二十”“三十”“四十”,我們可以看一下戰國金文中廿,卅,卌字的寫法。


這些數字後有=,這個=不表示重複,不可能是廿廿,卅卅,卌卌,而是按照兩字讀音來讀的。

《論語·為政》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漢石經本寫成“卅”和“卌”,而後面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並沒有改變,所以,這裡卅」和「卌的都應該讀為三十,四十。例如現代漢語中有個「瓩」字,就讀作qiānwǎ,後來取消了。但像「嫑」,由不要構成,讀biáo。“甭”,由不用構成,讀béng,都還在使用。


依段玉裁《說文解字註》的說法:卄,古讀如入,咫讀如靸(sǎ),都屬於自反,反,反切,是用兩個漢字為一個漢字注音的方法。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是說卄,讀二十,取二的聲母,取十的韻母,快速拼讀,就是「入」。咫,讀法同理。他分析說,秦碑小篆中有「維卄六年」「維卄九年」「卅有七年」都應該讀成一個字的音,因為這些文章都是四字一句的。這個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再如:

唐李賀詩《公無出門》:鮑焦一世披草眠,顏回廿九鬢毛斑。

宋方岳詞《鵲橋仙·今朝廿九》:今朝廿九,明朝初一。怎欠秋崖個生日。客中情緒老天知,道這個月,不消三十。春盤縷翠,春缸搖碧。便泥做、梅花消息。雪邊試問是耶非,笑今夕,不知何夕。

明何其偉《寄蘇四郎》:一枕香風飛夢遠,廿年蓬鬢傲霜華。

這些詩詞中的“廿”都應念成單字音“niàn”,不可讀作“二十”,因為詩歌有嚴格的韻律,否則就破壞了句子的整齊。

最後,要說明的是:有人認為十,廿,咫,卌,中間的點就是繩結的形象,我國古代確有結繩記事的傳說。作為一個參考。



或許,你對我的這些文章有興趣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四第四課《歸去來兮辭》註釋商榷

《愚公移山》中的「誇娥(不讀é,讀yǐ)氏」,原是大螞蟻

對中學語言教材中古詩文「懷才不遇」主題的深思

如何解決文言難學難懂的問題,這篇長文或許能幫你

「負荊請罪」之「荊」溯源

說文解字談文化:「農」從哪裡來?

漢字演變的四個法則:繁化、簡化、異化、聲化

文章為用戶上傳,僅供非商業瀏覽。發布者:Lomu,轉轉請註明出處: https://www.daogebangong.com/zh-Hant/articles/detail/han-zi-shu-zi-shi-nian-sa-xi-tan-yuan.html

(810)
打賞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single-end

相關推薦